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我,就是銀行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商業周刊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商業周刊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我,就是銀行

2016 年 1 月 12 日

 
展開

網路科技的去中介化,搖撼了人類最古老的專業──金融業,這場草根革命,創造後金融風暴時期的新典範。

不用銀行任何服務,不跟銀行打任何交道,一個上班族可以搞定『錢』事嗎?」這跟台灣各銀行的網銀服務,有什麼不一樣?這是我出發到「未來金融世界」之前,團隊提出的最大疑問。

網銀服務
倫敦第一手採訪》過去,借款、存款業務被銀行壟斷,現在網路科技解放,讓你我拿回金融主導權(攝●駱裕隆(2201-TW))

為此,我詳細盤算過自己上班的一天:5號發薪日,要匯款給房東、繳信用卡費;中午跟同事吃飯前,先到ATM提款;年底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升息後,晚上回家得上網路銀行檢視基金組合。雖然不用親自進銀行,可是每一樣都跟銀行脫不了關係,不是要承擔網路銀行倒數計時的壓力,避開網路銀行系統重整時段,就是要忍受排隊領現金的浪費時間。

真的可以不跟銀行打交道,搞定「錢」事嗎?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飛到倫敦。

倫敦,從羅馬時期開始商業交易,是全球首座金融城,17世紀英格蘭銀行成立,是現代商業銀行濫觴。

現在,最古老的金融城卻要帶頭,革掉銀行出現以來428年(編按:指威尼斯出現第一家現代形態的銀行起算)歷史的命。點燃這場後金融海嘯時期革命的火把,叫作「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tech),專指金融海嘯過後,新創公司利用網路去中介化的特質,提供消費者單一金融服務。

這波金融科技的革命之火有多熱?

在這個未來金融之都裡,捷運站、巴士、計程車上、電視裡,處處看得到金融科技的行銷廣告,從紅利積點兌換平台、線上應收帳款平台、點對點借貸、數位支付、到雲端會計系統。

據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GS-US)證券數據,金融科技去年投資金額成長兩倍,從一三年的40億美元,成長到12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千億元),是現在最熱的投資趨勢;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研究顯示,倫敦是金融科技成長速度最快的城市,金融科技公司數3年間從個位數成長到4萬多家,年營業額逾200億英鎊(約合新台幣1兆元)。

他處理貨款、查公司帳,過去得耗一上午,如今20分鐘搞定

來到倫敦,我們第一個碰到的Fintech領域創業家維多(Victor Trokoudes),讓我見識到什麼叫Fintech的生活。

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的維多,起初在摩根士丹利當交易員,金融海嘯後,他到房地產資產管理公司擔任交易策略設計師,年收入近千萬,過著典型的投資金童人生。

當他看到點對點跨境匯兌平台TransferWise起步時,他認為金融科技的便宜、簡單、透明可填補消費者對大銀行的不信任,決定放棄投資金融生涯,創立金融科技公司「藍鳥」(Bluebird),負責代銷零售業金流整合軟體。

金融科技不只翻轉維多的人生,也滲入他每天的生活。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商業周刊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商業周刊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