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幣圈相關的同溫層都在暴動,快速看了一下,貌似是幣安創辦人、網友簡稱 CZ 的趙長鵬,收購了另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 FTX 。收購還不打緊,收購的過程似乎是 CZ 以拋售自己持有的 FTX 股份所換得的 FTT 幣,造成 FTT 的流動性緊張,產生類似銀行擠兌的效果。也因此,在最終 CZ 收購 FTX 的宣言上,提到這次收購能協助解決用戶提(FTT)幣的流動性緊縮問題。網友大部分炸鍋點是在於:利用拋售所引發 FTX 交易所變得脆弱、然後在變脆弱的時候「趁你病要你命」,一下吃掉 FTX。
#玩幣歸趙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案例
#說到底一切仍要回歸流動性這隻黑天鵝
但其實,這個案例一點不特別。早在 30 年前,索羅斯就利用了類似的原理成功狙擊英鎊,背景因素雖然不大相同(當時索羅斯是利用英鎊對歐元區貨幣的聯繫制度上的缺陷),但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是什麼呢?流動性(Liquidity)。
流動性是什麼?
流動性很可能是一個在投資相關的知識領域裡極少被提及、但卻是最重要的觀念;我曾半開玩笑跟朋友閒聊過:「如果未來開學校教金融,我第一課就要先教流動性。」就我自己的經驗,對流動性最好的理解,就是等同於空氣:「平常有的時候沒感覺,但一缺乏,就是致命性的」但流動性跟空氣更不一樣的是:「人不會自己沒事把空氣吸光,但常常自己沒事把流動性搞到崩潰了。」
在理解為什麼會缺乏流動性之前,必須先理解流動性是什麼?流動性顧名思義就是資本的流動能力,或是說的更白話一點,就是「錢自由流動的性能」。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一間公司的流動性時,我們會看它有多少可以自由使用的金錢,像是現金、定存、股票等等,就是那些好變現的流動資產。以製造業來說,甚至連應收帳款、存貨這些,也都視為變現程度比較高的;而不動產、廠房或無形資產那些,則是流動性比較差的。
這甚至不需要會計基礎,你只需要想像一個情境:「如果要你 3 天內立刻湊出 100 萬來,你有多少方法可以滿足這個資金需求?」你可以賣股票提現金挖豬公撲滿甚至跟馬麻哭窮,這些就稱之為流動性;而你不太可能在三天內賣掉房子並取得現金,字畫、紅酒或爺爺的攀龍花瓶這些貌似高價但很難賣的東西,就不是流動性。
維持適當的流動性為什麼還會出事?
那回到原本的問題:為什麼流動性會出事?不是維持適當的流動性就沒事了嗎?
#歷史只會一直重演
#自我實現式的預言只會一再出現
因為不論英國政府也好、金融機構也好,甚至是虛擬貨幣交易所也一樣,支撐他們的最重要基礎,仍舊是「信用」。人心很奇妙,即便區塊鏈技術強調的是數學上的不可竄改性及去中心化,但要推動「區塊鏈技術具備不可竄改性及去中心化」這一演化進程,靠的仍是人心對這概念的信任。
因此當信任出現動搖,流動性窒息的黑天鵝就開始若隱若現。因為害怕下跌、所以先拋售手中資產,結果最終因為所有人都拋售手中資產,導致價格真的大幅下跌,這就是我所謂的「自我實現式的預言」。
流動性也是一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持有最大部位的 CZ 大量拋售 FTT 幣,但很難想像整個市場沒有因為 CZ 的拋售及 FTT 幣的重挫導致信心動搖,進而出現你賣我也賣的踩踏效應。特別是在現代金融資產高度連動的狀態下,只要有一些風吹草動,在資金緊縮的循環周期都可能導致流動性不足的機構被掐住咽喉。而 CZ ,就是精準瞄準了這個窒息時刻。
#所以究竟我們需不需要去中心化
#制衡與監理不代表百分之百的純白無瑕
最後來聊聊幣圈這幾年的情況,我在 2018 年的某段期間,因為朋友的邀請,參與了一小段區塊鏈及虛擬貨幣的奇幻之旅;中間也一路見證了各大神的論戰,還有幾大交易所的興衰,以及最終必然回到的議題: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嗎?我完全不是區塊鏈技術的行內人,但對人性的理解,可能比一般人要深;這幾年下來也接觸很多對區塊鏈充滿熱情抱負的創業者,但這桶冷水可能還是不得不澆:其實需要去中心化的人類活動,很可能比我們所想的要少得多。
因為「去中心化」並不是人性,相反的 – 可能很無奈的 – 崇拜及信仰才是人性,否則宗教不會早早出現在歷史長河的上游。因此,即便再怎麼去中心化,人類對於某些根本性的需求,比方溫飽、安全,以及支撐這些需求最重要的媒介「金錢」,仍有中心化的需求。
但區塊鏈擁護者其實也無須氣餒,不需要去中心化,不代表不需要降低交易成本。人類活動中的許多交易活動,其實都還存在提升資訊對稱的改善空間,網路已經讓過去資訊傳遞存在時間差的問題往前邁進一大步,而區塊鏈很可能是補足這缺口的最後一塊拼圖。流動性,我們仍須謹記於心;這也是為什麼我永遠不建議 all-in 的原因,還是那句老話:
「財經版上看的那些驚心動魄新聞,都只是數字;但我們個人做的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自己的人生。」
#幣安 # FTT # CZ #玩幣歸趙 #流動性
《國際之男》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