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張一鳴已經有段時間沒寫 OKR 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傳達一個資訊,那就是不要過度迷信工具,工具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OKR 不能成為成功學。光有工具是不夠的。這是為什麼很多公司引入了各式各樣的來自大企業的工具,比如流程化管理、三板斧、 OKR 等等最後失敗的原因。
工具無罪,關鍵在於使用工具的人,那麼讓工具發揮作用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深度思考的能力。很多創業者看上打了一場又一場激動人心的勝仗,其實過程中已暴露出製約業務發展的瓶頸。而只有深度思考,一步步推演這個瓶頸從何而來,才能思考如何去破除瓶頸,制定相應行動計劃,從目標到關鍵結果,再到策略、閉環、指標。
從字節的成功中,我們發現一個關鍵資訊就是——張一鳴是個喜歡做深度思考的人。他在做重大決策之前,會不斷推演各種可能性,直至他真的 “ 看見 ” 這個結果,因為這個思考過程會較為漫長,以至於他有一個 “ 猶豫 ” 的標籤。可一旦他做了決定,往往會非常堅決。
人往往是不願意去做深度思考的,因為深度思考意味著:
- 要脫離慣性思維,要跳出自己看自己,這非常傷腦細胞;
- 當跳出自己看自己之後,意味著要否定自己,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我;
- 意味著要不斷進入細節推演,不斷往細裡縱深,就像偵探一樣尋找真相,就像畫師一樣提前把未來畫出來,這非常燒腦。腦力運動和體力運動一樣,都讓人有生理性的排斥。
既然做深度思考這麼累,為什麼還是要做深度思考呢?因為:
第一,你去作戰時就有了地圖,而不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第二,決定之後,你會非常堅定,不容易被外界的質疑和聲音所影響;
第三,減少隨波逐流帶來的傷害(比如失眠和懊惱)。
就像堅持運動健身後,人會因感受到自己明顯的變化而快樂,一旦嚐到深度思考後的甜點,人也會感受很好。人想要成長,總歸是很累的,你是選擇先難後易,還是先易後難?張一鳴的延遲滿足感,就體現在他會選擇先做深度思考。本文主要講他在字節九週年演講中,從中來感受他的深度思考的邏輯力量。
用 NLP 框架分析字節現狀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把小的問題解決後,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有資格面對更大的問題。透過張一鳴的九週年演講,透漏出目前的字節可能面對諸多挑戰:
- 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可能團隊因成功而害怕犯錯;
- 獲得了一些標籤,但可能導致被標籤、被預期束縛;
- 沒完沒了的競爭,可能讓團隊疲於奔命或者為了競爭而競爭;
- 過度追求方法論,而導致意識上過度抽象化,而遠離事實。
如果被這些問題牽引著年輕團隊的走向,那麼這個 10 萬人的團隊像一壺滾燙的開水,如果不加以引導,最終可能會灼傷自己,進而造成更加嚴重的問題。張一鳴作為字節的一把手,必須正視這些最核心的矛盾,並給予優化方向,讓團隊更好地達成目標。
我們拆解下來,發現基於這個任務,張一鳴深度思考之後,給予團隊五個步驟去做應對,這五個步驟非常符合神經語言 NLP 思維邏輯的框架——優秀的領袖,都是人性的大師。
分析環境
張一鳴九週年的演講,首先講了公司在過去一年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成長很快、新方向有突破,承擔了全球的社會責任。進而講了面臨的外部挑戰:突發情況很多,外部非常喧嘩。那麼這就導致一個問題:面對動盪不安的外部環境,我們經常會惴惴不安、擔憂未來或懊惱過去,精力都浪費在面對波動上。
張一鳴沒有把組織發展的矛盾,簡單歸咎到某些人上,或者是某些事情上,而是把原因歸因到了我們共通的人性——我們總容易被外界影響。歸因到外部環境的時候,人就會有所釋然,不是我們某個人的問題,是共性的問題,那麼就會有極大的安全感去面對這個問題。
確定行為
分析完現狀之後,張一鳴強調身處嘈雜外部環境的字節團隊的使命:我們需要持續在業務上精進,把社會責任當作業務目標,更好地服務社會。意思是無論外界如何波雲詭譎,我們自己的行為要十分堅定。
強調目標和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為了應對外部環境而應對外部環境,就問題去解決問題,就容易被外界牽著鼻子走,只有當我們回歸目標,回歸本我,我們的行為才會有強大的,源源不斷的力量。我們的戰鬥就具備了合法性。
提供方案
為了達到我們的行為目標,面對波雲詭譎的外部環境,張一鳴開出的藥方是:我們要掌握一個核心能力——平常心,為了讓大家接受這個藥方,他給出了藥方的好處:平常心這個能力會讓人比較放鬆、內心沒有扭曲,觀察事物細膩,實事求是,比較有耐心,從而更能把事情做好。他還將這個藥方的好處進行了昇華的闡釋:心態越平穩,紮根越牢;心態越平穩,才有魄力有想像力去做難以企及的事情。
在前面我們就提到過,人們有過度追求方法論,從而導致過度抽象化,遠離事實的問題。 “ 平常心 ” 是張一鳴給予團隊的一個方法論,那麼如何避免團隊對於這個方法論的錯誤理解呢?
首先,他對這個詞進行了源頭的闡明:這是一個佛源詞,博大精深。其次,他對這個詞的定義,進行了充分的闡釋。百科定義:在一切環境和一切行為中,保持無差別不偏執;現代學心理學解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從容淡定;頭條上的解釋:常識、直覺良知、正心誠意、回歸本質、實事求是、接受不確定性。
最直白的話說: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最後,他結合自身的感受強調:人和人的差距其實不大,沒有那麼多的傳奇和戲劇性,一切都是有原因和有道理的,能取得成就的人,往往保持平常心,接受當下的自己,把自己做好,往往就能把事情做好。平常人也可以做非常事。
透過這一通充分的分析,他想告訴大家,這個 “ 保持平常心 ” 的能力真的有助於幫助大家成功。作為字節的創辦人,就是個平常人。大家的心態不要失衡。
指引做法
早期張一鳴在微博(Weibo Corporation, WB-US)上,跟網友有一個經典的互動:張一鳴發問:知易行難中間的差距是什麼?網友 “ 反思的陳韜 ” 回覆:細化不夠。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對於如何應用好 “ 平常心 ” 這個能力,張一鳴首先盡可能做了充分和準確的 “ 知 ” ,接下來他所做的就是傳達給團隊,如何更有效的執行這個能力,針對目前團隊遇到的問題,他細化了五個落地情境。
第一個情境:請丟掉預期和標籤,保持平常心
他認為工作和生活中,帶著預期,就會動作扭曲,容易搞複雜。當你在乎自己和他人的預期,思考和決策就會受到束縛,帶來心理負擔。他進一步舉例說明:高層標籤讓人不好意思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沒辦法像用戶一樣去深入體驗產品情境;大公司標籤,就會希望有大公司的戰略和年會;年輕人的標籤讓你不敢提出想法、建議和批評。這些都是與平常心相違背的思考方式。
第二個情境:關注當下,平常心對待過去和未來
張一鳴吸收了心理學的知識,強調為什麼要關注當下:因為一切恐懼源自於對未來的關注,一切的不寬恕源自過分關注過去。那麼應該抱著什麼樣的信念來做呢?關注當下的事情,當下的感受和判斷。
為了讓大家更加接受這個建議,他舉了去年的例子, 2020 是有很多危機的,公司的引導方向是:stay calm,be patient。最後的結果還可以,他的收穫是:你不能百分控制結果,盡可能保持平靜,做正確的決策,不要急於做決定,不要驚慌失措,往往就已經能取得最好的結果了。
這個信念的確認,對於當下的字節團隊很重要,因為長期高速公路成長的字節,一直在被外界拷問:你還能成長多久?張一鳴很釋然地給予了信念的確認:成長很好,但不要讓成長焦慮影響到你。應該睜大眼睛看清楚環境,了解用戶,沒有雜念做好決策,結果是多少就是多少。他自己會帶頭如此行動, 2021 年,將會把核心精力放在公司文化、社會責任和新方向,以及自己去年未完成的 OKR 上,保持一顆平常心。
第三個情境:用平常心面對競爭
字節目前的很多賽道,都在跟中國最頂尖的高手對決,例如抖音,一直在跟快手鏖戰,隨之又迎來了騰訊在短影片領域的覺醒。肯定有抱著快速結束戰鬥預期的成員,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競爭局面,就會有心態失衡後的聲音出現:怎麼競爭沒完沒了?
如果團隊在這種聲音主導下,士氣就會被打擊——這是一場看不到頭的戰鬥。張一鳴是如何應對的?首先,他認為競爭是好事,並舉例歷史上用併購來快速消滅對手的,往往容易產生自我感覺良好,最後都懈怠了。
那麼字節團隊應該如何做呢?保持平常心的信念,行為上向競爭對手學習,不要為了競爭而競爭,舉了微軟(Microsoft, MSFT-US)之前被競爭對手Google牽著走的案例,過分關注競爭,會導致心態失衡,眼睛失明,讓人產生偏執和差別心,最終落後。
第四個情境:不要過度追求方法論,保持平常心
all in 沒有任何褒貶的中性詞彙,但張一鳴認為很多人把all in 當成了偷懶的捷徑:本質是 “ 我不想再想了,就這樣吧,行就行,賭一把 ” 的all in。這種浮於表面的判斷方式,一旦方向錯了,往往讓人謬以千里。
張一鳴對此有一個判斷,人的知識有限性非常明顯,很多是非結構化知識,過度使用概念無助於理解。那麼不如保持平常心,回歸事實層面,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太容易說 “ 說白了就這樣 ” ,要猜想其他可能,保持一個開放心態,保持想像力,保持耐心,不要被外界的強烈預期影響投入。
第五個情境:在失敗面前保持平常心
字節教育還沒有特別亮眼的成績,飛書有極高的口碑,但市場佔有率還沒有明顯的提升,這些屬於失敗嗎?其實不是,這些都是很正常的過程。但在奔著 “ 字節就是能成功 ” 的預期之下,這樣正常的過程,就會被當作不正常的結果來對待,因此團隊互相影響,太害怕失敗,導致動作變形。
張一鳴建議的應對方法很有意思,如何面對 “ 曲折的過程 ” ?他給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真實認識到錯誤,懊惱少一點;
第二步:改正它,修正它;
第三步:從錯誤中學習到背後的原因;
第四步:放下它,不要過長時間進入到自我指責的狀態中。
給予確認
在演講的最後,張一鳴講了一個世界級網紅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於《徒手攀岩》的主人翁Alex Honnold,他徒手攀岩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會讓字節團隊有所共鳴— —往前往後都危險,腿軟心亂最危險,關注當下才有出路。這讓大家對於自己身份的理解有了昇華——我們都是背負神聖使命的挑戰者。
作為挑戰者的我們,如何處理好我和世界的關係呢?張一鳴的總結是:困難都是外部的,是自己不能左右的,自己能做到的是外部波瀾起伏,內心平靜如常。
結語
與過去被追捧的孤膽英雄式的創業者形象相比,目前時代,任正非、張一鳴、王興、黃錚、張邦鑫等這一類創業者形象越來越受到追捧,他們給人的印像是 “ 二深 ” :深居簡出、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過程,就是自我確定的過程。當外部環境越來越不確定的時候,我們需要有強大而穩固的深度思考框架與習慣,從而透過增強自我的真實力量感來提升目標實現的確定性,而非隨波逐流。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