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指數化投資的先驅者——約翰伯格(John Bogle),他是先鋒集團(Vanguard)創辦人,他是「世界最具影響力一百人」之一,他是「 20 世紀投資業四大巨人」之一,他是每位投資人踏入投資學習領域時,必須認識的一位重量級人物。
擁有先見之明的伯格早在指數化投資風行前,就看出其中的優勢,投資低成本、低周轉率的指數型基金是簡單又明智的建議,然而直到今日投資人們卻還是常常緊盯著後照鏡,依照過去的績效來挑選高成本的共同基金,顯然約翰伯格的理想還沒實現,但也多虧了他的努力,讓越來越多人接觸到有別於傳統認知下的基金。
本書——共同基金必勝法則分為上下冊,股神巴菲特稱之為每位投資人必讀的佳作,投資金律的作者 William J.Bernstein 則說道:如果我只能向家人和親友推薦一本投資巨作,一定是本書。
決定績效的因素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投資主要就是為了賺錢對吧 ? 我們花了大半時間在追逐更好的報酬,但怎樣的操作有助於提高我們的績效呢?不是擇時進出、也不是依照過去績效來挑選標的,而是資產配置與降低成本。
在《財務分析師學報》(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之中,刊出一篇嚴謹的研究,作者指出: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遠勝大波段操作與證券選擇,大約有九成的總報酬差異,可以被資產配置解釋。
而伯格接著補充:
先決條件是成本始終保持穩定且低廉 !
成本的重要
原先的研究並沒有納入成本的考量,不管是顧問費、管理費、保管費⋯⋯,都不在其中。然而目前的金融環境不只會收這些費用,而且還收不少,也就是我常跟大家提起的內扣費用,有別於直接單次收取的手續費,直接隱含在價格裡的內扣費用,更是你絕對不可以忽視的部分。
這種內扣費用單次看起來不明顯,但經過長時間複利累積下來,它將遠超你的想像,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算術例子:
假設投資人拿出 100 萬來做退休規劃投資,分別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平均年化報酬假設 6% ),以及內扣費用 2% 的主動型基金(平均年化報酬扣掉成本 2% 後剩下 4% ),投資三十年後,看看自己的資產出現怎樣的差距吧
年化報酬 6% : 100 萬 * ( 1.06 ^30 ) = 574.35 萬
年化報酬 4% : 100 萬 * ( 1.04 ^30 ) = 324.34 萬
假設績效一樣的前提下,每年多收了 2% 的內扣成本,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出明顯差異,但經過複利 30 年之後,兩者差了將近 250 萬,這就是目前主動型基金一個很大的問題 : 收了更高的成本卻不能提供更佳的績效。
指數型基金的誕生
當伯格發現了這個問題後,著手開始推動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以我常推薦的 VT (追蹤全球的股票 ETF )來說,內扣總開銷僅需 0.08% ,比起主動型基金動輒 1.5% ~ 3% 以上的內扣費用,指數化投資的優點顯而易見。
幾乎沒有人可以擁有長期超越市場績效的能力,不管是華爾街的操盤手、台灣的股市名嘴、網路上看起來很厲害的投資老師都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額外付出的成本只會拖累你的報酬,所以多數的高費用基金都會落後相對應的指數 (請參考下圖落後對應指數的比例)。
▲主動基金或落後指數
十年下來,表現最好的股票型基金勝過市場的比例也不足三成,這就是高內扣的基金業者現在面臨的嚴重問題。另外有些奇怪的老師鼓吹透過過去的績效來選擇主動型基金,他們表示 :主動型基金落後市場,是因為你不會選!
這也是一個很常被誤解的迷思,事實上有人做過統計,目前處於前段班的基金,不久後有高機率會大幅落後。相對的,依照成本來篩選基金才是正確的,伯格提到 :假如投資人只能依靠一個標準來挑選未來表現優越的基金,避開未來績效不彰的基金,那麼這個標準就是基金費用。
而這往往被金融業者所隱瞞。
如今的環境
本書問世後,過了那麼多年,如今的金融環境依舊充滿不合理的費用,但至少投資人們多了一些選擇,而近幾年來指數化投資也在國內有了一些進展,從最初的綠角,再到 PTT 上的哆啦王,Youtube 的清流君,甚至國內已經出現了以指數化被動投資為出發點的金融業者——阿爾發投顧(雖然在法規還有費用上還有不少努力空間),良好的投資風氣還沒盛行,但至少看起來是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進行。
最明顯的例子是越來越多讀者跟我說已經開始把基金停扣,並開始定期定額 0050 ,這真的讓我備感欣慰,在推廣投資這條路上,不求自己能像柏格一樣博學無私,但我希望多年後台灣的投資氛圍會因為我的推廣而出現不同於現在的改變。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伯格,或是想要完整了解共同基金到底如何去做挑選 ? 本書會是你很棒的選擇。
還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
「永遠不要問理髮師 ,你是否需要理髮 ?」
投資也不要聽信收你手續費的金融業者建議,要問就問理財館長吧 !
《理財館長》授權轉載
想看到更多觀點分享,歡迎追蹤理財館長 Facebook 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現在起,也可以在 LineToday 、Google 新聞 看到股感原創文章囉!
想獲得文章推播?訂閱、追蹤按起來!
若您也願意分享您的寶貴觀點至站上,或有其他文章轉載需求,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