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為什麼散戶偏愛高股息?5 重點帶你認識「心理帳戶」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為什麼散戶偏愛高股息?5 重點帶你認識「心理帳戶」

2021 年 5 月 5 日

 
展開

為什麼散戶這麼喜歡高股息?

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喜歡高配息的投資者其實有延遲消費、延遲滿足的慾望,但是他知道自己內心深處可能控制不住,所以只好利用高配息間接創造出一種局限性,限制了自己過度的消費機會,從而減少了內心的衝動與外在的誘惑。

因為通過配息來獲取現金流不會牽涉到股票的出售,所以在害怕損失的情況下,如果靠著賣出股票動用本金來換取現金流,很可能會涉及到實現損失(也就是認賠),這種承認錯誤的感覺對於投資人來說可是非常心痛啊,因為人性本來就無法忍受損失。

  • 股價從 10 元下跌到 9 元沒配息,這時候靠自己賣股票來換取現金流會比較不爽。
  • 股價從 10 元下跌到 8 元,配息 1 元,這時候靠配息當作現金流會比較爽。

當人們做出行動時會比不行動產生更多的後悔情緒,通過出售股票來產生現金流,必須做出賣出的行動來獲取現金。可當現金流來自公司配息時,投資人則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因此投資人感到的後悔情緒會更少。可笑的是投資人卻不知道自己不行動時,本金仍可能會大幅減損,像是為高配息而買股票時,忽略了公司的內在價值,為高配息而買基金時,忽略了配息可能來自本金。

心理帳戶

除了上述三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多散戶都有的非理性投資偏誤——心理帳戶。

  1. 心理帳戶:項目單純只有股票配息。
  2. 實際帳戶:項目只有當初投入的本金,也就是隨後的資金利得(股價變動)。

Samuel Hartzmark and David Solomon 在 2016 年 11 月發表的 “ The Dividend Disconnect. ” ,在研究中作者發現投資人會另外幫股息創立一個獨立的心理帳戶,這個帳戶專門只存入股息,並將股息當作免費的午餐,而且還會自動忽略股票的股價變動。

首先,作者發現,投資人的交易行為是由過去的股價變動驅動而成,並非由過去報酬所驅動。換句話說,有兩檔股票的價格從 5 美元上漲到 6 美元,其中一檔股票先升到 7 元,然後發了 1 元的股利,價格跌到了 6 元,另一檔價格單純從 5 美元上漲到 6 美元,沒有發放任何股利。投資人傾向將這兩檔股票視為在過去有相同的報酬。這多發出來的 1 元股息則隱藏在投資人的心理帳戶當中。

其次,作者還測試了是否有所謂的處置效應( Disposition effect ):投資人喜歡賣出價格有上漲的股票,不喜歡賣出股價下跌的股票。研究結果發現投資人不太喜歡賣出有配高股利的股票,因為會除息的關係價格上漲的幅度會相對較小,相反的,投資人通常喜歡賣出那些殖利率較低的股票,因為股價上漲的幅度會相對較大。這也印證了投資人的交易行為是由過去的股價變動驅動而成。

第三,作者發現投資人不太會賣出有配息的股票,從而持有高股息的股票更長的時間。股息會讓投資人在想賣出股票時,對過去的股價變動不那麼敏感

第四個重要發現則是,在低利率和近期股票報酬表現得比較差的情況下,投資人對股息的需求會更高。作者還發現,當股息供應愈加穩定時,投資人對股息的需求也會愈高(就算股息穩定的股票股價下跌較多,總報酬較低)。這也再次印證了投資人對於總報酬的兩個組成成分:( 1 )資本利得/股價變動、( 2 )股息發放,通常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股息對投資人來說更像是純粹的利息支付,反而忽略了股息只是總報酬的一部分,以及配息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 當股價從 10 元下跌至 8 元,沒有配息,投資人會比較不爽。
? 當股價從 10 元下跌至 7 元,有配息 1 元,投資人會比較爽。

第五,作者發現當最近的股票報酬較高時,投資人對股息的需求就會降低 – 儘管股利是總報酬的一部分,但這時候股利的吸引力似乎不及本金的資本利得。
? 當股價從 10 元上漲至 20 元,沒有配息,投資人會比較爽。
? 當股價從 10 元上漲至 12 元,有配息 8 元,投資人會比較不爽。

最後作者還發現投資人通常不會將股息再投資於同一家公司,除非有股息自動在投入 DRIP 的計劃,否則他們很難主動將股息進行再投入。換句話說,因為心理帳戶有股息不斷進帳的關係,散戶會下意識藉由領取股息(股息不主動再投入)來降低持股部位。

結論

研究結果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證實投資者實際在看待股息時,其實比金融理論所預測的還更加幼稚,幫股息創建了一個單獨的心理帳戶。這也和先前的研究一致,相對於賣出股票,投資人更喜歡用股息來支應生活所需。

Hartzmark and Solomon:"the free dividends fallacy not only explains psychologically why dividends may be desirable, but also why the shifting attractiveness of dividends and capital gains can generate time-varying demand for dividends which firms respond to."

免費股利的謬誤不僅從心理上解釋了為什麼投資人這麼喜歡股利,而且還解釋了金融業者是如何利用投資人對於高股息的心理偏差來收割韭菜的行為。正如我之前文章所寫的那樣,有研究證實某些共同基金會通過在除息日之前購買股票來「拉高」基金配息率。

另外心理帳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年紀大的投資人更喜歡股息,因為他們擔心本金一直不斷賣出很危險,藉由單純由股息建立而成的心理帳戶比較有安全感(即便總報酬相同)。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發現就是:尤其是在低利率和熊市期間,投資人特別喜歡股息,這會導致高股息股票的相對價格變貴,也就是估值變高,進而對報酬產生 2-4% 的負面影響。

真正的實際帳戶:本金的資本利得+股息發放(請一起考慮)

清流君》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現在起,也可以在 LineToday 、Google 新聞 看到股感原創文章?囉!
想獲得文章推播??訂閱、追蹤按起來!
若您也願意分享您的寶貴觀點?至站上,或有其他文章轉載需求,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