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代,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博士主導了一個非常有趣的 “ 棉花糖實驗 ” 。在該實驗中,米歇爾請來了 600 多名幼兒園兒童,讓他們選:立刻吃桌上的一塊棉花糖,或等上 15 分鐘,然後可以吃棉花糖加巧克力。
米歇爾的研究發現,那些願意為了後面更多獎勵,而能夠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在日後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好,身體素質更棒,學歷和收入更高。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小不忍則亂大謀。要想獲得長期成功,那我們就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積累,透過自制力限制過度消費,延遲滿足。
控制自己延遲滿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新時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報導的 “ 一夜暴富 ” 的傳奇故事。這些投機取巧,快速致富的案例,讓很多人感到莫名激動,很難再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基於類似的邏輯,很多人投身股市的出發點,也是短時間內快賺一把,賺到就跑。
不要用賭徒心態去投資
問題在於,用賭博的心態去投資,往往也很容易得到賭徒的結果:輕則損失慘重,重則傾家蕩產。這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要在股市中獲得好的投資回報,我們需要的耐心,比常人想像的長很多。
舉例來說,大量的研究表明,購買市淨率比較低的價值股票,能夠幫助投資者獲得比市場平均回報更好的超額回報。但很多投資者沒有完全搞明白的是,價值因子帶來的超額回報,並不是百分百每年都靈驗。統計研究顯示,從 1926 年到 2020 年的近一百年間,在任何一年,價值股票表現更好的機率,為 61% 左右。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年裡,價值股票表現更糟糕的機率,接近 40% 。如果我們把時間軸拉長,那麼價值股票表現更好的機率也會相應上升。比如在任何 3 年裡價值股票表現更好的機率,為 72% 左右。在任何 5 年裡價值股票表現更好的機率,為 80% 左右。然而,即使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到 10 年,價值股票表現更好的機率,也只是增加到 92% 左右,並不能百分百保證價值投資者一定能獲得更好的回報。
在過去 10 年裡,我們恰恰遇到了這 8% 的小機率事件。由於Google、微軟、亞馬遜等成長型股票的價格大漲,因此價值股票的投資回報遠遠落後於市場平均回報。這也讓很多投資者開始懷疑價值投資的有效性,或者決定改變策略,從價值投資者搖身一變,變為成長型投資者。
這些投資者可能忘記了,從 1968 年到 2008 年的 40 年間,大型成長型股票的回報為每年 8.4% 左右,不光不如同期的價值股票,連同期的長期國債(每年 8.7% )都不如。所以最近 10 年大型成長股的優異表現,在漫長的金融歷史上最多只不過是一段時間有限的樣本量。這個趨勢能夠持續多久,沒人說得清。
長期究竟有多長?
世界上絕大部分投資者,都認同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股票的長期表現更好。但這裡的長期究竟有多長,則是對每個人的重大考驗。 2010 年 1 月初,上證指數收盤 3000 點左右。 2020 年 6 月初,上證指數同樣收盤 3000 點左右。也就是說在這 10 多年裡,中國股市的平均投資回報為 0 ,還不如銀行裡的定存。相似的例子,在美國也不少見。在 1929 到 1943 , 1966 到 1982 ,和 2000 到 2012 年間,長達 10 多年,標普 500 指數的回報,不如同期的 1 個月國債,也就是現金的投資回報。
十多年的時間,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長。然而歷史統計數據顯示,一些股市中存在的長期規律,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有效,有時候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不靈驗。在這時候,那些缺乏耐心的投資者,很可能就會中途放棄,不再堅持一開始設定的投資計劃,隨波逐流去追漲殺跌。而這樣的做法,恰恰為這些投資者蒙受損失埋下了伏筆。
巴菲特曾經說過:
投資很簡單,但也不容易。這句話的意思,是哪怕你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如果無法長期堅持,那麼到最後也還是白搭。今天的價值投資者們,一定感到非常懊惱,其繼續堅持價值投資的耐心也在不斷受到挑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價值股票的估值,比任何時候都更低。因此在未來幾年觸底反彈,超越成長型股票獲得更好回報的機率,也比任何時候都更高。當然這並不代表價值股票在明年的表現一定更好,但是長期存在的歷史規律,遲早會得到應驗。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過:
投資需要極大的耐心,就像看椅子上的漆慢慢乾,或者小草慢慢長大。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我們就需要逼自己做那些能夠耐心多等 15 分鐘,到最後獲得更多獎勵的小朋友。只有先練好自制力內功,才可能繼而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