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曾兩度認錯、改變投資習慣…我們從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學到什麼?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曾兩度認錯、改變投資習慣…我們從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學到什麼?

2022 年 1 月 10 日

 
展開

投資中最常見的事情之一便是「犯錯」。不但普通投資者經常犯錯,就連巴菲特和蒙格這樣的投資大師也會經常犯錯,區別普通投資者與投資大師的並不是他們會不會犯錯,而是對待犯錯的態度。

2020 年 5/3,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首次舉辦的波克夏股東大會,因受疫情影響,這是自 1964 年開辦以來,大會首次以線上直播形式舉行。89 歲的巴菲特攜格雷格.阿貝爾(Greg Abel)一起露面,阿貝爾被視為波克夏.海瑟威的未來掌門人。這也是第一次因為特殊原因蒙格沒有參加的股東大會。

在股東大會開始前,波克夏.海瑟威公佈了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波克夏.海瑟威 Q1 淨虧損 497.46 億美元(約 3,500 億人民幣),創歷史紀錄,投資組合遭遇「帳面巨虧」逾 545 億美元,同時帳面現金達到了創紀錄的 1,373 億美元。大會上, 89 歲的巴菲特花了近 5 個小時回答了投資者數十個問題。期間,股神罕見地兩度認錯,一、錯估了油價走勢,二、錯投了航空股。其坦誠精神令人感佩。

「股神」也是人

前文已經提到過,巴菲特和蒙格非常善於自我糾錯,蒙格說:「我們常常需要改變錯誤的決定。可以說,這是讓生活沿著正確軌道運作的重要一部分。人孰能無錯?若你能及時認識到並採取補救措施,常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事實上,在投資實踐中,巴菲特和蒙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相當靈活。巴菲特早年在航空股上栽過跟頭,痛定思痛之後認為航空股是典型的「價值毀滅者」,並發誓再也不碰航空股。但在 2016 年,波克夏.海瑟威卻開始收購多家航空公司的股票,有人懷疑這是巴菲特的助手所為,然而在一次採訪中巴菲特明確表示,波克夏.海瑟威持有的 4 大航空公司中,有 3 家都是他親自買入的,且持有比例在這 4 家航空公司中均占到 10% 左右。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波克夏.海瑟威以每股 46 美元「抄底」了 97.65 萬股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 DAL-US)。然而一個月之後就清倉了,這筆抄底虧損了 48%。巴菲特的這波操作真是快進快出,看起來跟他的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十分不符。

在對待科技股方面,巴菲特的態度也並非一成不變。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科技股最受歡迎的 20 世紀 90 年代,巴菲特也始終拒絕觸碰,為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波克夏.海瑟威在 2011 年買入了 IBM(IBM-US),後來又買入蘋果(Apple, AAPL-US)、亞馬遜(Amazon, AMZN-US)等科技股,而且持股數量越來越大。截至 2019 年 9 月底,波克夏.海瑟威持有蘋果公司 2.5 億股,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除了具體的操作,巴菲特在投資理念和方法上也發生過重大變化,早年的巴菲特恪守老師葛拉漢的投資方法,努力在市場中尋找極為便宜的股票,他概括為「煙蒂股」投資策略——這樣的股票相當於被扔在地上的煙蒂,撿起來還可以抽幾口。但是在蒙格的影響下,巴菲特完成了最重要的投資轉變,從「以很便宜的價格買進二流公司」到「以合理的價格買偉大的公司並長期持有」。這是一次偉大的飛躍,所以巴菲特說:「蒙格讓我以火箭般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貧窮很多。」

巴菲特真的變了嗎?

看起來巴菲特非常「善變」,這就帶來一個重大的疑問,驅動巴菲特做出改變的是什麼呢?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大驅動力。第一個驅動力是客觀條件在變化。比如都是航空股,但不同階段航空股的特性卻相差很大。早年巴菲特排斥航空股,首先是因為航空公司產品的同質化。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務相同且價格透明,這意味著這個產業的公司都沒有加價的能力,只能靠低價吸引顧客,導致惡性競爭。

其次,顧客沒有品牌意識。多數乘客在準備乘飛機出行時優先考慮的是時間、價格,而不是特定的航空公司,這也加劇了價格戰。最後,航空公司的固定成本非常高。飛機及維護成本、燃料、機組人員的成本都很高,而且即使飛機趴著不飛,也不能省去維護費用。

既然如此,後來巴菲特為什麼又重新青睞起航空公司了呢?其背後的原因在於經過長期的充分競爭,美國航空(American-Airlines, AAL-US)業形成四大航空公司壟斷競爭的新格局,從而改變了過去巴菲特所擔心的航空業惡性競爭和品牌意識不強的局面。

那麼,疫情發生之後巴菲特為什麼又要拋售航空股呢?那是因為巴菲特認識到了疫情對航空公司的影響將持續較長時間且非常嚴重。巴菲特說:事實證明,我對這項業務的看法是錯誤的,這不是 4 位優秀 CEO 的錯。航空業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產業,做這些公司的 CEO,並不是一份開心、容易的工作,尤其在目前這種大家都被告知不要再飛行、不要再旅行的情況下。

所以變不是沒有原則的變,變是有前提的。正如凱因斯所說:「當事實改變時,我也會隨之改變想法。你又會怎麼做呢,先生?」「事實改變」就是「想法改變」的前提

巴菲特變化的第二個驅動力是他自身的迭代進化。他的能力圈在擴大,以前看不懂的東西現在能看懂了。巴菲特曾對記者說:「是的,我是傑夫.貝佐斯的’粉絲’,沒有買(亞馬遜的股票)就是個傻瓜。」

這不是巴菲特第一次為自己沒有儘早投資亞馬遜而感到後悔。 2019 年, 89 歲的巴菲特決定突破自我,買入亞馬遜。在他看來,亞馬遜的股東允許貝佐斯以持續虧損為代價積極擴張。至於為什麼投資蘋果,巴菲特主要是看中其強勁的獲利能力。

變亦不變

被視為蒙格傳人的投資人李錄曾形容蒙格:「查理的頭腦是原創性的,從來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也沒有任何教條。」蒙格十分重視達爾文的學說,在他看來,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對拿錘子的人來說,看什麼都像是釘子」,在蒙格看來,思維固化就是「釘子思維」,這是投資的另一項大忌。正因如此,投資者才需要不斷進化,甚至不惜否定自己,「及時快速放棄自己原有的理念是最寶貴的品質之一」。

策略因時因勢而變,但這不意味著放棄原則。對於價值投資的幾條原則,比如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一部分所有權、安全邊際和能力圈等,巴菲特和蒙格從來都沒改變過。在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的股東大會上,首次亮相的波克夏.海瑟威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也表示,不管巴菲特或蒙格在不在,公司投資文化不會有任何的轉變。

有時我們需要看到不變中之變。我們固然需要從歷史中獲取教訓,但簡單的類比也可能會誤導行動。世上並無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世上也不會有兩次完全相同的危機。比如,1929 年的時候並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央行,但是現在各國央行在危機干預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大幅地破解「 1929 年魅影」了。

有時我們則需看到變中之不變。從短期來看,危機可以使人類的行為發生重大的改變,但是一切變化背後也有不變的東西,比如人性。只要人類沒有喪失挑戰危機的勇氣,依然抱持著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經歷過坎坷,世界依然會向前。

變亦不變,正如重陽投資創辦人、首席投資官裘國根所言,「在投資中,真理比面子重要」。這也是破解「錨定效應」的最佳武器。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投資建議不代表《巴倫周刊》傾向;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