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爺曾經在他的電影中介紹過兩本書,一本是「演員的自我修養」,另一本則是「如來神掌」。一直以為「演員的自我修養」跟「如來神掌」一樣,只是傳說。沒想到,在網路上居然看到PDF檔,很興奮的打開閱讀一番。
這本書,共有兩部,第一部叫「體驗創作過程中的自我修養」,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書中系統闡述他關於戲劇表演和教學的理論方法。透過批判憑藉靈感的演出,他主張表演需要高度的業務技術,同時也否定,依靠程式化表面性的表演手法。他認為,一個演員必須透過自我修養,掌控自己的天性,在表演時「通過有意識達到下意識,通過經意達到不經意」。以上是擷取維基百科的介紹,以我的程度,不會有這種高深的體悟。
讀完此書之後給我的啟發是:當投資人,跟當演員很像,有時需要靈感,有時需要高度業務技術,透過自我修養,希望最後達到「通過經意達到不經意」的境界。
身為一個投資人,可以有那一些可以自我修養?以下是我的想法:
會計
「我喜歡錢,但討厭會計」,相信很多人都這麼想。所以,很多投資有關的書籍或課程,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標榜不用看財報或不用懂會計,就可投資成功。我這裡指的是嚴肅的初會、中會等等。
非財經科系出身的人,要完全理解財報,並能對財報提出關鍵問題,恐怕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就像演技好的演員,並不一定大紅大紫一樣,會計能力也無法保證較好的投資績效。所以,對投資人而言,學習會計並不是很划算的投資。而且,有些一些投資標的,會計完全派不上用場,例如:ETF、黃金…(ETF和黃金的研究,是另一種學問)
那為何還要學會計?
如果你將投資視為參與公司成長,成為「企業投資人」,會計就變得很重要。巴菲特在1982年的年報中,列出了幾點他想併購的公司的標準,希望符合標準的公司跟他聯絡,「5分鐘內」,他就可以決定,要不要買這家公司,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對於財報,完全是「秒懂」的層次。
就像演員的基礎訓練一樣,會計是投資人的最基礎訓練,如果連劇本都看不懂,如何表演呢?很難想像,有人投資成功,變為大股東,卻對著執行長說:「我是因為看了一本『傻瓜投資術』進了董事會,所以財報部分就跳過吧」。
常識
會計很強,但常識很差,恐怕也不會是太靈光的投資人。
有人把巴菲特的投資過程比喻為:「平凡的常識,不凡的智慧」。在長智慧之前,只能多多補充常識。
在1997的年報中老巴承認,當時正打算賣掉手上所有的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AXP-US)(AXP)股票,很幸運的,在高爾夫球場上遇到很了解信用卡市場的Hertz租車公司CEO,跟他聊了幾洞後,老巴決定不賣了,直到最後球賽結束,他做了與第一洞時完全相反的決定,準備大量買進美國運通,數個月後,他買下美國運通10%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次年,他很開心的告訴股東,這筆投資讓大家賺了30億美金。
巴菲特透過聊天,得到更多信用卡常識。受到此次成功的鼓舞後,老巴以為自己變專家,後來要求旗下的車險公司GEICO,投入信用卡市場,在眾人反對中,他仍堅持己見。這是老巴極少數介入公司經營的案例,最後以慘賠收場。失敗後,他灰頭土臉的向所有阻止他的人和股東道歉,並承諾以後不再對公司指手畫腳。
要多了解公司?以巴菲特的標準,應該是「常識以上,經營未滿」。
想像力
要承認這一點,有點令人害臊。投資這麼嚴肅的事,怎麼可以靠「想像」?應該要有很多的分析、計算、基本面、技術面…。買進的原因,一定要是因為「公司的價值超過價格」。才疏學淺的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公式,可以預測一家每天都在變化的公司,十年後會成什麼樣。
透過「想像」,才有可能看到公司的「價值」。這種「想像」的功夫,恐怕才是投資決勝負的重點。當年老巴買進吉利刮鬍刀,就曾想像,每天起床,全球有幾億個男人,正在使用他的刮鬍刀。
當然,「想像」和「幻想」不一樣。有會計及常識為基礎的想像,才不會淪為幻想。我常常想像,目前世界上用信用卡支付的比例約15%(事實),希望未來內成為50%(想像),全球經濟成長率保持2.5%(事實想像各半),Visa和MasterCard的流通股數每年下降2.5%(目前是事實)。如此一來,20年後,他們的股價會成長11倍,年化報酬率約12.7%。這就是我的想像。
結論
投資是個動態過程,很多理論有他很重要的基礎價值,但放到實際的市場操作,有很多恐怕不合時宜。老巴也沒死守葛拉漢的投資方法,最後走出自己的路。不管是老巴或蒙格,兩個已經是活動圖書館等級的人,都謙虛的認為「Investing is simple,but not easy」,仍然好學不倦,自我修養,那一般投資人呢?所以,如果有人宣稱,某個方法是王道且放諸四皆準,學會之後,天下無敵,那他賣你的肯定是「如來神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