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BP社報導】中國經濟景氣指數創下新低,降幅超出預期,由此引發全球股市大跌。曾被預計9月份啟動的美國升息變得不明朗起來,全球經濟不景氣也開始被人們覺察到。問題的焦點在於中國能否抽出曾在雷曼危機時救助全球經濟的投放鉅額財政資金這把雙刃劍。
對中國經濟減速的擔憂,導致全球金融市場一直處於動盪狀態。
中國2015年4~6月GDP(國內生產總值,剔除物價變動的實質GDP)同比增速為7%。“是否高於實際增速?”正當市場質疑這一數據的可信度時,中國政府作出了讓人民幣貶值的決定。而且,8月21日發佈的中國製造業景氣指標“財新製造業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8月快報值)降至2009年3月以來、時隔6年的最低點,全球股市下跌加劇。
上證綜合指數輕鬆跌破中國政府的堅守線—3500點。8月24日的日經平均指數較上週末下跌895日元,創下兩年零3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當日,道瓊30種工業股平均指數的跌幅一度超過1000美元。規避資金風險的風潮湧現,資金紛紛流向被視為安全資產的日元及美國國債。美元對日元匯率曾一度達到1美元兌換116日元左右,日元升值幅度在一天內高達6日元。原油價格方面,西德中質原油(WTI)跌破整數關口—40美元/桶。
隨後,日經平均指數出現由跌轉漲的局面,全球金融市場開始發生劇烈動盪,所有市場人士都開始覺察到“源自中國的全球經濟不景氣”。
美國“9月升息”不明朗
美國的升息也開始變得不明朗起來。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8月24日就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的升息時間表示,“預計2015年內開始”。而洛克哈特之前曾表示“很可能9月啟動”。
目前美國經濟正在穩步復甦。7月份的就業統計數字顯示,美國失業率為5.3%,這一數字接近於充分就業的水準。新增就業人數也連續3個月保持在20萬人以上的高位。新車年化銷量達到1750萬輛,銷售勢頭極好。
雖然與就業指標一樣受到FRB重視的通膨指標比較低迷,但8月7日就業統計報告剛剛出爐,就有意見稱,“擱置升息的方案很難再批准了”。剩下的就只有在9月4日就業統計結果公佈之後啟動升息了。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股市齊跌及原油行情下跌成了改變市場情緒的因素。
中國內陸地區不斷投資基礎設施。通過財政舉措能否再次刺激實體經濟和股市不容樂觀
日本股市也一樣。預計日本企業2015會計年度(截止2016年3月)的經常利潤增長率約為15%。中國風險顯現之後,也很少出現修改這一預測值的動向,大多數觀點仍然認為股市會保持穩定。但是,最近卻開始出現一種意見,那就是“就算業績因日元貶值及原油價格下跌而被推高,實體經濟也已開始趨於下滑”(巴克萊(Barclays PLC, BCS-US)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森田(8410-TW)京平)。
中國股市大跌引發全球股市齊跌的情況也曾在6月底到7月上旬發生過。當時,中國政府出臺了輕率的股價堅守政策,包括向國有企業發出買進股票的指示,取締惡意賣空的投資者。結果,雖然股市趨於穩定,但股價恢復得仍然很慢。
從一連串事件可以看出,金融市場是不會在“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措施下趨於穩定的。今後的焦點之一是主要國家能否攜手構建一種可維護金融穩定和防止經濟失速的體制。另一個焦點是,在作為震源地的中國,政府是否會像雷曼危機時那樣實施大規模財政舉措。
尚未治愈的“4兆元”後遺症
2014年下半年以後,中國政府主要依靠金融政策來支援經濟發展。2014年11月以來,已連續四次降息並下調存款準備率,目的是通過增加流向市場的資金量來促進企業投資。但到目前為止,這些政策的效果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採取財政舉措持慎重態度。雷曼危機之後實施的4兆元財政舉措救助了動盪的全球經濟,增強了中國的存在感。但同時,這項以通膨及公共住宅等為主的財政舉措也導致經濟結構改革落後和房地產泡沫產生,從而被認為是加大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8月3日公佈數據稱,中國2013年底的政府債務達到了56.5兆元。這一水準基本與2013年中國的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美甘哲秀指出,“日本的政府債務超過了名義GDP的2.3倍,與日本相比,中國在採取財政舉措上仍有餘力”。
習近平領導層使用“新常態”一詞,宣告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階段。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同時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高附加值型,經濟結構調整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財政舉措除了引發新的泡沫擔憂之外,還有可能導致經濟結構改革停滯。中國政府是否會抽出投放鉅額財政這把雙刃劍呢?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這一點。(記者:上海支局小平和良,主任編輯委員田村賢司,紐約支局篠原匡,《日經商務週刊》)
《日經技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