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三流公司抓時間,二流公司抓大腦,一流公司「抓心智」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三流公司抓時間,二流公司抓大腦,一流公司「抓心智」

2020 年 9 月 13 日

 
展開

當你知道為什麼出生,就會發現,你來到這個世界是有一個使命的,你的工作、生活都是充滿意義的。

如何發現使命?如何表達使命?“使命”這個詞,參加過混沌課程的同學都有非常深的印象。這個詞蠻虛的,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一種宣傳。那麼,使命到底有什麼用?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使命在回答“組織為什麼存在”。李善友教授告訴我們,“事情的靈魂就是你的使命”。這兩句話讓我產生了很多沉思,使我今天想討論一個案例,就是好未來,它是中國 K12 教育的領軍企業。 K12 是一個非常好的賽道,既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又可以持續進行十二年。

這個賽道上,第一梯隊是兩個巨頭企業,新東方和好未來。好未來的成立時間是 2003 年,遠比上個世紀成立的新東方晚。可是,股票市場上的反映恰恰相反,好未來的市值比新東方的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還多了將近 80 億美金。在 2019 年的年報中,它依然保持了持續的增長速度,複合增長率達 45.7% 。

投資人投的是什麼?投的是一個企業的未來。為什麼好未來會有這樣的一個成績呢?我今天就要從“使命”的角度去解讀它。

好未來的“使命”三級跳

首先我們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命是什麼呢?好未來的總裁、創始人張邦鑫,有一句非常簡單、容易理解的話:“使命是一個公司想為社會做什麼。”這句話很好理解。其中有幾個詞,第一是“想”,第二是“社會”,第三是“做”。

好未來的使命,正是這幾個詞非常好的體現。我們看一下好未來從 2003 年至今的成長歷史,會發現,它有三個使命的表達:“成就學生夢想”——“讓學習更有效”——“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仔細去品一下這三個使命表達,它有一個不斷遞進的關係。

第一級:洞察需求,找到“為什麼”

“成就學生夢想”是好未來創業初期的使命,當時好未來還叫學而思。學而思的用戶是誰呢?學生、家長。如果深挖一挖,學而思做的是什麼?面對學生,它關注學生興趣;面對家長,它關注學習成績。

張邦鑫從做家教那一天起,就深深地思考一個核心命題:校外輔導的價值到底在哪裡?通過對用戶深層次需求的洞察,他悟出一個道理。有一次他和一個學生聊天,問對方,過了這麼多年,還記著多少他教的知識?那個學生並沒有說任何一個知識點,相反,他說的是當時張邦鑫領他們一起做遊戲,啟發式地去理解某一個詞、某一個公式的做法。課外的兩個小時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五天上學的延續。校外輔導要通過這兩個小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所學知識有足夠的理解、足夠的信心,產生槓桿效應,形成 2 × 5 的良性循環。

對於家長呢,送學生來是為了好成績。恰恰張邦鑫是做奧賽出身的。他選擇了小班教學,當時新東方等都是大班,小班其實把利潤壓縮了。但張邦鑫堅持小班,因為他發現,只有小班能真正保證學生的興趣和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在此基礎上,張邦鑫對教師的嚴格選拔也是業內出名的,面試淘汰率可達 95% 。教師進來後,張邦鑫非常認真地和老師磨課,有時會磨幾十次。張邦鑫還抓住了一批頂尖學生。通過競賽,他找到一批非常優秀的苗子,一步一步把他們送到非常好的學校,讓學而思的培訓效果充分地展示出來。在這樣的模式下,形成了學而思非常出名的續報模式,帶來了口碑效應。

教育的本質需求是什麼?我們用教育的三要素來拆解一下——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響。這和商業的三要素有相似處。有的教育公司強調獲取客源(受教育者),所以把大部分投入放到營銷上;有的教育機構強調要靠好老師(教育者),所以把精力全部用在培養老師。那麼張邦鑫呢,他的選擇是第三條路——教育影響。這其實是最難的,它體現在教育質量。我們發現,張邦鑫抓住了學生、家長兩個利益主體的兩個關鍵因素:興趣和效果。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他的解決方案——小班、隨時退費、培優等,並用 2 × 5 法則去實現這個過程,最終有了他的口碑。

那麼,如此執著地聚焦於學生、家長所關注的點,動力是什麼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使命一定是源於創始人的初心。張邦鑫作為一個農村孩子,走的就是一條寒窗苦讀、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路。 “學習改變命運”是張邦鑫在過去的經歷裡,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學而思成立至今 17 年,高考指揮棒並沒有變,社會對於校外輔導的基本認知也沒有變。所以,“學習改變命運”其實是整個學而思增長的一個業務基石。但是,學而思並沒有用“學習改變命運”作為使命,而是選擇“成就學生夢想”這個表達。因為,基石假設具有普適性、公理性。而使命是基於基石假設的、在對用戶獨特價值的理解基礎上的一個表達。這個表達一定是個性化的。

美國廣告大師西蒙斯·斯涅克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模型,叫“黃金圈法則”。它揭示了客戶在哪個層面去相信你。你的產品是什麼、你的產品如何提供給我、你的產品為什麼提供給我,這三個層次中,哪一個是客戶真正的購買動機呢?答案是第三個。客戶買的不是你產品的本身,而是你為什麼做這個產品。大家品味一下這句話。可以看到,使命其實未必是你的業務的直接表達,但是使命無所不在地驅動著你的業務,在發現你的用戶的本質需求,在贏得你的用戶信賴。

第二級:提升效率,充實內在

第二個使命,是“讓學習更有效”。這也要從當時的背景講起。學而思成立後,成長比較順利,但也碰到了一系列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教師的流失,一個名師成長起來以後,可能就自己創業了。隨著規模化的提升,既要確保教師的人效,又要確保學生有良好的教學體驗,也是一個大問題。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教育模式,是標準化和個性化的矛盾。

而在那個時代,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環境變化,就是進入了網路時代,又進一步由網路時代進入到行動網路時代。網路時代有一個規律叫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是 3Com 公司的創始人,這定律用一句話說就是:網路價值與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而隨著用戶的增長,企業會進入快速的飛輪狀態。對於一個線下企業來說,來自線上的挑戰並不是簡單的溝通、營銷渠道變化的問題,網路效應是顛覆性的。

那麼,張邦鑫提出了什麼呢? “讓學習更有效”。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效果,二是效率。在規模化中,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張邦鑫說:不是基於標準化的個性化是偽個性化。只有搞好後台的一些標準化的教研,才能真正讓個性化有更好的支撐。他還說過:質量比數量重要,做強比做大更重要,內在比外在更重要。在一個快速增長的賽道,如果企業不充實最核心的內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崩潰。

在當時的背景下,學而思解決問題的方法是:2007 年,它成立教研部,並把大量名師從一線抽調到二線。這件事在當時還遇到一些摩擦,有人不理解。但在使命驅動下,張邦鑫堅持這樣的信念,最終做成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培行業非常早地做了ICS智能教學系統,直接形成了整個學而思以質量為核心、以標準化帶動的個性化運行,而這又推動了學而思逐漸開始擴張。學而思的大後台、小前台,在業內是非常出名的教育運行模式。

在進一步的探索中,張邦鑫又發現一個規律,通過線上教學和線下互動的雙師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於是,教研和雙師,成為學而思業務增長中的兩個重大引擎,解決了線上和線下的矛盾問題,推動了總部和分部的有機協同,推動了質量和規模的有機統一。最根本上,它推動了效率和效果的統一,這其實就是使命中最關鍵的那個詞,“讓學習更有效”。

我們發現,學而思從 0 到 1 ,抓的是效果;從 1 到N,抓的是效率。這中間有一個核心的變化,就是利益相關者擴大了,它的Who擴大了,由原來的學生、家長進一步拓展到了教師、分校。這兩個新的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促使了它的解決方案由原來單純的小班培優,擴展到做教研、抓教師、抓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而思的快車道逐漸更加充實了。所以, 2010 年學而思上市, 2013 年集團架構越來越成熟之後,學而思成為集團架構中的一部分,整個集團更名好未來。 “讓學習更有效”的新使命也在這一年對外發布。

第三級:突破界線,建構未來

好未來的進一步成長,還要進入一個賽道。這個賽道,它用了一個新的使命驅動,叫做“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原因是什麼呢? AI、大數據,甚至腦科學在教育科學裡的應用大有前景,處在爆發的狀態。這個大趨勢,對於一個北大生物專業的畢業者來說是非常敏感的。第二,從好未來的實踐中,張邦鑫突然發現,做教研、做研發,可以賦予能量給企業本身,也可以賦予能量給外部的更多企業。第三,難道我們就一直做那兩個小時嗎?真正成為一個教育機構,需要破界,聚焦到更大的視野,包括教培,涉及民辦學校、公辦學校、校外輔導,還包括素質教育。

那麼,這樣的突破界線,帶來一個更大的變化:它的基石假設已由原來單純的“學習改變命運”,變成了“科技創造未來”。而在這樣的基石假設上,形成了好未來的新使命,“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張邦鑫有一個非常好的表達,他說,我們要重新定義好未來:“好未來要從一個培訓機構,變成一個教育機構;從一個線下公司,變成一個科技服務公司;從一個中國公司,成長為一個全球化公司;從一個營運型公司,成長為一個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 可以看到,隨著他作為一個企業家越來越成熟,他的胸襟、胸懷、格局在放大。

好未來的另一個賽道是什麼呢?它在做腦科學的研發,在做大數據的研發,在做AI的研發。通過研發迭代成若干系統,包括ITS智能教學系統等,內涵更多了。比如,ITC個性化系統關注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的變化,讓學習的整個環路在數據上運行;魔鏡系統則用AI,通過表情和情緒的識別,可以看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興趣。

張邦鑫還有一個重大舉動,開始發揮上市公司的優勢,通過投資努力來去佈局他的教育生態,包括寶寶樹、順順留學、青青部落等。好未來面對的不僅是教育培訓,而是整個教育變革的生態構建。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截止 2020 年 3 月底,好未來的投資項目為 158 個。這個引擎和前面的完全不一樣,前面的是通過業務中間的摸索去思考使命是什麼,進一步通過使命去驅動業務。而“科技推動教育進步”這個使命,是有了一個宏偉的想法之後,如何去構建未來的教育生態。當然,未來的教育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當面對未來的時候,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正是創始人的初心,是企業的使命。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形成同頻共振的使命場

使命是創始人的世界觀,是創始人對客戶價值、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本質的思考。那麼,對於企業來說,如何讓使命發揮更好的作用呢?

  • 要讓使命成為業務長期增長的基石。
  • 要讓使命成為你塑造每一個產品和服務的靈魂。一個好的公司,你會發現使命是無所不在的,每一個產品中都隱隱約約透出了對這個使命的理解。你的產品和服務是什麼樣子可能不是使命直接界定的,但它是使命的實體化表達!
  • 要善於用使命去贏得客戶,贏得投資人,贏得更多利益相關者的信賴。亞馬遜每年會寫一封致利益相關者的信,中間的每一段都在大談我們公司的使命是什麼、如何踐行這個使命。
  • 要努力運用使命去破解增長中的那些難題,甚至將它作為企業破界新生的本質動力。

去年年底,埃森哲(Accenture, ACN-US)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未來的公司競爭是使命的競爭。它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用腳投票時,除了關注原來的性能、性價比等要素外,已開始關注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組織的價值主張、正能量和使命是什麼。這一比例高達 64% — 65% 。英國的《商業周刊》有個結論:由於“使命”具有闡明目標、消除分歧、團結一致的“能力”,有使命宣言的企業獲得的財務回報,比沒有使命宣言的企業高出很多。使命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如何發現並表達你的使命呢?我請大家一定要把“使命”和“願景”兩個詞區別開。願景是一個公司想從社會獲得什麼,使命是一個公司想為社會做什麼。一個是果,一個是因,是從使命到達願景。

張邦鑫說他最相信一句話:“眾生為果,菩薩為因。 ”什麼意思?大部分人都去追求那個結果,而真正的菩薩會從因去入手。當我要去獲得結果,其實核心問題不在於果,而在於因。要想得這個結果,一定在因上下功夫。所以,高明的企業除了願景,還會用使命去賦予工作以意義,賦予工作以內涵,讓工作真正有根因、有動力,觸達內心。

如何真正地在我們的工作中,去發現使命呢?我再給大家一個相對容易操作的步驟,這個模型把剛才說的邏輯平面化了:

  1. 首先去理解你的利益相關者,用德魯克的一句話說:界定使命時,“誰是顧客”是首要問題。
  2. 那麼,對你的顧客,你要去理解他的需求是什麼,期望是什麼,動力是什麼,痛點是什麼。
  3. 進一步去思考,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的解決方案——獨特的、區別於競爭對手的解決方案是什麼?這個時候錯位競爭是可以用上的。
  4. 進一步去歸納,到底我們做的這個解決方案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
  5. 再挖一層,就挖到了基石假設上,基石假設要解決我們的價值的Why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的第一因是什麼?當你找到第一因的時候,使命表述也就呼之欲出了。
  6. 使命表述還有一個重要工作,作為創始人,你發現的使命僅僅是你個人的使命,如何把個人的使命轉化成組織的使命呢?你需要和合夥人、核心員工、管理層達成共識。混沌大學創新領教潘江雪說:“使命源於合夥人的最大公約數。”

發現使命的過程中,有五條標準:

  • 獨特性。是否在同業業甚至所有企業中,是獨一無二的,你是獨特地創造了一個讓客戶認同的價值。
  • 中心性。是不是你所有的業務,都在使命的實施範疇中。使命是不是你的企業所有業務的根本驅動點,起中心作用。
  • 持久性。使命一定要比戰略持久,使命不是輕易要去改的,它是企業長期增長的基石。
  • 簡潔性。德魯克說,“使命完全可以被印在一件T恤上”。它表達出來不是大段的話放在那裡,最好是說出來,讓大家記在心中。不光是你的員工、你的管理層,甚至你的用戶也牢牢記在心中。
  • 真實性。很多企業說很簡單,我想一個很好的、很漂亮的使命不就Ok了嗎? No。使命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真實性,一定要讓你的業務和使命匹配。很多企業有一個非常大的使命,其實做的是一個非常小的業務,你如何讓人家相信呢?除非你確確實實有這個想法,在踐行著努力著。

如何去表達一個使命呢?

美國一位在使命研究領域非常著名的專家蒂姆·凱利,有一本書叫《真實的使命》。他說,“使命是一個動詞而不是名詞。”使命是要使能的。它是一個動詞,加一個客體——可以是你服務的人、你做的事,還加一個形容詞——可以是你的客體未來形成的一個新狀態、新變化。我們可以看Google、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微軟、小米( 01810-HK )的例子,它們的使命都有動詞。

好,講到最後,張邦鑫非常打動人的一句話就出來了:

“發現使命只是建立一家偉大公司的開始,踐行使命才是成就一家偉大公司的根本。”

我們一直在談的使命,是從業務中來的、又回到業務中的一個過程。企業有兩維,一是做事用人,一是用人做事。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用人做事更重要。所以,構建一個使命驅動型的組織,真正讓你的使命發揮驅動作用,要讓它在組織的每個人中產生作用。

張邦鑫有一句話:“三流公司抓的是員工時間;二流公司抓的是員工大腦;一流公司抓的是員工心智。”三流公司通過一個個時間段的劃分,讓員工的每一個行動都在管控之下。二流公司則通過考核,讓員工和公司的價值觀相匹配。而一流公司,是讓每一個員工生命的意義和公司的意義聯繫起來,讓員工的心智和組織的心智聯繫起來,讓員工的使命和公司的使命同頻共振。

同頻共振的本質是形成一個以創始人為核心,首先輻射核心層,進一步輻射管理層,進一步輻射核心員工,再進一步將所有員工帶動起來的使命場。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強調組織氛圍的精神,越來越多的“管理者”在向“領導者”轉變,在強化他的領導力。其實,這本質上就在於使命。

馬克·吐溫說:“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日子,一個是你出生的日子,一個是知道你為什麼出生的日子。”當你知道為什麼出生,就會發現,你來到這個世界是有一個使命的,你的工作、生活都是充滿意義的。只有真正找到了你的使命,才會變得更有動力。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