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的系統方塊圖
<圖一>為數位相機的系統方塊圖,主要有微處理器(MPU)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此外,還有視訊(Video)輸入與輸出、音訊(Audio)輸入與輸出、「A/D」為類比數位轉換器(ADC)、「D/A」為數位類比轉換器(DAC)。
圖一、數位相機的系統方塊圖
微處理器(MPU)
通常使用 ARM(ARMH-US)技術做為微處理器(MPU),以執行作業系統(OS),主要的功能在控制記憶體與周邊設備,包括視訊(Video)的輸入與輸出、音訊(Audio)的輸入與輸出、按鍵控制、閃光燈、馬達控制、外接記憶卡等。
數位訊號處理器(DSP)
主要的功能在進行照像時的靜態影像(JPEG 格式)與動態影像(MPEG-4 格式)壓縮與解壓縮等數位訊號運算工作,由於數位相機的生產數量龐大,因此目前廠商都是使用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SIC)來取代 DSP,甚至目前都已經將 ARM 與 DSP 或 ASIC 整合成一個「系統單晶片(SoC)」以縮小產品的體積。
快閃記憶體
NOR 閘型快閃記憶體(NOR flash)用來儲存數位相機開機時所使用的小型作業系統(嵌入式作業系統),例如:μClinux、µITRON等;NAND 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通常用來儲存使用者所拍攝的照片或影片,可以直接內建在印刷電路板上,也可以使用插卡的方式擴充,也就是我們使用的記憶卡,例如:MS、MMC/SD、SM、CF、xD等。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任何電子產品都和電腦一樣必須使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做為暫時儲存資料的地方,例如:SDRAM、DDR、MDDR等。
視訊輸入
數位相機的影像輸入通常是使用 CCD 或 CMOS 影像感測器,由於影像感測器輸入的訊號仍然是類比訊號,所以必須使用一個「A/D」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又稱為「類比前端(AFE:Analog Front End)」,此外,數位相機通常還必須控制閃光燈,並且使用「馬達驅動積體電路(Motor Driver IC)」來控制馬達調整鏡頭的凸透鏡前後移動進行「自動對焦(AF:Auto Focus)」。
視訊輸出
數位相機的影像輸出通常有兩組,一組是數位訊號連接液晶顯示器(LCD),另外一組先經過一個「D/A」將數位訊號轉換成類比影像訊號,又稱為「視訊編碼器(Video Encoder)」,或是使用「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直接輸出數位影像訊號,再使用一條訊號線外接到電視機。
音訊輸入與輸出
音訊輸入通常是錄影時經由麥克風接收進來的聲音,先經過「A/D」將類比聲音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又稱為「音訊解碼器(Audio Decoder)」,再傳送到數位訊號處理器(DSP)進行壓縮運算。
音訊輸出通常是播放影片時播出的聲音,先經過「D/A」將數位訊號轉換成類比聲音訊號,又稱為「音訊編碼器(Audio Encoder)」,再傳送到喇叭播放出來,因為大部分電子產品會同時使用麥克風與喇叭,因此目前都會整合成一個「音訊編碼解碼器(Audio Codec)」。
電源管理
目前數位相機都是使用外部的電源供應器(PSU),就是那個大大的插頭囉!一般是將 110V 的交流電轉換成 19V 的直流電輸入,經由數位相機內部的電源積體電路(Power IC),例如:線性穩壓器(Linear regulator)、升壓轉換器(Boost converter)、降壓轉換器(Buck converter)等轉換成 3.3V、1.8V、1.2V 提供給印刷電路板(PCB)上的處理器、記憶體,以及其他積體電路(IC)使用。
電池管理
數位相機必須使用電池,因此必須進行電池管理,其中「充電積體電路(Charger IC)」負責監控電池的充電電壓與控制電池的充電電流;「電池容量積體電路(Gas gauge IC)」負責監控電池剩餘電量與充電電量,然後回報給微處理器(MPU),最後顯示在液晶顯示器(LCD)上,才會有我們常常看到的電池剩餘電量囉!
「保護積體電路(Protection IC)」,通常使用微控制器(MCU)進行過電壓保護(OVP:Over Voltage Protection)、過電流保護(OCP:Over Current Protection)、過溫度保護(OTP:Over Temperature Protection)、短路保護(SCP:Short Circuit Protection)等,由於目前大部分的手持式裝置都是使用鋰電池,鋰的活性很高,所以必須使用一些積體電路來控制,避免過度充電造成爆炸。
<圖二>為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XN-US)(TXN-US)公司數位相機的系統方塊圖實例,看起來比較複雜,但是和前面畫的簡圖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加上更多可能的周邊介面而已。
圖二、德州儀器公司數位相機的系統方塊圖(參考資料:www.ti.com.tw)
【請注意】上述內容經過適當簡化以適合大眾閱讀,與產業現狀可能會有差異,若您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想要提供意見,請自行聯絡作者;若有產業與技術問題請參與社群討論。
《知識力》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