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投資賺的錢,反而花更兇?怎樣避免「賭場錢效應」?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投資賺的錢,反而花更兇?怎樣避免「賭場錢效應」?

2021 年 3 月 20 日

 
展開

在信義區上班,每天中午吃飯也能觀察出投資市場的情緒。 稍微簡介一下信義區中午的用餐區塊,大致可以分成三塊,第一塊就是百貨公司美食街,以及百貨附屬的餐廳。第二塊是公營機構(包含信義行政中心、市政府、中華電信)附屬餐廳。第三塊則是吳興街北醫附近商圈。百貨公司的美食街說真的非常貴,一餐大概都要160–170,每天吃的話會重傷。因此,想省點錢就要去公營機構的附屬餐廳或是到吳興街北醫附近去吃。但吳興街跟北醫比較遠,天氣不好就不方便了。省錢又近的就是到公營機構的附屬餐廳一餐大概80–100,就是在這裡,我發現了,用餐人數與股價呈反向關係。簡單來說,股價好的時候,用餐的人少,股價差的時候,排隊吃便宜便當的人就多了起來。

賭場錢效應

以前我們討論過,人在賺錢的時候會厭惡風險,希望趕緊落袋為安,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這種情況被稱為「賭場錢效應」(House Money Effect),也叫「賭場盈利效應」。

賭場錢效應指的是,當錢來得很容易時,人們會輕視風險。賭場為了吸引客戶,有時會給新來的客人發些籌碼。這時客人大概率不會把籌碼換成真錢離開,而是會拿著這些錢去賭,直到把所有的「賭場錢」揮霍完,這被稱為賭場錢效應。經濟學家理查 塞勒,透過觀察人們打撲克牌的行為,發現:贏錢的人似乎並不把贏的錢當「錢」看。這種心理十分普遍,賭徒常說一句話:「用莊家的錢賭。」(「莊家」指的就是賭場。)也就是說,贏錢時,你是拿賭場的錢而不是自己的錢在賭。而如果這些錢是客人自己的血汗錢,他們大概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對於那些得之容易的錢,人的損失厭惡會大大減輕。

損失厭惡使投資人在熊市跌得再低時也不敢進場,所以熊市往往會超跌。而在牛市中,不少投資者賺了很多「賭場錢」,這時他們也不會輕易離場,而是興奮的高喊:「台股兩萬點指日可待!」市場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們花贏來的、偶然撿到的、繼承的錢要比花辛苦打工賺來的錢更草率。假設一個人帶了300美元去賭場賭博,結果贏了200美元。此時,他會將300美元放在一個口袋裡,認為這些錢是自己的,然後把贏得的200美元籌碼放在另一個口袋裡(更可能的情況是,放在賭桌上準備繼續下注)。我們幾乎在任何一個賭場都會看到這種行為。賽勒稱之為「雙兜」心理帳戶。既然是「莊家的錢」,那麼「來得容易去得也快」這句話也就很適用,就是說人們在投機賺錢之後願意接受的風險等級升高,所以中彩票的人在幾年之後往往比贏得大獎之前要窮。

當行情好,股票帳面上賺到錢,不論兌現了沒,信義區的股民們就不想吃破舊、昏暗的行政中心了,而改吃餐廳或是百貨美食街。相反的,當帳面上虧損了,不論是否停損,心理上股民就覺得自己窮了,只能吃行政中心。賭場盈利效應會導致投資者隨著資產的遞增而遞減每增加一塊錢的價值。對於許多人來說,贏來的或撿到的錢似乎可以被任性花掉。但事實上,一塊錢就等於一塊錢,不論這一塊錢屬於哪個心理帳戶。

市場行銷專家都知道「賭場盈利效應」的作用。線上賭博網站會在你加入會員時先「贈送」你100美元的賭資;Foodpanda在新用戶註冊的時候會先送你100 元抵用金。LINE Taxi每週送你50元折價券,原本你搭公車也能解決的行程,因為想要用掉這50 元,你還多花了100。

獲利機率?資金需求?該考慮哪個

除了「賭場錢效應」,「我的孩子需要一雙新鞋」這句話也源於賭場,是擲雙骰子玩家的口頭禪。這句話是針對事與願違的賭徒說的,台灣散戶的說法是「我只想賺個便當錢」。如果你把日常的交易設定一個具體的獲利目標,不論是籠統地規定每天賺1000元,還是一年要賺到50萬的薪水,這種行為是妨礙交易成功的「毒藥」。比如說想要當個全職交易者的人,可能就會幫自己設定一個操作獲利目標(至少要比薪水賺得多吧),這個目標聽起來似乎合乎情理,但做交易並不是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相反的,交易需要根據其他市場參與者的情緒,包含貪婪、恐懼等等隨時調整自己的做法。

市場有時能讓你一個禮拜就賺到20,000元,有時只有500元。我們當然希望每月都有穩定的收入,尤其當你是全職投資人的時候,但市場不會管我們是怎麼想的,是不是要付帳單,更不會在乎我們的孩子是否需要一雙新鞋。我們要賺1000元還是50萬,市場不知道也不在乎,但是盯著我們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獲利目標,會導致我們忽略市場的內部資訊(市場動能、支撐及壓力)。我們要考慮其實是每次獲利的機率,而不是個人的資金需求。

【推薦閱讀】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後疫情的「三無世代」我怎樣聰明工作

「要跟著市場而不是錢走。」我媽也跟我說「哎呀!現在才3月,你就賺多少了,要見好就收,別太貪心!」這也是跟隨錢而非市場做交易的例子。市場並不知道你賺了多少、你持有成本多低、虧損的部位持有時間有多長等等,而且市場也不會在乎這些。所以,忘記你的獲利目標,跟著市場趨勢交易吧!

雖然「賭場錢效應」確實其來有自,股民們的心理錯覺或讓股市在上漲的時候漲得更多,在下跌的時候跌得更多。但是《黑天鵝》的作者塔雷伯卻反對這個說法。他認為了使某項投資策略可以取得「遍歷性」並最終跟上指數的收益,投資人應該在賺錢的時候採取激進策略追加投資,而在遭受損失的時候採取保守策略縮減投資。前面,我們所說的「遍歷性」,塔雷伯的解釋是「一群人做一件事取得的平均值,和一個人經歷這件事很多次,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在某次小概率的爆倉風險中得以倖存,繼續重複這種行為,最終你爆倉的機率將會是100%。這裡有一個容易讓人產生困惑的地方,小概率事件中的風險是一次性的,在第一次事件中倖存,並不會增加第二次小概率事件中的風險,因為事件是相互獨立的,這看起來似乎是合理的解釋。但持續暴露在「小概率」風險之下的次數累積,即使爆倉風險的概率小到1‱,那麼在持續的、重複的過程中爆倉機率最終會越來越接近100%。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玩一個1元賭硬幣正面或反面的遊戲,拋到正面的機率有50%,會虧損0.4元,拋到反面的機率是50%,會獲得0.5元。以期望值的概念,我們會玩這個遊戲,因為長期之下我們所獲得的期望值是正的。但是,上面的結論是基於你有無限多個1塊錢可以一直玩下去,在長期看來的確是賺錢的,期望值是每把你平均可以賺0.05元,這是一個加法的關係。可是,以現實層面來說,我們可能從頭到尾就是用那初始的1塊錢在玩。玩兩次拋硬幣,平均而言會一正一反,則1*0.6*1.5=0.9,這就是一個乘法的關係了,等於我們連續玩兩把平均會賠掉總資金的10%,再玩兩把,則變成0.81…最後變得一毛不剩。在投資上,投資人也不是一點一點的下注,更常見的是把自己的錢直接重壓在某一檔標的上,如果幸運賺了,就再加大資金;若賠了,則有可能本金直接歸0。如果以S&P500指數作為市場的平均水平,為什麼大多數投資人都會輸給市場平均呢?答案是,整體市場的平均報酬率,並不等於一位個別投資人可以拿到的報酬,因為投資市場並不具有遍歷性。

在現實操作上,為了實現遍歷性同時讓績效跟上大盤,投資人使用「追漲殺跌」策略也是有根據的。通常是透過事先設定的「閾值」(門檻值)來實現,目的在於方便操作。閾值的概念並不複雜:獲利突破某一事先設定的門檻水位時,你就選擇更加積極的加碼;當你開始損失並跌破門檻值的時候,你就減少下注的資金或是停損,就好像有一個開關在控制你的下注金額一樣。事實上,證券市場上幾乎所有存活下來的交易員都是這樣做的。

因此塔雷伯認為風險厭惡情緒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觀察到的所謂「追漲殺跌」行動,其實是為了活下來以便將來實現投資回報的遍歷性,人們只是想盡力避免破產,從而對尾部風險採取了特定的預防措施。你的賭場錢都怎麼花?改吃好一點的餐廳?還是一次換隻勞力士?跟大家聊聊。

比爾的財經廚房》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