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曾傳要退出中國市場…為何 Kindle 變成「蓋泡麵神器」?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曾傳要退出中國市場…為何 Kindle 變成「蓋泡麵神器」?

2022 年 1 月 8 日

 
展開

銷量猶在,口碑卻回不來了

「壓泡麵神器」Kindle 竟然要退出中國了?不,它只是賣斷貨了。

近日,亞馬遜(Amazon, AMZN-US)中國官網路上顯示 Kindle 全線產品缺貨,京東(JD-US)的 Kindle 官方自營旗艦店同樣出現大規模缺貨現象,加之先前就被關閉的淘寶旗艦店,Kindle 被「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淹沒。對此,亞馬遜中國的最新回應是:「我們致力於服務中國消費者。消費者可透過第三方線上和線下零售商購買 Kindle 設備。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深受消費者青睞,部分機型目前在中國市場售罄。」

可銷量猶在,口碑卻回不來。存在感低到只能用來壓泡麵的「Kindle 們」,在不少用戶眼中早已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燥枯無味」——硬體的使用體驗比不上手機閱讀 App,內容的豐富實惠敵不過免錢的盜版資源。

但電子閱讀器這種看起來已經過時的文字載體,竟然引得硬體設備商文石、內容提供商掌閱等紛紛投注?

從「閱讀器一哥」到「壓泡麵神器」的魔幻人生

回首 Kindle 迄今共 15 年的人生,作為第一批吃到電子閱讀器紅利的典型產品,在本土市場曾創下「 5.5 小時就被搶購一空」的佳績不說,其初入中國市場時的表現同樣不俗——自 2013 年 6 月 Kindle 正式進入中國那天起,一次次的亮眼銷售數據,讓其穩坐在「電子閱讀器一哥」的位置上。

2018 年,中國已經成為亞馬遜全球 Kindle 設備銷售第一大市場。據亞馬遜中國曾公佈的數據顯示,入華 5 年,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在中國已累計銷售數百萬台。當時,Kindle 中國電子書店的書籍總量近 70 萬冊,較 2013 年成長近 10 倍。

當然,此時中國已有部分企業從中看到了電子閱讀器的發展潛力,紛紛投身數字閱讀領域,如掌閱科技、小米( 01810-HK )、文石等,使得電子閱讀產業逐漸走向百花齊放,競爭也開始變得激烈。但從具體的銷售表現來看,Kindle仍佔據著龍頭位置。

京東自營商品的銷售評價數據顯示,亞馬遜 Kindle paperwhite 第四代已累積了 20 多萬的評價量,小米多看及掌閱的銷量最高的電子書閱讀器評價數量均在 5 萬多,文石 BOOX 銷量最高的產品評價數在 1 萬多。包括這次退出中國的烏龍事件,實際是「售罄」而非「退出」,其實也說明了 Kindle 在中國電子閱讀器市場的暢銷程度。

據相關報導,在亞馬遜官網等海外渠道,Kindle 的部分型號也同樣處於缺貨狀態。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情況並非只出現在中國,應該是晶片短缺導致全球性的供貨不足。

那麼 Kindle 到底是怎麼從中國「閱讀器一哥」淪落到「壓泡麵神器」呢?乃至於連官方都忍不住親自下場,積極認領這個與其實際功能八竿子都打不著的稱號?

據相關新聞報導,就在 2019 年 3/22 這天,當時的 Kindle 在天貓還在正常營業,它在天貓 App 首頁滾動欄投放了一則圖片廣告,其主角新品 Kindle 的下方壓著一桶泡麵,附帶的宣傳語是「蓋 Kindle,面更香」。

▲ Kindle 的廣告認了「壓泡麵神器」的稱呼

或是為迎合用戶、或是自嘲式炒作,這一次廣告行銷在出圈同時,也道破了其產品的尷尬之處——用戶在購買 Kindle 之後,使用頻率並不高,聊勝於無的存在感,讓用戶不再小心翼翼地對待這個價值幾百上千元的設備,而是直接把它拿來當做板子用。

有用戶曾在社交平台發出的感嘆:「一個人說 Kindle 是壓泡麵神器,有點意思。滿屏都說這個梗,就像不笑硬咯吱一樣尷尬。買了 Kindle 卻不用,只用來壓泡麵,這很光榮嗎?」

在 #亞馬遜電子書業務要退出中國市場# 的話題廣場上,一位網友的回覆或許說明了一切,「這個產品的最大的問題在於,紙質書的衰落同時也是書籍的衰落,也是閱讀習慣的衰落和獲取資訊方式的變化。短影片,短文改變了人們的習慣,書籍只能屬於一部分專業人士,僅此而已了。」

軟硬體都有代替品,消費者只是單純不愛了

Kindle 口碑的改變,與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變化不無關係。

最初,Kindle吸引用戶主要在於三點:其一是墨水屏更接近閱讀紙質書籍的效果,比起單純的電子屏更加護眼;其二是功能簡單,用它看書可以完全避免其他娛樂、社交軟體的干擾;其三是不斷擴容的電子書商城,其便攜性和筆記數位化等功能都可圈可點。

從這些優勢也可以印證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的觀點,即Kindle想要成功,必須將其作為一個「嚴肅的文化載體」。然而事實證明,在消費升級的整體趨勢下,只把自己當做純粹的閱讀工具,難以滿足消費者持續上行的消費需求。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 18 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在閱讀形式方面,傾向「紙質圖書閱讀」的成年國民佔 43.4%,「在手機上閱讀」佔 33.4%,「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佔 8.6%,聽書僅佔 6.7%。

不難看出,在數位化閱讀細分市場中手機閱讀形式早已「占山為王」,「聽書」作為後起之秀赶超電子閱讀器的態勢十分明顯。反觀「電子閱讀器」,儘管整體佔比相較於上年 7.8% 的佔比穩中有漲,但相較於前兩者的快速崛起,已早早摸到發展天花板。

以 Kindle 為例,用戶只能通過其看到亞馬遜書城裡有限的電子書,且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還發現了諸多不便之處:墨水屏刷新率低,翻頁閱讀時會留下殘影;只顯示黑、白兩種顏色,無法閱讀 PDF 書籍和彩色圖文;雖然標榜護眼,但實際效果難以衡量。

就像曾經盛行一時的 MP3、MP4 等功能單一硬體設備,最終都在時代的洪流中慘遭淘汰,而集遊戲、影音、電子書等多功能於一身的手機,憑藉其搭載著越來越多的功能,成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 100.75 分鐘,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僅為 11.44 分鐘。

正如智能網路專家項立剛所言,Kindle 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產品競爭力、操作體驗也不是很好。此外,整個電子閱讀器市場也比較小眾,對於亞馬遜這樣一家國外企業而言,在中國的營運成本比較高,利潤水平也不是很高。掌閱、小米、文石等競爭對手,雖然通過具有有聲、彩色等優勢的同類型產品,對 Kindle 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但最後彎道超車的更大可能是將數字閱讀生態做得越來越好的手機。

▲ 掌閱電子閱讀器

行動硬體只能用來壓泡麵的話,那軟體生態總有可取之處吧?確實,亞馬孫引以為傲的藏書量方面,Kindle 號稱藏書量 70 餘萬冊,大多數情形下,用戶想看的書基本都能在 Kindle 找到。而中國生產品牌裡,作為唯一有書城的閱讀器掌閱書城,其藏書量也才 60 餘萬冊,仍有追趕的空間。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還需要明白 Kindle 是電商平台讀書品類擴充閱讀硬體產品,與之類似的還有噹噹閱讀器、京東 JDread 等;漢王、文石等品牌應歸屬於閱讀器生產廠商(可搭載第三方書源);至於掌閱、微信讀書等則是閱讀 App 的配套產品。

不過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這些產品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盜版。中國市場根深蒂固的「免費」閱讀習慣,對付費買斷制度下的 Kindle 並不友好,且 Kindle 用戶還有下載盜版將之上傳後再閱讀的捷徑。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的影片報導,網路上除了個人製作和分享的盜版書資源,還有不少專門從事書籍破解和轉售的盜版從業者。在他們的網站、微信大眾號或其他平台上,原價 10 元、20 元的電子書,可能只以 1、2 元的價格出售,而書籍的內容就是從正版書破解而來。

但針對偏好免費的用戶習慣,其他中國生產品牌較之 Kindle 就有一定的退後空間。比如微信閱讀的「無限卡」、「福利場」功能,就能讓用戶從中獲得免費閱讀體驗,而漢王、文石等可搭載第三方書源的閱讀器,則能直接搜尋到免費的資源。

此外,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周耿還指出,Kindle 不像閱讀 App,能預測銷售比較好的書併購買圖書版權,在後續內容的更新上也跟不上。可見其軟硬體的競爭優勢都不似從前,即使仍有堪稱「一哥」的銷量,Kindle 卻不再是不可替代的那一款閱讀器了。

他們為什麼要死磕非剛需的電子閱讀器?

對比功能豐富的手機,電子閱讀器既非剛需、又無特殊用處,且需求還很小眾,為什麼會引得業內硬體設備商、電信營運商、內容提供商等競相逐鹿?

「這些公司做硬體只是虛晃一槍,瞄準的是整個網路文學市場。」先前,艾媒諮詢董事長張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閱文、掌閱等紛紛推出自己的電子閱讀器,絕非簡簡單單想賣硬體,因為以此為入口,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生態鏈。

靈感還是來自 Kindle。在 Kindle 發售之初,每賣一台 Kindle 亞馬遜就要虧損 2~3 美元,但亞馬遜絲毫不慌,因為其主要通過用戶消費數字內容來賺取利潤。換句話說,買了硬體設備就相當於綁定了其後端生態,如此一來,亞馬遜在數字閱讀方面就建立起了生態閉環。

換句話說,作為電子閱讀器品牌,同時也是書籍等網路文化知識平台或者銷售平台,有了電子閱讀器,就能憑藉自身的內容資源供給用戶,實現用戶的留存與持續訂購服務。

雖然手機正在以碎片式閱讀不斷搶占電子閱讀器的市場空間,但需要留意的是,當行動閱讀 App 逐漸成為重要應用品類,實際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培養更多有線上閱讀習慣的消費者。

相關數據顯示,無論從需求端還是供給端,數字閱讀市場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預計 2021 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市場規模可達 345.9 億元。在此情況下,儘管使用手機閱讀的用戶佔絕大多數,但數字閱讀用戶規模越大,電子閱讀器的待轉移用戶規模就越大。

這不光是電子閱讀器品牌突圍的機會,其實也是線上閱讀平台打破紅海競爭局面的機會。因為在流量紅利消退的現狀下,線上閱讀產業內捲加劇,平台想要找到新的流量成長點,就需要跳出平台和平台間的競爭維度。

現階段,Kindle 之類的電子閱讀器或許之於消費者只剩下「壓泡麵」的意義,可閱讀廠商們開發電子閱讀器的底層邏輯還在。只是,消費者對電子書已成「燥枯無味」的回饋也不容忽視。因此外界可以看到,中國的廠商已開始嘗試將原本較為單一的閱讀硬體,做得像手機一樣能適配於多種應用場景。比如將電子書閱讀器和書寫筆記、語音轉寫、收發信件等功能結合在一起。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近期漢王科技發布的一款手寫電紙本產品 1001,就採用了安卓開放系統,能讓電紙書擁有更好的系統兼容性,像是使用不同種類的 App 用來聽歌、聽書及做手寫筆記日程記錄等,讓其使用場景不再局限於讀書。

但消費者是否買帳,電子書是否就此找到了新的發展亮點,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