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去圖書館的時候,經常會路過財經書籍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炒股類的,自然其中講技術分析的多,講價值投資的少。其實技術分析並不是沒有自己的優勢,在此前我分析KDJ指標的時候已經反覆強調過。然而,還是有很多樂於使用技術分析的人,想尋找技術指標的唯一性。而在那些炒股書裡,很多專家也在不懂裝懂地亂寫,拿著MACD、KDJ這些指標告訴你在什麼點買入,什麼點賣出。實際效果嘛,你也知道會是如何。
如果現在我們不討論具體的某個指標,而是從技術指標整體來說,為什麼技術分析常常看似準確,卻又極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呢?拋開市場的不可預測性這一客觀事實之外,還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每隻個股的交易活躍度不同,因而其價格的準確性是不同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賣白菜,只有一個買家和一個賣家的時候,雙方商定的價格實際上是比較隨意的,很可能你喜歡吃白菜,願意花10塊錢買本來值7塊錢的白菜。但在農貿市場裡,有無數的賣家和買家在交易白菜,那麼如果你的價格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引發價格的波動,因而在不斷地交易之後,白菜的價格很可能是7塊1或者6塊5,離真實的價格就比較接近。具體到股市而言,大型股與小型股之間的差別是比較大的,很多成交量只有幾百萬股的中小型股很容易被拉抬和打壓,其價格的準確度比大型股要差很多。但在A股市場中,大型股相對還是少數,而且有很多人更喜歡去炒小型股,覺得小型股容易被拉抬。事實上,很多技術指標在其發明之初,都曾反覆強調過,該指標在大型股以及交易活躍的股票中準確度較高。
其次,很多個股的走勢實際上受事件驅動的影響較大,同時很多不可控因素也影響了股價的走勢。比如,有兩隻股票的價格都是10元,但A股票一直處於交易狀態之中,6月高位在100元,現在到了50元。B股票去年6月停牌,今年5月復牌,股票連拉好幾個漲停直接到100元,而後公司宣布停牌,結果在8月底復牌,連拉幾個個跌停到50元。那麼這兩隻股票雖然都是從10漲到100而後又跌到50,但其技術走勢是完全不一樣的。再加上有很多市場消息和大環境對股價的影響,也很難說單純的技術指標是有效的。
第三,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絕大多數的技術指標都是以大盤指數為研究對象而發明的。在之前介紹指數構成的時候,我曾說過大盤指數的成分股問題。我們知道,每一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盛衰週期,當公司處於上升期的時候,股價在上漲狀態,反之則在下跌狀態。但是,大盤指數在選定成分股的時候,會根據行業、經濟周期等因素優勝劣汰,將不好的公司剔除出去,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來看,投資指數會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收益的原因。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大盤指數實際上是“失真”的研究對象。加之每天都有個股交易,大盤指數不存在停牌與復牌的情況,因而大盤指數的走勢與個股是有所區別的,也正因為如此,從大盤指數中得出的技術指標並不完全適用於個股。在具體的使用中,還需要根據情況,再三斟酌。
《雪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