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能力圈問題,這可算是巴菲特提出的經典投資概念,在價值投資圈中常見談及。不過就我個人來看,一個投資者要成功,心態也許比能力圈要更重要。
巴菲特的能力圈概念
2014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再次被問及能力圈問題,網上的報導如下:
股東大會上一位聽眾問巴菲特:一個人如何計算出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答到,他非常瞭解自己能力圈的邊界,但自己對其他人實在沒有什麼建議,每個人都有必要意識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識。
能力圈應該算是巴菲特提出的經典概念,最早似乎是出自1996年,當時巴菲特是這麼說的:
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對所選擇的企業進行正確評估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selected)這個詞,你並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你只需要能夠評估在你能力圈範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圈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範圍
巴菲特如此為自己劃能力圈:
圍繞你能夠真正瞭解的那些企業的名字周圍,畫一個圈,然後再衡量這些企業的價值高低、管理優劣、出現經營困難的風險大小,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業
巴菲特曾經強調,知道能力圈的邊界比能力圈的大小更重要,這也許是這次巴菲特被問及計算出能力圈的緣由。當時巴菲特如此評價這個問題:
對你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範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之所以巴菲特認為知道能力圈邊界很重要,關鍵在於巴菲特堅持不做能力圈之外的投資,比如1998年巴菲特關於不投資科技股的表述就反映了這種想法,他雖然因此多年跑輸美股,但也隨之逃過了科技網路泡沫的破裂。當時他是這麼說的:
這也許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魯夫和比爾·蓋茲,我也希望能通過投資於他們將這種崇拜轉化為行動。但當涉及微軟(Microsoft, MSFT-US)和英特爾(Intel, INTC-US)股票,我不知道10年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不想玩這種別人擁有優勢的遊戲。我可以用所有的時間思考下一年的科技發展,但不會成為這個國家分析這類企業的優秀專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專家都輪不上我。許多人都會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十多年後的現在,相信大家也看到了,無論是微軟還是英特爾,再非科技股的代表,甚至一定程度上不再那麼重要,可見巴菲特固守能力圈幫他逃過的不僅是科網泡沫。
能力圈的知易行難
有比較大的能力圈並且知道邊界在哪裡固然對投資成敗很重要,但我並不認為這就是投資唯一的決定因素。
因為: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知易行難的!
是的,能力圈可以幫助你知道哪個是好股票,什麼時候是估值宜人的好時機,但是並不等於你就能將其轉化為勇敢的買入行為,並且在之後可能的繼續下跌中坦然處置。這個問題上,我覺得中國紅牌宏觀分析師高善文當年那篇《賣方分析師是幹什麼的》說的極是,這裡引用部分說明。高善文引用三國中諸葛亮和劉備的故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諸葛亮如此睿智,為何不在青年時期自立山頭,割地稱雄,而要抱膝吟嘯、待價而沽?又為何在劉備死後困守西南,勉力維持,而不能師出祁山,收復舊都?在高善文看來,諸葛亮是個優秀的賣方分析師,並指出成功的賣方分析師需要三方面能力:一是善言雄辯的表達能力,二是全面客觀的觀察能力,三是縝密細緻的推斷力。顯然,後兩者都是投資能力圈的重要表現。
但是,高善文認為這是不夠的,只是一個謀士的角色。而像劉備這樣要成為三分天下的成功買方投資者,也需要三個條件:
一是準確地識別和判斷,並快速採取行動的能力,二是網絡和聚攏人才的能力,三是敢於接受巨大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
撇開第二點對於個人投資者沒有太大意義外,第一和第三點顯然也是極為重要,而這兩點恰恰都是“能力圈”概念之外的,屬於投資心態、投資性格概念的了。
發展與性格匹配的能力圈
關於投資心態,其實巴菲特也有論述,最著名的當屬十年與十分鐘論斷,他認為:
如果你不想持有一檔股票十年,那麼你也不要持有它十分鐘。
作為價值投資者,巴菲特同時也是逆向投資者,這意味著當他覺得某個股票價格便宜而開始買入時,大多數時候這個股票處於下跌中,而當逆向投資者這時候買入,大多數時候是主動買套,必須繼續承受股價進一步的下跌——次貸危機中巴菲特在S&P 500指數1000點時候開始唱多,但是S&P 500指數最終跌到666.79點才真正見底反彈,這個下跌的煎熬過程,的確是要做好持有十年短期不看股價的準備的。
問題是,你的性格是否能像巴菲特這樣淡然呢?
如果你是心態超好的那種,當然沒問題。不過我自問做不到這點,像我這樣小農經濟最好收益沒有起伏穩健上升的人,顯然不適合這樣“主動買套”的戰略。所以,雖然我自認對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還算有點心得,也算玩過幾次事件驅動的逆向投資,甚至還用法瑪三因數進行過價值股篩選,但是這些至多是用極小的倉位玩玩—因為小倉位下我可以坦然面對“買套”的艱辛,但是倉位大了就不行了。
所以,我最終選擇了趨勢投資,選擇了量化交易。因為以我對自己性格和心態的認識,趨勢投資中的追漲至多是小輸,更多是買入後就開始上漲——雖然趨勢投資也不乏回檔,幅度也未必小,但是回吐賺到的利潤,心態上可比把自己的本金虧了要容易接受許多——雖然我自己知道,以我的數學功底和電腦程式設計能力,在量化交易上永遠只是個入門的“菜鳥”,能力圈的優勢可能遠不如在價值投資上。
是的,在我看來,有能力圈重要,知道能力圈的界限在哪裡更重要,而選擇使用與自己性格匹配的能力圈恐怕才是最重要的——即使這是相對較小的能力圈。(文/張翼軫)
《雪球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https://flic.kr/p/a4W8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