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1 日,美國空軍已正式選定波音公司為其第六代戰機計畫(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 NGAD)的主要開發商,擊敗了強勁對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與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的競爭方案。這是一項估計超過千億美元等級的長期合約,波音將如同洛馬拿下五代戰機合同一樣賺得盆滿缽滿,未來將負責打造數十年美軍空優的核心戰力。
洛馬為什麼落馬
其實波音贏下六代戰機的競標還是頗讓人意外的,眾所周知為了應對中國的六代戰機,美國亟需研發與之抗衡的武器,此飛機不僅要求飛得更快、更全面、且造價要比 F22 猛禽戰機更加便宜,競標到最後空軍就剩兩家選項,一家是早已打造出 F35 及 F22 等五代及四代戰機的軍火之王洛克希德馬丁,另一家則是擁有 F/A-18、F-15、魚鷹直升機的合眾國之子波音。開獎之前其實簡單對比下就會發現,若你是投資人,怎麼樣猜也會優先猜洛馬得標,為何如此說?
首先主要產品上目前洛馬的金字招牌產品便是 F35,目前已交機 1000 餘架,剩餘訂單還有 2000 多架準備消化,而波音主力產品在民航客機,軍用領域雖說不是沒有(軍火業務佔比大約三成),但要跟洛馬相比實在差距甚遠。其次負債狀況,波音的負債偏高,洛馬則財務穩健,現金流充沛,這點也可從股息發放側面反映,洛馬長期穩定配息,殖利率約 2.5%,且連年上升,反觀波音則是暫停了好多年。
綜合上面分析,怎麼看也會猜空軍會選擇洛馬作為負責打造第六代戰機的廠商吧?那為什麼最後時刻,川普反而宣布是波音得標呢?其實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是美軍傳統本就有為了避免過度依賴某一大軍火商的習慣,故很多訂單會打散分給各路諸侯,避免其中一家廠商壟斷市場,而洛馬在四代、五代已佔盡優勢,若六代也得標則將蟬聯三冠王,這就意謂前面 40 年與後面 40 年通通都是洛馬的天空,顯然非五角大廈所樂見。其次是過往波音在X-32與無人機如 MQ-28 的試驗經驗提供技術累積,設計方案更模組化與 AI 兼容性強,適應未來無人機與 AI 編隊作戰需求,此前馬斯克就曾多次抨擊洛馬的 F35 造價昂貴且萬一出事將搭上飛行員寶貴生命(他老兄長年跟洛馬不對盤),所以未來AI飛機編隊作戰會是美軍主軸。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關鍵筆者認為是美國政府需要出面挽救一下波音悽慘的財務狀況,透過給予第六代戰機合約,確保後面幾十年能幫波音輸血續命才是主因,若是給了洛馬,則意味波音往後幾十年又落後競爭對手一代,這對於美國要力保這塊製造業神主牌來說可不是好事,這也是波音在連續失利 F-35 與多項軍機合約後,首度取得重大反攻,可望為其軍工部門帶來長期穩定收益,並大幅強化市場信心。
先敗洛馬,再退諾格?
除美國空軍需要升級戰鬥機外,美國海軍也積極提升戰鬥力,其中的 F/A-XX 計劃旨在開發下一代艦載戰鬥機,以取代現有的 F/A-18E/F 超級大黃蜂。最初的三家競標廠商有波音、洛馬及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諾格),但因洛馬提出的設計較不符合海軍需求,因此不予採用,最後剩下波音公司和諾格是該計劃的主要競爭者。
波音作為 F/A-18 系列的原始製造商,擁有豐富的艦載戰鬥機設計和生產經驗,他們的優勢在於可提出基於現有技術的升級方案,以滿足海軍的需求。而諾斯羅普格魯曼在隱形技術和無人機領域具有領先地位,曾參與開發 B-2 隱形轟炸機和 X-47B 無人戰鬥機,相比於競爭對手他們可能會更強調先進的隱形設計和自主操作能力。
截至筆者完成本文前,美國海軍尚未公開得標廠商,無法確定哪家公司更有可能獲得合同。,最終決定將取決於海軍對各提案的評估,包括性能、成本和技術風險等因素。這裡筆者做個不負責任的預測,如果要從目前公開資訊來預測,筆者會更傾向認為諾斯羅普格魯曼在 F/A-XX(又稱FAX)計畫中得標的機率略高於波音,因為諾格主導過 B-2 Spirit 和正在研製的 B-21 Raider,都是極具匿蹤能力的戰略平台,且開發過 X-47B 無人艦載機,直接符合F/A-XX對「未來空戰網路、多平台連接與無人支援」的需求。雖然波音有長年海軍艦載機經驗,但 F/A-18 是他們的王牌,卻也代表他們可能較傾向於延伸既有平台,而非從零開發。不過最終會不會川普選擇讓合眾國之子連下兩城,包攬海軍及空軍的雙料訂單,猶未可知,畢竟論與政府的關係,波音是真鐵。
波音的投資優勢
了解波音的眾多恩恩怨怨後,我們也應分析投資其的優勢以及風險為何:
1. 特殊的戰略地位
投資波音這家公司不能把它當成正常公司來看待,身為美國的主力軍工供應商之一,負責製造戰機、直升機、飛彈、衛星、太空艙…,除此之外又是主要負責大型民用飛機製造的企業,在這個地緣政治越來越緊繃的年代,美國不可能讓波音出事。這不是單純企業投資,是投資人押注國防與國力的博弈,這種系統性重要的企業,受到的政策支持、政府合約傾斜、軍方加持是實實在在的「投資護城河」,政府護航就是投資金鐘罩。
2. 未來戰爭需求
波音正慢慢轉型為全方位的國防科技平台公司,目前已確定拿下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機 NGAD 合約,其他負責國防項目還包含 MQ-28 幽靈蝙蝠無人僚機( AI 自動作戰)X-37B 太空飛機 NASA 登月任務(星際飛船與火箭),如果能進一步拿下海軍的訂單,則錦上添花,總而言之未來的戰爭中:人+機+ AI +衛星+自動打擊,波音全部都有份。
3. 國際化程度高,市場分布度廣
波音的客戶遍布全球(航空公司、軍方、太空機構),而且分散在北美、歐洲、亞洲、中東等地,中國與印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快速成長地區的航空需求,正在取代傳統歐美客戶成為新主力。波音不像一般公司賣東西今天訂明天到,它是那種今年訂明年給,所以要看它的訂單庫存。未交付訂單是未來的收入保障,目前的飛機未交付訂單超過 5,500 架(大多為 737 與 787 系列),2023 年交付 528 架,雖低於空巴,但還算逐年回升。
4. 自由現金流慢慢回穩
波音從 2020 年大虧百億美元,已經慢慢恢復健康。2023 年自由現金流轉正,達約 50 億美元, 2024 年宣布恢復配息,意味告訴投資人它還活著,加上軍工合約大多是「成本加成型」或「預付款型」,能為波音帶來穩定的中長期現金流,總體而言算是從財務低谷回升,走在穩定與擴張並行的路上。
波音的投資風險
1. 品質控管常常翻車
從 737 MAX 事件至今,波音的品管問題還沒完全結束,787 機體接縫不良、螺絲沒鎖緊、艙門鬆脫、交機前被發現零件安裝錯誤…等,這種事在民航機上發生不只是新聞標題,而是乘客心中的心理陰影面積,一旦再爆空難大新聞,可能導致FAA重新調查、交機停滯、客戶取消訂單,對於波音重建客戶信任不是什麼好事情。
2. 交機延遲,現金流與履約壓力
目前波音仍存在「生產跟不上訂單」的情況,航空公司訂了飛機、付了訂金,等不到交貨會很火大,因為人家也有營運壓力,可能轉單給空巴,軍工合約若延誤交付,還會遭到政府懲罰或重新招標(例如空軍 KC-46 加油機的惡夢),可別忘了它的軍工對手都是怎樣的怪物等級,國防這種攸關生死大事的東西更是現實,做不出來或是做不完都有可能立刻被其他廠商取代,這其中波音的風險本質是營收雖大但難快速變現,營運現金流容易受卡單影響。
3. 兩頭競爭壓力
在民航飛機領域,空中巴士在 A320neo 系列持續拿單、品質穩定,對波音造成壓力,太空與軍工領域,馬斯克的 SpaceX、雷神科技、洛馬、諾格等各路大神都在瓜分蛋糕,尤其是像 SpaceX 這種成本效率怪物正在慢慢顛覆傳統軍工價格結構,波音面臨兩面競爭壓力夾擊,若不快點轉型成功,就會被新入局玩家超越。
4. 債務壓力沉重
波音目前長期負債超過 500 億美元,總負債超過 1,200 億,雖然自由現金流回正,但一旦升息環境持續或獲利回落,利息成本與債務再融資將成壓力,更別提它在疫情期間暫停股息,2024年底才剛恢復,還得向股東重建「信心紅利」。債高於身,財務槓桿一旦觸雷,可能回到虧損循環。
5. 過度依賴政府以及地緣政治
雖然軍工合約穩,但太依賴政府的錢也有風險,若國防預算若縮減(最近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大刀就在蠢蠢欲動),波音就是第一批受害者,政治因素、換總統、改戰略(比如減少空中優勢投資),都可能讓合約縮水,另外就是對單一市場(如美國本土)過度集中,其全球化程度雖高,但美國主場若變動,波音也會先地震。
總結
如果您是長期投資人、相信「危機就是轉機」,那波音或許值得您開始關注。畢竟飛機不像手機那麼容易替代,而波音也不是說倒就倒的角色。但如果是喜歡追短線的朋友,那誠心建議先去看輝達跟AI概念股,波音這班飛機股價要飛上高空真的還需要時間,它就像一架老牌航空的頭等艙——經典、有潛力,但服務偶爾會掉漆。作為投資人,你要問的不是「它曾經摔過幾次?」,而是:「它還能不能穩穩飛起來?」這家公司最大的槓桿來自全球航空復甦、國防預算提升、太空科技發展,投資人可以跟著這些趨勢調整部位。它是重建反轉股,你不是在投資現在的波音,而是在押未來兩年、五年的「全新波音」,而每一次波音引發的空難既是人間悲劇,也是股票買點……
💡點我看上集 >> 空難不斷、災難頻傳,波音為何屹立不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