安倍政府宣布自2014年4月起消費稅自5%上升至8%,除了加強民眾對未來通膨升溫的預期心理以刺激消費外,更企圖透過消費稅的調整改善日本財政赤字狀況,而政策宣布後也的確對於民眾的消費方式產生變化,第一季日本GDP年增率6.7%,反應了民眾趕在消費稅課徵前提前消費的現象。
政策所造成的預期心理
消費稅的宣布雖然造成了民眾第一季的消費支出擴大,但很明顯的這只是民眾因應政策而提前的消費,從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就可見一斑,第一季家庭消費支出季增達2.1%,耐久財相關如汽車、家電等相關消費成長幅度更是高達11%,此一現象與17年前日本政府調升消費稅所造成的現象如出一轍。第一季的消費激增原本就在所有人的預料之內,只是安倍政府更關心的是消費稅政策是否能引發後續相關刺激經濟的效應,經濟學者則是提出警告,第一季擴大的消費將排擠第二季對同類型產品的支出,是否真能達到政府所預設的政策目標令人擔憂。
古典經濟學家最初在討論經濟學時是從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出發,市場機能將自動決定最適價格與消費數量,但1930年代受到經濟大蕭條影響,市場自動調整機能失靈,開啟了凱因斯從政府角度探討政策是如何影響總體經濟的經濟學新頁;1970年代則出現了另一派被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先前經濟學家在考量政府政策效果時,並未納入民眾對相關資訊的預期心理,他們認為政府宣告政策後,民眾將會對相關資訊進行蒐集、分析,做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消費決策,因此政府政策將受到民眾因預期心理所做出的相關行為而抵銷,效果並不如凱因斯認為的那樣顯著。
以日本提升消費稅為例,當民眾預期4月後在消費時將要繳交更高的稅率,因此產生提前消費的行為,但提前消費並不意味一定會產生擴大消費的效果,簡單來說,假設民眾每季的消費金額各為50元,全年度的消費金額為100元,因為提升消費稅後,民眾將把第二季預計消費的50元部分轉移到第一季提前消費(因可實質購買數量增加),造成第一季消費70元,第二季消費30元的現象,但這只是民眾各季消費金額的重新配置,全年度消費總額仍是100元,政府並未達到原先刺激消費的目的。
不過這只是最簡略的分析方式,現實生活中政府政策對經濟的傳遞效果並不會完全被抵消,消費稅提升後某種程度將改變民眾對於未來通膨的預期心理而增加當下消費,帶動商品需求暢旺,企業產出將因此增加,公司獲利與員工薪資也同步上升,民眾可支配所得增加又再進一步增加消費,經濟將因為政府政策效果而進入正向循環。
預期心理影響政策效果
只是,一如我們先前所說的,預期心理將抵銷上述政府政策所能達到的預期效果,民眾對未來通膨預期與商品需求並不一定會如政府或經濟學家所設想的發展,因而影響政策有效性;另外政府政策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例如消費稅課徵後,在企業獲利增幅尚未反應在民眾薪資上之前,因為商品變得更昂貴,造成個人實質可支配所得下降影響消費動能,拖累經濟發展。在這次消費稅課徵中,原先預期第三季將會回復消費力道的日本社會,反應在最新一期GDP上卻是年減1.6%,連兩季衰退顯現課稅對於經濟的傷害,在未蒙其利前可能還得要先忍受一陣子的陣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