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投資都有他的 Checklist,而我自己也有,也許這是持續會改變的。不過目前我的概念是這樣……。
公司的競爭優勢
看公司主要靠什麼利基勝(8427-TW)出,產業地位是否領先,競爭對手表現差距多遠,有無被翻盤的可能。我對公司認知的是否夠深。
獲利狀況
ROE、實質負債、獲利穩定性、淨利率,衡量再投資擴廠後的實質獲利,現金產出能力。是否致力於壓低成本。
球前進的方向
公司的競爭模式是否未來持續有利,外在環境的變化是否對公司有正向幫助。
經營者
經營者的持股比重、變化。經營者的態度是為了賺錢還是樂在經營。
價格
獲利穩定度、成長性相較於價格的合理性。
綜合以上我所能掌握的程度,機會是否朝著我衝過來
以上綜合的分數越能確保,投資比重越高,反之越低或是分散。如果直覺就有機會,就多投資一點,如果猶豫老半天,就少投資。
以上的檢核結果,不表示能夠打敗大盤。就如同有位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去Google講堂授課,被Google高智慧的員工問大部分的經理人都無法大敗大盤,你怎麼能確定你過去的表現與你的分析能力是確定可長期打敗大盤,而不只是運氣好。
這位經理人當時是以巴菲特的理由來解釋,如果有一群使用相同方法的人大部分都有打敗大盤的績效,那麼他們的方法應該是值得去理解的。
我不確定我的表現能否比大盤好,不過我盡量追求的是投資一家公司的實質利潤,也就是以經營者的角度看待公司每年賺得的報酬,而市值的變化則不是我能決定。
舉例來說,我可能以 30 元投資一家公司,每年獲得 3 元的股息,對我來說有 3 元的實質報酬。但這當中股價可能飆上 80 元,次年又跌到 60 元,我計算年度績效時是賺 3 元的股息,但賠了20元的市值。
不過巴菲特對於他的投資人還是以大盤為衡量自己績效的標準,因為雖然自己是長期持有賺取實質報酬,但是他的股東可以隨時選擇把錢交給他管理,或是直接投資指數基金。
《投資客日誌》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