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機器人「Smart」是利刃還是動力?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網易科技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網易科技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機器人「Smart」是利刃還是動力?

2015 年 1 月 11 日

 
展開

近日,在西雅圖一家醫院,一台注射鎮靜藥物的機器開始向患者提供治療服務;在矽谷的一家酒店,機器人服務生將各種物品送達客房;去年春天,洛杉磯時報刊發的一則新聞是根據軟體演算自動生成的。

儘管人們對科技的發展會取代自己工作的擔心由來已久,但是這一次,狼可能真的來了。近年來,各種突破性技術的誕生使得機器可以對人類進行模仿,作為對工廠和行政工作的補充,這些機器正擔任著各種智力和服務工作

15年來,數字技術已經滲透進生活的各方面,而就業市場長期處於下滑態勢,甚至在近期經濟前景改善之後,處於勞動年齡的成年人就業率也顯著低於10年前,比20世紀90年代的任何時候都要低。

經濟學家已經在此方面爭論多時。但是,就像馬車製造商最終會讓位給汽車工廠一樣,技術在減少一些工作的同時,也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只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具體情況。

20141216151649f0373_550

前美國財政部長勞倫斯·H·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近期表示,他不再相信自動化總是能夠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這不是某種對未來的假設」他說道。「這是正在我們面前發生的事情。」

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家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也表示「這是下一個十年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

布林約爾松和其他專家認為,我們仍然有機會推動技術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在淘汰一些崗位的同時,新的技術能夠彌補人們技能上的不足,從而提高生產率,如同互聯網和文字處理系統之於辦公室文員,或者機器人手術之於外科醫生一樣。

具有更強的生產力意味著可以​​產出更多的產品以及提供更多的服務,也就可以賺取更多的錢來提高生活質量。

「這和200年以前的故事一樣」,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說道。「今天,我們許多人的工作在100年前還不存在。今後100年間,同樣的故事仍會上演。」

201412161517054d9a7_550

然而,對於未來會遵循何種模式演變,我們仍然面臨深深的不確定性。人工智能在短期內就取得了巨大進展,機器現在不僅能遵照程序指令執行,還擁有了學習能力,可以對人類語言做出響應並展開行動。

與此同時,美國的勞動力相較過去正用更慢的速度獲取新的技能,也比許多其他國家還要慢。經合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55至64歲年齡組的美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工作技能,而年輕的一代則僅僅只是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紐約時報近期對25至54周歲失業者進行的調查顯示,37%的受訪者表示技術因素讓他們無法得到工作,而高達46%的人表示自己“缺乏必要的教育或者技能以致於無法勝任工作要求”。

自動駕駛汽車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該技術能夠讓卡車和出租車司機失業,或者是讓這些人將以往用來駕駛的時間用來承擔其他工作,這樣就能夠提高收入。但是在感受到人生的樂趣之前,這些司機需要掌握新的技能來勝任新的工作要求。

對白領來說,同樣存在挑戰。美國勞工統計局預測,在未來10年,銷售和導購的就業機會將會減少。今天,飛行員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科技自動駕駛,而未來自動化程度將會進一步提高。在Google,軟體已負責了很大比例的廣告銷售和投放工作,這意味著他們只需要雇傭更少的銷售人員。

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家大衛·奧特爾(David Autor)認為,有一些人類才有的技能,機器可能永遠無法複製,比如直覺、適應性和創造性。即便未來的工作具有更高的自動化程度,仍然需要人類的參與。例如,手術的麻醉過程自動化之後,醫生仍然需要在一旁待命。

當然,在某些領域,機器還是會取代一些工作。根據牛津大學近期的一項研究指出,電話促銷員面臨的危險最大,而各種娛樂行業從業人員、按摩師、理療師、健身教練等等的崗位則受到的威脅最小。儘管如此,微軟(Microsoft, MSFT-US)的Kinect已經能夠識別用戶的運動並且對錯誤姿勢進行糾正。

其他領域也在紛紛跟進。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實驗室一個臉部識別軟體的創造者表示,該軟體能夠通過兒童的表達來預估他們的痛苦級別,也能夠判斷一個人是否正處在沮喪的情緒中。機器甚至擁有了味覺,例如泰國政府於9月時引進了一個機器人來判斷一道泰式食物的味道是否符合標準還是需要加入更多的魚露。

由IBM建造的Watson超級電腦正日益成熟。今年,它開始幫助退伍軍人做出複雜的人生規劃,比如在哪裡生活以及購買什麼保險。Watson也能為科學家和律師挑選出適當的文件或者為廚師創造新的食譜。截至目前為止,IBM正在試圖賦予Watson情緒化智能。

IBM與其他公司一樣,聲稱該技術將會用來幫助人們,而不是取代他們。雖然專家對未來充滿樂觀態度,還是有很多人承認我們正在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甚至那些投身人工智能相關行業的人也不清楚這場新的數字革命會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何種影響。

他們中的一些人表示,人們需要改變目前的工作方式。Google的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近日提出,人們需要每週工作4天的新工作節奏。也有些人認為政府應該加大相關公共服務部門的投入,以便有更多人手來幫助人們獲得工作。而有些人則認為教育很重要,因為通過教育,人們可以掌握新的技術以及那些只有人類才能勝任的工作技能,例如創造性或判斷性工作。

「我們的答案顯然不是要停止技術的進步」,薩默斯說道,「但是,我們肯定不能假設一切都會進展順利,因為市場的力量非常巨大。」(汪天盈)

網易(NetEase, NTES-US)科技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網易科技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網易科技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