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生活難免有衝突?如何化解?3 步驟建立良善溝通循環!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生活難免有衝突?如何化解?3 步驟建立良善溝通循環!

2021 年 12 月 1 日

 
展開

有位網友表示自己之前玩遊戲,認識一個孩子,有一天孩子跑來找她訴苦,說:

「他跟父母立下過一個約定,如果成功考上某某大學,父母就獎勵給他三萬塊錢。結果他成功考上了,父母卻反悔,說這筆錢就當成生活費給他。他瞬間炸了,控制不住情緒,跟父母大吵了一架,說要報警把父母抓走。他爸非常生氣,動手給了他一巴掌。問,現在該怎麽辦?」

網友給了這孩子一個建議:

先跟父母道歉,好好溝通,講清楚:我生氣並不是因為拿不到這三萬塊錢,而是因為你們欺騙了我的信任。這樣會讓我受到傷害,讓我擔心,以後是不是還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我願意為了你們去學習,但也希望能夠得到你們的信任,站在我的角度看事情。

孩子並不情願,但還是按這個建議去行動了。最後呢,當然是皆大歡喜。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更進一步理解了父母的擔憂,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這個故事給了我蠻多感慨,不過我並不想聊這個故事本身,而是想藉此跟大家聊聊一個話題:

我發現,我們許多人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處理衝突、解決衝突的,在這方面,我們有時甚至跟孩子無異,特別容易讓原始衝動支配我們的理性。因此,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如何才能化解和避免生活中的衝突。

生活中有哪些衝突?

生活中的衝突,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健康的衝突,以及不健康的衝突。前者指的是:雙方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有自己需要捍衛的目標,衝突的目的是希望說服對方達成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占得上風。而後者指的是:衝突的範圍已經超出了必要的程度,雙方演變成了要 “ 爭一口氣 ” ,而不是聚焦在事情和問題本身。前者我們一般叫做 “ 爭論 ” ,而後者才是一般意義上的衝突。

如何分辨這兩者呢?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們常說的 “ 對事不對人 ” 。一旦爭論的焦點開始從眼前的問題離開,開始變成對於對方的人身攻擊,翻舊帳,顧左右而言他,或是用明顯不合理的邏輯去狡辯,就變成了 “ 對人不對事 ” ,也就從爭論變成了衝突。

那麽,為什麼會產生衝突呢?為什麼哪怕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很容易演變成 “ 對人不對事 ” 呢?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在於,造成衝突的雙方,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個心理:你讓我不舒服了,所以我也一定不能讓你好過。這種心態,我稱之為 “ 對等報復心態 ” 。為了不吃虧,你就必須給我對等的補償:要麽,給我一個台階,讓我感受到 “ 我贏了 ” ,從而挽回一些尊嚴;要麽,你也必須經歷跟我一樣的 “ 不舒服 ” ,體會到我的感受,獲得跟我對等的損失,這樣我才能覺得公平。明白了這個原理,你就可以理解很多事情。

為什麼許多人在衝突中總是不喜歡道歉、不喜歡認錯?因為道歉和認錯,都會讓他感受到:我白白遭受了損失,沒有得到補償,而現在我還要再次遭受損失(認錯),因此我無法接受。總而言之,對等報復心態,會造成一個結果:在爭論中,我們會逐漸把目光從焦點和問題本身,轉移到另一件事上:我要贏,不能輸。就是造成衝突的根源。很多時候,衝突無關對錯,只是在於輸贏而已。

什麼是自我特權意識?

不過,僅僅只是公平世界假設,其實還不至於造成對等報復心態。這種心態要想成立,還需要另外一種東西:我在舊文中講過的 “ 自我特權意識 ” 。什麼叫自我特權意識呢?它指的是這麽一種心態: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是不平凡的,是出類拔萃的。我總是會比別人想得更多、看得更遠、作出更明智的決定。這樣的我,怎麽可能會遭受損失、會 “ 輸 ” ?自我特權意識,通常來源於成長過程中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不匹配。這樣的人,往往在成長過程裡有一個比較豐富的內心世界,但卻很少能在外在世界中得到回饋和肯定;久而久之,他就容易形成這麽一種認知:

“ 我 ” 是最正確的,但別人的水準和眼界有限,因此無法給我公正的回饋和認同。而你們都屬於 “ 別人 ” ,因此必然是不如我的。換言之,這就像玩角色扮演遊戲,把自己代入進去主角的位置一樣,認為其他人都是 NPC,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你可能會發現,這種心態跟公平世界假設,其實是緊密相關的。

按照公平世界假設,外在世界給予我的回饋,應該跟我本身是匹配的;但現在發生了不匹配,那麽,是哪裡出了問題呢?為了維護 “ 我 ” 的優越性,以及世界的公平性,那只能是別人出了問題了:他們不夠優秀,因此無法合理地理解 “ 我 ” 。因此,這樣的人跟別人進行爭論時,往往無法合理地把自己和對方擺到對等的位置上,認真地考慮 “ 其實對方是很有道理的 ” “ 有沒有可能是他對了、我錯了? ” 而是從一開始就預設:

對的那個人一定是我,對方跟我不一樣,一定是他錯了,我要做的就是把他的錯誤給糾正過來。

在這個前提下,他會怎麽樣呢?會把 “ 贏 ” 當成一種預設的結果。也就是,在他看來,衝突是一個不必要的過程,我本來就是正確的,你為什麼要違背我的意志呢?為什麼要跟真理作對呢?因此,當他遭遇到失敗時,就會無限放大這種失敗,把這種失敗理解為自己的 “ 損失 ” ,從而無法接受這種損失,產生對應的 “ 對等報復心態 ” 。

這裡要提醒一下:上面這部分敘述很容易給人一種感覺,認為自我特權意識是 “ 有或無 ” 的狀態,其實不是的,它更多的是 “ 高或低 ” 的程度差別。為什麼呢?因為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特質,就是更加關注自己甚於他人,所以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種下意識的、潛在的 “ 以自我為中心 ” 的傾向:我們會更加關注自己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回饋,更傾向於從有利於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解釋外界資訊。只不過處理得當的人能夠控制這種傾向,讓它不會干擾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而已。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現象,關鍵只是看它的程度有多高,以及我們自己能否妥善地、理性地控制它,保持一個平衡而已。程度低,控制得好,那麽就是一個正常的、良好的高自尊狀態,可以很好地應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程度高,處理不好,就會造成一個異質性高自尊,嚴重的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戀,從而在人際交往上面產生一些障礙。因此,你也可以思考一下:在過往跟別人爭論的過程中,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覺得對方是對的,很可能比你自己更正確,但就是不願意承認、不願意退讓?又或者,在你爭論的當下,你非常篤定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但在過後回想的時候,又模模糊糊感覺:好像對方的觀點比自己更有道理?

如果有的話,那麽這也許就是你需要去關注和調整的地方。

如何避免無謂的衝突?

明白了衝突的原理,這對我們在生活中化解衝突,可以有什麼幫助呢?我們可以如何去盡量避免無謂的衝突呢?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講。

1. 維護良好的討論模式

我在很多文章裡講過一個理念:討論的目的是達成共識,而不是分出輸贏。一旦你開始在意輸贏,開始感到 “ 咽不下這口氣 ” ,開始產生 “ 我要反擊 ” “ 我要說得你啞口無言 ” 的心態,爭論就開始變質,向著衝突演變了 ——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都只會釀成不好的後果。所以,一個有效的做法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確這麽幾個要點:

  • 焦點:我們產生分歧的事情是什麼?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上面,不要分散到別的地方上。
  • 目標:通過爭論,我想讓你去做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有效討論(或爭論)的關鍵所在。
  • 進展:經過我們的爭論,我們在哪些問題上取得了共識,在哪些問題上還存在分歧?這是在爭論過程中需要時刻去思考和明確的。

隨後,在討論的過程中,時刻監控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一旦發現自己有下面這些徵兆的時候,就即時提醒自己,不要把爭論演變成衝突。這些徵兆包括:

  • 開始 “ 翻舊帳 ” ,提及跟當下無關的其他往事;
  • 開始攻擊對方的性格、特質、行為;
  • 開始下意識、不經大腦地反駁;
  • 說出一些自己都覺得站不住腳的話;
  • 開始抓對方話語裡面的瑕疵和小毛病

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行為,但它們本質上都是出於 “ 想贏 ” ,而不是追求共識,不但於事無補,並且只會把事情向愈演愈烈的方向推。因此,一個有效的技巧是:在討論的時候,採取 “ 自我抽離 ” 的做法 —— 亦即讓自己拔高視野,想像自己現在不是當事人,而是浮在空中,從第三方的角度,去 “ 俯瞰 ” 這兩個人的爭論。這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避免情緒的困擾,避免陷入情緒失控之中。糾結輸贏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做有用的事。

2. 保持透明的溝通態度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卻很少有人能做到。什麼是透明的溝通態度?其實說白了就是 “ 有話直說 ” 你心裡想什麼,就坦率地說出來,讓對方盡可能地地明白你的想法。而不是找別的理由來搪塞,或是賭氣說一些可能傷害到對方的話;同樣,你不妨先假定:對方是善意的、是有意願跟你一起解決問題的。因此,對方說了什麼樣的話,不妨先按照他話裡的意思去直接理解,而不是自作主張地進行曲解,去揣摩對方沒有講的 “ 言外之意 ” 。

以文章最開頭的例子為例:一個透明的溝通態度是什麼呢?孩子坦率地告訴父母:你們這樣做,會破壞我對你們的信任,這樣可能會使得我以後不敢再相信你們的承諾。而不是任由情緒失控,去指責和痛罵對方。父母更好的溝通態度,是坦率地告訴孩子:我們不是不願意給你錢,而是擔心你亂花了,把錢都花在遊戲上面。而不是用一副 “ 我是為你好 ” 的姿態,淩駕於孩子之上。

同樣,在工作中,如果你對同事有不滿,也請坦率地說出來,告訴對方:你上次做了一件什麼事情,給了我不好的感受——而不是憋在心裡,讓自己始終存在芥蒂。生活中,如果你對家人有意見,也坦率地說出來,告訴對方你希望對方怎麽做,同時保持對於對方的信任,預設對方是願意溝通的、願意解決問題的 —— 這才是一個好的相處模式。

一旦雙方能夠講清楚自己的想法,那勢必能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讓問題得到解決,最少也能緩解。而不是把問題推向另一個極端,造成誤解甚至怨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過一個溝通的 NVC 框架,很有用,大家可以在生活中以它為基本原則去溝通和表達:講清楚別人做了一件什麼事,這件事給你造成了什麼感受,這種感受使得你什麼需求得不到滿足,你希望別人怎樣怎麽做以滿足你的需求。

舉個例子: “ 你上次在會議上開了一個玩笑,說我的 PPT 像臨時趕工趕出來的,這個玩笑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我感覺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否定了。所以我想跟你講清楚我的感受,也希望你以後不要開這樣的玩笑。 ”

“ 你說話的時候總是會用一種命令的口吻,這種口吻讓我覺得自己沒有話語權,只能聽從你的安排,所以我希望你以後能多跟我商量,而不是讓我覺得什麼都應該聽你的指揮。 ”

不要去說會傷害到別人的話,我們要做有用的事。

3. 以終為始,平等相待

什麼叫以終為始呢?就是問清楚對方的需求,明確對方想要什麼,再從需求出發,把需求作為目標,通過溝通來實現雙方的需求。什麼叫平等相待呢?就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強加在對方身上,接受對方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喜好、立場,我們要做的是交換意見,而不是強求一致。簡單來說,就是在討論的時候,問清楚這三個問題:

  • 你的需求是什麼?
  • 你希望我做些什麼?
  • 你怎麽看待和理解我的看法?

做好這些,可以解決生活中 90% 的問題,也可以避免絕大多數衝突和矛盾的產生。生活中,許多人常犯的毛病,就是過度關注自己,而漠視了對方;一心想著 “ 為你好 ” ,但壓根不知道對方究竟想要什麼;總是認為 “ 我的想法一定是正確的 ” ,忽略了每個人的想法都可能是合理的。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我們要做有用的事。

不要害怕和迴避爭論

最後,簡單提一下:雖然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 “ 如何化解和避免衝突 ” ,但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還有一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害怕和迴避爭論。

許多內向的朋友一定都有同樣的困擾:總是很難堅定自己的立場,害怕引起別人的不快,經常順著別人的話去說,容易自我批評和自我懷疑,擔心引起爭論和衝突。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對的,那麽就不妨堅定一點——試著去捍衛自己的想法,並在良好 “ 爭論 ” 的基礎上,把你的想法傳達出去,盡量試著去影響和說服別人,讓別人願意相信你,認可你,接受你。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內向者最容易缺乏的能力。

因此,不妨把每一次爭論,都視為一種增加經驗值的機會。我們要避免衝突,但不妨通過良性的爭論,去捍衛自己的觀點,提升表達自我、影響他人的能力。這會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提升和歷練。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