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橘子 銷量暴漲7成!7個美國人購買食品的「新習慣」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橘子 銷量暴漲7成!7個美國人購買食品的「新習慣」

2021 年 2 月 13 日

 
展開

在美國,橘子和乾豆成了新寵。長達 10 個月的疫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紐約時報》記者透過採訪和調查,為我們總結了 7 個被疫情改變的、關於食品消費的習慣。其中有對某種食品的青睞,也有對購物管道的轉變。據專家分析,這些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本文作者Kim Severson,原文標題「 7 Ways the Pandemic Has Changed How We Shop for Food」。

▲2020年9月7日,在俄亥俄州的Kroger門店裡,顧客在自助結賬處排隊結賬。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疫情期間,酵母銷量暴漲

當新冠病毒襲來,即使是最積極主動的廚師,也難以一下子適應新的廚房生活。面對病毒,這一代美國人開始把更多的錢花在囤積食物上。雜貨店的老闆看著大家把八個月的庫存一掃而空。嬰兒食品的銷量更是猛增。

顧客把囤積的食物搬回家,享受著花茶和酵母粉帶來的安全感。大家開始在廚房嘗試新花樣,培養自己的下廚習慣。美國零售企業克羅格(Kroger)的董事長兼CEO羅德尼.麥克默倫(Rodney McMullen)表示:「人們開始嘗試更加複雜的食譜,我認為這種趨勢不會消失。」在疫情期間,克羅格產品銷售額成長了 30% ,包括義大利麵、啤酒、麵包和烘培原料。其中,酵母粉的銷量成長了 600% 。麥克默倫以及其他業內人士都表示,新冠病毒會把人重新推向廚房,而這一點將會對零售食品業產生深刻影響。

馬薩諸塞大學伊森貝格管理學院教授安娜.納格尼(Anna Nagurney)專門從事產業鏈的研究。她表示:「這是歷史性的時刻,我們目前看到的變化有一些會消失,但有一些會永遠存在。」疫情之後,美國人在購買食品方面產生了下面這 7 個變化:

1. 減少出門,列表更精

由於擔心被感染,人們開始減少購物次數,在列清單時也更加用心。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總結道:「現在人們都是帶著目的去購物的。從4月開始,購物的次數減少了,但是購物籃卻越來越大。現在這一現象有所紓解,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

麥肯錫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疫情之前, 19% 的美國人每週至少出門購物三次。到了6月份,這一比例已經降到了 10% 。

麗茲.鮑曼(Lizzie Bowman)今年 39 歲,住在明尼亞波里斯,是一家公共媒體的行銷總監。她回憶自己的購物變化:「疫情之前,我的購物習慣是這樣的:我覺得今晚想自己做頓飯,然後就在回家的路上順便買點吃的或原材料。」如今,她將購物買食物的次數穩定在一週一次。「我家裡開始有了庫存,但是不至於到瘋狂的地步。」

此外,她還拒絕去那些沒有採取安全保障的門市,更喜歡去當地的小店,比如Trader Joe’s和Lunds & Byerlys。「這樣的習慣開始讓我有了計劃性,也讓我意識到自己更喜歡在哪裡購物。我覺得自己在選擇門市的時候有挺強的目的性。」

2. 網路購買食品成潮流

一年前,Gallup對消費者購物習慣進行調查,其中有 81% 的人表示從未在網路購買過食品。此外,根據Brick Meets Click/Mercatus發布的一項調查,在美國本土,線上購物佔食品零售的 3% ,折合美元約12 億。到了今年6月,美國線上購買食物的銷售額高達 72 億美元。

克羅格董事長兼CEO羅德尼.麥克默倫(Rodney McMullen)說:「就連我父母那一輩的人,也開始用iPad買東西了。數百萬人開始重新回到廚房,享受做飯的樂趣。」這一產業的變化也加速了亞馬遜(Amazon, AMZN-US)、沃爾瑪(Walmart, WMT-US)等企業的競爭。沃爾瑪此前宣布了一項針對亞馬遜會員的服務: 98 美元的包年服務,可以當天送貨上門,送貨數量可達 16 萬件。Instacart公司(該公司提供線上買菜送貨上門的服務——編者註)的員工數量在疫情期間翻倍。

▲2020年8月28日,Instacart的一名司機給顧客送菜。疫情讓老人學會了上網買食物。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定點取貨及送貨上門的服務需求量暴增。包括克羅格和全食在內的各大企業開始推出新服務,允許顧客先上點單、線下開車來取貨。農民也開始進軍網路產業。 Barn2Door 是一個為農民搭建的電商網站,該網站創辦人詹姆斯.麥科(James Maiocco)表示,在過去一年裡,該網站的交易量比以前成長 10 倍。

羅克珊.維斯(Roxanne Wyss)凱西.摩爾(Kathy Moore)是兩名 60 多歲的廚師,住在堪薩斯城區 25 公里外的地方,他們似乎不是那種會用網路進行購物的人。 38 年前,兩人在工作場合見過一次面,之後就經常一起教烹飪、一起寫烹飪書。

疫情到來後,因為需要買食材又擔心被感染,他們開始考慮在網路上買食材。這樣的探索是艱難的,他們需要透過訊息和當地的食品雜貨商溝通,保證食材的質量。此外他們還需要考慮配送時間、配送費用等等,貨比三家。

三個半月之後,他們又重新踏入商店,享受著自己挑選食物、和其他人交流的樂趣。但是兩位廚師仍然保留了線上購物的習慣。凱西.摩爾說:「如果疫情再次嚴重起來,我們就會轉向線上購物。另外天氣不好的時候,線上購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 橘子成了「搶手貨」

美國產品行銷協會副主席喬.沃森(Joe Watson)說,從3月份到現在,食品銷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11% 。其中橘子的銷量成長速度異常快今年5月,橘子的銷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73% ,到了7月,銷量比同期成長了 52% 。

沃森分析道:「橘子的銷量令人驚訝,但是不難理解。從免疫的角度講,人們會很喜歡吃橘子。」此外,橘子存放的天數比許多水果長,這也讓越來越愛囤貨的人傾向於選擇它。在疫情之後,「純天然食品」的銷量猛增。根據研究公司IRI的調查顯示,到3月中期,這些食品銷量高達 78% 。

消費者研究公司Hartman Group的副總裁雪莉.巴蘭科(Shelley Balanko)說:「消費者開始有了保持健康的需求。我認為這種(購買純天然食品)的需求將會持續下去,因為人們並不能負擔得起治療各類疾病的費用。」

4. 實體商店的改變

疫情期間,那些有寬道、人少、衛生設施全面的商店將會更受歡迎。住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消費者鮑曼(Bowman)希望商店可以保留這些措施:「來食品雜貨店之前,我會看這家店考慮得是否周到,我非常看重和衛生相關的措施。」

為了減少接觸,一些商店開設了自助支付的新系統,紓解人工結帳窗口的壓力。目前,沃爾瑪正在嘗試新的支付系統,它在門市裡設立了 34 個開放式的自助結帳平台,消費者可以自助結帳,也可以找商場員工幫忙掃描。

克羅格希望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結帳方式,它們提供結帳APP,消費者可以一邊取貨、一邊掃描、一邊結帳,同時保留人工結帳窗口。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說:「這些食品店的硬體條件將得到改善此外,為了適應消費者對購物空間的需求,門市的規模遲早也會擴大。

還有一些相關的變化:弗羅里達州的Publix門市前一直是單行道,直到最近消費者提出抗議後,這裡才變成了雙向道。

5. 消費者的選擇變少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的食品市場充斥著令人眼花瞭亂的選擇,但是現在,消費者在選擇方面越來越謹慎。

他們不再願意冒著健康的風險嘗試新事物,也不打算因為促銷就買某一種產品。在商店裡,他們快進快出,挑選自己已經嘗試過的、熟知的食品。在網路上購物時,在「自動填充」功能和算法的影響下,他們也不太可能去看那些完全不知道的產品。

雜貨商發現,即使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少、越來越固定他們的生意也照樣興隆。他們更傾向於在貨架上擺放消費者熟知的食品,而不是那些渴望打入市場的新產品。

喬.沃森舉例子說明這一點:比起提供「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店主更喜歡只提供其中的一種。在選擇減少的情況下,消費者減少了選擇的麻煩,店主也更容易控制供應。消費者變得更加經濟理性,對商店提供的自產食品更有興趣。食品工業協會(Food Industry Association) 7 月份的一項研究顯示, 30% 的消費者都會選擇店內自產食品,這一數據比疫情之前上升不少。考慮到經濟不斷惡化,這一習慣或許會被保留下來。

此外,乾豆的也成了一個經濟指標,這是疫情期間人們的新寵兒。在社交媒體等推動下,在疫情期間乾豆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理論上到夏天後,乾豆的銷量就會下降,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2020年9月7日,貨架上的乾豆。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生產乾豆的品牌Camellia負責人文斯.海沃德(vince Hayward)表示:「直到現在,人們對乾豆的需求量還是很高。」他本以為這樣的潮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們愛上了吃豆子,但後來他才意識到,在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乾豆是一種便於儲存的「硬貨」。「我本來以為地震已經過去了,但沒想到海嘯才剛剛襲來。」他做出了這樣的比喻。

6. 消費者轉向冷凍食品

疫情期間,冷凍產品的銷量開始激增。根據美國冷凍食品協會的數據,今年3月,全美冷凍產品的銷量是去年同期的 94% 。雖然這一比例到後來有所下降,但直到8月,冷凍食品的銷售額還是比同期成長了 18% 。消費者的熱情並沒有減少

最初,人們並沒有重視冷凍食品,買它也只是因為便於儲存。後來人們開始發現它的價格優勢:對一些人來說,冷凍水果比新鮮水果便宜得多。再後來,許多人意識到:從冰箱裡拿半成品比自己做飯方便多了

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告訴記者,當消費者開始研究冷凍食品,就發現其中一些食品比他們想像的美味得多。「很多速凍食品都是小品牌,生產健康、乾淨、純素的冷凍食品,可以幫助人們品嚐多樣的食品。」

7. 當地產品成了新寵

疫情出現後,人們才開始體會到供應鏈的脆弱性和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發起了推動當地食品產業發展的運動。前文提到的羅克珊.維斯(Roxanne Wyss)凱西.摩爾(Kathy Moore)現在經常從當地的乳製品店定雞蛋和牛奶,他們幾乎包下了這家店四分之一的牛肉供應。另外還有不少當地的小農產品店希望得到類似的幫助。許多餐館轉型成了食品供應商,和雜貨店一起經營,出售成品或半成品。當地農牧產業也在社區內銷售,希望靠這種互幫互助生存下來。

當地產品受到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健康飲食有了更充足的認識,也對地方小店有了感情需求。肖恩.古列特(Sean Gullette)今年 52 歲,定居在布魯克林,是一位電影製作人、作家和演員,是四口之家的頂樑柱。他開玩笑說自己一家都是被三條街之外的FoodTown——一家獨立經營的地方食品雜貨店——所養活的。疫情初期,古列特看到這家店的員工是如何想盡辦法幫消費者提供麵包等產品,讓大家不至於空手而歸。那時候他就對這家店產生了類似親情的情感,一種難以言喻的依賴。

「我喜歡FoodTown的這群老伙計,我開始意識到他們在我生命中是怎樣重要的一環。他們為我們創造的一切是如此親密。疫情讓我徹底改變了對食品雜貨店的看法。」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