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麻煩不斷的Google又遇到一個“大麻煩”。4月15日,歐盟正式發布聲明,指控Google存在壟斷行為。歐盟表示,Google利用在搜尋市場的主導地位,將搜尋結果偏向自家的Google購物服務,同時啟動針對Android操作系統的反壟斷調查。
此前,很多媒體對此事用了同一個詞—“宣判”。這意味著,遭受歐盟反壟斷調查5年的Google將面臨一個重大抉擇:要嘛遭到巨額罰款並被要求改變其商業模式,要嘛調整自己的商業行為然後與歐盟和解。如果歐盟裁定Google違反了歐盟反壟斷法律,Google將受到最高可佔其年收入10%的罰金—高達60多億美元,將成為歐盟起訴微軟(Microsoft, MSFT-US)以來規模最大的反壟斷訴訟案。
這一幕讓人想起了當年歐盟與微軟之間的那場曠日持久反壟斷大戰。很多人認為,這場“悲劇”將在Google身上重演。然而,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Google今天在市場的地位其實遠不如當年微軟那麼風光。
彼得·蒂爾認為,Google的壟斷不同定位有不同結論
當年,微軟憑藉捆綁在Windows系統裡的IE瀏覽器直接擊垮了網景公司,其在全球桌面操作系統市場中最高時曾佔據了97%以上的份額。時至今日,其在這個市場的佔有率也高達約93%。僅僅這一點,就不是Google可以比擬的。在歐洲,Google雖然佔據了歐洲90%的搜尋市場份額,但在美國它的搜尋份額只有68%。
在暢銷書《從0到1》裡,彼得·蒂爾對Google的壟斷進行了剖析。他指出,在搜尋引擎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Google,95%的收益來自搜尋引擎廣告,但是這佔廣告市場的份額卻很小,“美國搜尋引擎廣告市場的規模是每年170億美元,網絡廣告是每年370億美元。整個美國廣告市場是1500億美元,而全球達到了4950億美元。所以即使Google完全壟斷了美國搜尋引擎廣告市場,也只佔全球的3.4%。從這個角度來說,Google只是這場競技賽中一名不起眼的小卒。”
同時,為了未來業務的發展,Google還在做其他十幾款不同的軟體產品,比如自動駕駛汽車、Android手機、可穿戴裝置等等。全球科技類消費品市場的規模達到了9640億美元,Google只佔了不到0.24%—與壟斷簡直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因此,如果是定位成一家廣告公司或者科技公司,Google還算不上壟斷。
Google的時代與微軟已有很多不同
雖然在被定義為互聯網入口的搜尋引擎領域,Google佔據了主導地位,但其控制消費者和市場的能力,還遠遠比不上微軟。原因如下:
第一,操作系統的使用習慣使得用戶轉移到新操作系統時顧慮很多,成本很大;搜尋引擎則不同,用戶可以毫無成本的從Google換到Bing,或其他搜尋引擎,只需點幾下鼠標。
第二,系統兼容性使得用戶轉移操作系統時面臨極大成本,甚至有數據丟失的風險;而搜尋引擎則不存在此類問題,從一個搜尋引擎換到另一個毫無壓力。
第三,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搜尋行業進入門檻較低,新興服務可以迅速崛起。在搜尋引擎行業,Google就有很多競爭對手,如Bing、百度(Baidu, BIDU-US)及蘋果(Apple, AAPL-US)Siri和微軟Corana等一系列搜尋助手,同時還有很多細分行業的搜尋對手,如亞馬遜(Amazon, AMZN-US)等等。
第四,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僅使得用戶使用PC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且使得很多信息可以直接通過手機App傳遞到用戶面前,如Facebook、twitter等等,縮短了搜尋引擎的使用時間。
第五,由於在某些細分領域存在強勁對手,使得Google在某些方面的弱項將可能對搜尋引擎業務造成影響,比如人們更喜歡亞馬遜而不是Google購物,更喜歡Facebook而不是Google+,那些競爭對手對Google用戶造成極大分流,以至於影響其收入。比如,Facebook正在蠶食Google的廣告收入,而這對Google至關重要。
第六,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得新技術不斷崛起,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在這個行業里永遠佔據主導地位。技術的快速更替,使得它們“離倒閉永遠只有9個月”。比如,微軟主導地位目前受到了來自移動互聯的極大威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手機、iPad等設備接入互聯網,而不是PC,這使得其操作系統的銷量也一降再降,以至於微軟不得不對其最新操作系統Windows10採取免費升級的策略。這種情況對Google來說也是如此,後浪永遠可能把前浪狠狠地拍在沙灘上!
這不是為了給Google辯護,而是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和微軟當年已經有了千差萬別。
Google生態環境較脆弱,反壟斷指控恐站不住腳
2010年歐盟對Google的反壟斷調查啟動之時,時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華金·阿穆尼亞列出的主要罪狀如下:
在“垂直搜尋服務”領域,Google將Google購物、新聞以及YouTube等自己的服務鏈接置於其他競爭對手鍊接之上;Google從競爭對手處獲得內容,然後將其用於自己的服務中;Google在自己提供搜尋廣告的網站極力排擠競爭對手的搜尋廣告;對於廣告主來說,從Google關鍵詞競價廣告系統AdWords中移除它們的廣告很難。
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給歐洲公司仍然處於弱勢的,在線地圖、搜尋和購物等領域注入更多的競爭。但今天,歐盟發起的指控中僅保留了Google購物,而又增加了對Android系統的指控。
實際上,Google此前在網上“洩露”的一份備忘錄中已經對Google購物進行了辯護。備忘錄指出,“該公司的服務(具體而言就是Google購物)已經向競爭對手開放。在線領域的競爭正在加劇—儘管很多人對此提出抱怨。事實上,如果你看看購物領域,會發現那裡的競爭很激烈(包括來自亞馬遜和eBay的競爭),並沒有因為Google自己的購物服務而受到傷害。”這個說法已經在前面的六大區別裡得到印證。
對於Android系統,其指控應該集中在對Android系統的生態圈上,比如系統捆綁的相關服務。Android系統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壟斷地位已經既成事實,其指控應該集中在Google利用這個既成事實涉嫌不正當競爭。去年就有歐洲公司起訴稱Google Play對其他應用商店的“迫害”,一如當年微軟捆綁瀏覽器的狀況。
但實際上,這個指控也未必站得住腳。Strategy Analytics報告稱,Google Android系統的全球市場份額為85%。但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統正在崛起,比如中國的MIUI、EUI、360 OS等,美國亞馬遜的Kindle、Fire平板系統等,這使得Android系統的壟斷地位遭到動搖,特別是對Android生態系統的破壞更為嚴重。這源於Android系統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開源種類。一種為Google背書的Android版本,使用這一版本需要同意開放手機聯盟(OHA)的協議和條款,OHA成員必須使用Android內建的Google服務。另一種則是Android開源項目(AOSP),設備製造商可以客制化所有的軟體元素,深度定制也就來源於此。通常,使用這一版本意味著剝離Google服務,以及讓Android運行其他定制軟體和服務。
雖然說Google的官方手機出貨量正在快速增加,但在地球的某些地方,比如中國,AOSP手機更受歡迎,而咄咄逼人的中國手機廠商的崛起,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深度定製手機進入歐美市場。比如4月15日剛剛發布的華為手機新旗艦P8的發布會就選擇在了倫敦。這使得Google在控制Android生態系統上有些力不從心。
諸此種種,我們完全有理由為Google“叫屈”,因為這種壟斷是不穩定的、是脆弱的,同時這種壟斷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基於其先進技術被用戶主動選擇的,對於此類高科技公司的過多限制,不僅有可能扼殺其創新力,還有可能對其造成毀滅性打擊。(長弓原創)
作者簡介:
長弓,就職於某中央主流媒體,長期進行科技報導,業餘關注互聯網和新媒體。
《網易(NetEase, NTES-US)科技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