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無數則財經新聞,新聞發佈後,有些會被解讀成利多消息,造成股價飆漲,有些則會導致股價重挫。一般投資人沒辦法像法人一樣約訪公司,我們只能從財經新聞知道財經訊息,究竟財經新聞要如何判讀?
財經新聞關注重點
其實看財經新聞,大家應該要特別留意壞消息,「好消息」則根本不用去聽,因為「好」是常態、是應該的,例如:生產力提高、 GDP 和平均每人所得都提高。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中,達成這些是應該的。同時,任何事物都該一分為二,即使在「好消息」中,我們也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其「壞」的一面。以此來推論,我們對於「壞消息」就更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了。也就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準備」( Wishing for the best, preparing for the worst.)。多年來,美國人好日子過慣了,變得太樂觀了,他們「抱最好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他們不懂何謂「積穀防饑」,更不明白什麼叫未雨綢繆,他們平時的積蓄最多只夠花 3 個月,也就是「中產階級離窮人只有 3 個月的距離」。因為銀行的房貸只要違約 3 個月,房子就將被投放到市場中去法拍。於是金融危機一來,有幾百萬「樂觀的美國人」失去了家園,給我們上了一堂具體生動的課。
那麼,我們如何來讀懂財經新聞呢?
如何看懂財經新聞?
如前所述,美國的新聞,特別是新聞快報中不是殺人就是放火。剛進華爾街時,我的直屬上司被法院隨機挑中,當選為一起殺人案的陪審團候選人(在美國,每一位公民都有做陪審員的責任,一旦被挑選就必須去,可能十天半月不能上班,但公司不能扣薪資)。沒想到隔了一天,他就回來上班了,說是沒有被選上。因為那個嫌疑犯是西班牙血統的南美人,而我的直屬上司也是西班牙裔,需要「避嫌」。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屁股決定大腦,立場決定觀點」。我的直屬上司落選了,閒聊時問起陪審團的篩選過程才知道,挑選陪審團人選,一般來說有兩類人是選不上的:一類是高學歷的「菁英人才」,包括博士、專家和教授;另一類尤其重要,他們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關係。舉例來說,假如嫌疑犯是古巴人,那麼古巴人(甚至古巴裔)就選不上了,唯恐陪審團成員嘴下留情;如果嫌疑犯是伊拉克人,那麼伊朗人也選不上,生怕你會借機公報私仇。
第二類人選不上可以理解,但為何高學歷的菁英也不能當選陪審員呢? 這就是英國制定的普通法( Common law)的基本原則,陪審員只要有常識( Common sense)即可。這是多麼合情合理的原則啊!因為專家、學者和教授的大腦太複雜了,研究的問題太艱深了,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識。舉例來說,在中國的法律中,蓄意殺人就該償命,這是文盲都知道的常識。那麼現在要問:故意殺人犯該不該判死刑?只要被問及的不是殺人犯的母親,通常應該都會回答:「該殺! 」絕對不會說什麼因為狂熱式犯罪可以獲輕刑;也絕對不會為殺人犯去求情;更何況還要分析殺人犯為何會成為魔鬼? 他為何超越了倫理底線? 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至於這麼複雜嗎? 殺人償命,就是那麼簡單。
其實讀懂財經新聞和甄選陪審團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用常識去判斷,第二:對新聞中發表觀點的人做一些背景調查,看看此人是否有「利益衝突」( Conflict of interest)來加以判斷,該正聽,還是反聽,抑或根本就不能聽。這裡可以借用巴菲特的名言:「幾乎在任何領域,專業人員取得的成就明顯高於門外漢,但在金錢的管理上往往並非如此。」
現在,主流對於財經金融的分析似乎已經失去了常識,而我在所有文章裡都有一個「核心」,就是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回歸常識。如果非要提高到經濟理論上來說,也應該回歸到傳統經濟學。這些年來,好多金融專業人員失去了常識,已經被自己設計的遊戲規則弄得暈頭轉向了,金融危機一個接一個。傷及的絕大多數是普通人。
那麼普通人要怎樣投資,才能確保自己的財富不受侵蝕? 要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必須弄清楚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只要明白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閱讀財經新聞的時候,也就不會那麼容易去跟風操作了。
舉例來說,我們常常會聽到周圍有人傳言,某某人前幾年買了一套房子,這些年漲了好幾倍;某某人炒股半年買了套豪宅;某某人前些年購入的黃金,這 2 年又漲了 2 倍。真羡慕啊! 那就趕緊跟著上吧? 且慢! 當你明白只能靠價差賺錢(如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買)均屬於投機的話,你就不會跌入「從眾效應」中。因為投機市場是十個人進去,一個人賺,二人打平,七個人虧(二八法則在金錢上成為一二七定律, 編按:二八法則指的是,社會上 80% 的財富多集中在20% 的人身上)。正因為前面炒作有人大賺,假如輕易的盲從人云亦云,就將陷入騙局導致投資失敗,成為最後的傻瓜!
投資 vs 投機
那麼投資和投機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產品所產生的財富;而投機的收益,是來自於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換句話來說,投機是一種零和遊戲(不計算交易成本和稅收,虧損的錢和賺取的錢之和為零) 。
假設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後,不管是股票還是債券,抑或是房子,只要是希望報酬來自於買賣時的不同價位(做多時先低買、後高賣;做空時先高賣、後低買),就屬於投機;而如果你是指望這個產品能不停的產生收入(例如:上市公司生產出來的財富),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紅(歐美股市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有分紅)、債券的定期票息( Coupon)或房租收入等,這些就是投資,不屬於零和遊戲的範圍。但是在中國,股市中的股票基本上都不分紅( 編按:中國股市多以分配股票股利取代現金股息),那麼在中國進入股市,基本上都屬於投機操作,一種零和遊戲而已,不過是這個炒股者的報酬來自於另一個炒股者的虧損,也就是低買高賣,屬於最典型的市場投機。
再例如人們喜愛的黃金,由於黃金在工業上已有替代品,所以黃金本身不再能產生財富,因此買賣黃金也純屬投機;另外,所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也都不會產生財富,是典型的零和遊戲,因此投入衍生性金融商品,自然也是投機行為。
弄懂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讀者就可以自己分析了。如中國國內最熱衷的買房行為,如果是希望得到穩定的租金收入,就屬於投資。假如買房僅是期望低買高賣,那就是投機了。特別要注意的是,投資和投機(英文分別是 Investment 和 Speculation)在金融領域,並無褒貶之分,只是報酬的來源不同而已。投機不會創造財富,只是財富的再分配,並不會擴大市場的蛋糕;只有投資才能創造社會財富。
總之, 只有能創造新的財富的行為才是投資,投機只是財富再分配而已。
然而為何在我的文章裡,要反覆規勸一般人盡量多投資、少投機呢? 因為投機是零和遊戲,有人贏了,就一定有人輸。就如同進入賭場,一人賺,二人打平,七人虧,輸的多半是散戶。為什麼呢? 由於市場訊息極其不對稱,一般人往往是最後得知好消息(或者是壞消息)的群體。當你聽到有人發財的新聞時,就更不能輕易進場了。因為你多半就會成為那七人中的一個,你所虧損的錢,正好進入了前面那個人的錢包! 當然投資也有可能虧損,但是相對於投機來說,可控度比較大。例如在歐美就有一種抗通膨的債券,其報酬率一定能超過通膨率,買入這種債券帶來的息票報酬是可以預期的,並能抵禦通貨膨脹。
自從有了網路之後,經常能看到對市場(例如:房市、股市、金市)的看多交易者和看空交易者,大家隔空互掐,好不熱鬧。其實,任何一項交易都是由看多交易者和看空交易者合作完成的。買方是看多交易者,賣家就是看空交易者,兩方缺一不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吵吵鬧鬧如同歡喜冤家。所以,看多交易者和看空交易者大可不必傷了感情,應該相互感謝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需要投資者和投機者同時並存,否則這個遊戲就玩不起來了。
假如一個市場中全是看多交易者(只有買家沒有賣家),或者又都是看空交易者(只有賣家沒有買家),那還能形成市場嗎? 看多交易者因為看空交易者的存在,所以買到了他所想要價格。與此同時,看空交易者因為看多交易者的存在,才能使得做空成為可能。至於看多交易者和看空交易者誰能看準市場,那就更沒有必要相爭了。千金難買早知道,市場若有效,那每一派的勝算都只有 50%。因為在一個市場中,當看多交易者多於看空交易者時,市場向上;當看空交易者多於看多交易者時,市場則向下,如此不斷循環,就好似月圓月缺潮起潮落。而金融大鱷( 編按:掌控巨額資金、具有強大實力,得以在金融市場操控大局的人)之所以成為大鱷,就在於他們能夠巧妙的利用媒體控制輿論,自己要做多時就看空市場,反之,自己要做空時就看多市場,以此來欺騙資訊不對稱的廣大散戶。這就是為何散戶會傻乎乎的被看多者(或看空者)任意宰割。
所以我一般不對投機市場做預測,因為黃金和其他許多大宗商品一樣,早就成了華爾街戲弄大眾的利器了。對於華爾街來說,最好就是漲漲跌跌、跌跌漲漲,他們看空做多、看多做空,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猶如桌上有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多,他們會說:「不是還有半杯水嗎? 」而悲觀的人看空,他們會感嘆:「啊呀,就只剩半杯水了。」當看多交易者和看空交易者達到平衡時,價格一般是合理的。合理的價位,反映出來的就是真正的供需關係。一旦失去了平衡,供需關係被扭曲,價格也會隨之被扭曲。
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我要再次強調,多做投資、少做投機(包括早就不屬於投資產品的黃金),除非你有過人的第六感,否則小賭怡情,玩玩即可。
現在大家要問了,那麼什麼是最好的投資呢?
最好的投資
這裡先說個小故事。我有個朋友 10 年前存了人民幣 5 萬,他沒有以人民幣 5 萬做為買房的頭期款,也沒有用來買股票,而是看到一則新聞,表示未來對同步口譯的需求將大增。他用供需關係一分析,相信同步口譯未來能夠賺大錢。於是,我那位朋友就把人民幣 5 萬花在進一步學習外語和練習同步口譯上。剛開始,周圍的朋友都笑他傻,但現在他成了人們羡慕的對象。現在中國同步口譯的價碼高達每小時 250 美元! 這是一筆何等划算的投資啊! 而且大腦裡的知識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一旦明白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就知道該將金錢投向哪裡。對於一般人來說,最好的投資莫過於投向自己的大腦,它能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報酬。這也是為何我反覆勸說人們要少投機、多投資。因為投資不僅可以給自己,同時也能給社會創造真正的財富。反之,財富隨時隨地都有被剝奪的可能。
美國開國元勛湯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說:「如果美國人民允許私人銀行控制貨幣的發行,那麼銀行和那些將要依靠著銀行成長起來的公司,就會先用通貨膨脹,接著用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所有的財產,直到他們的孩子夢醒時發現,他們在父輩們征服過的大陸上已無家可歸。」
比如聯準會(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這個代表著私營信貸的壟斷銀行,就具備了製造繁榮與蕭條的能力:聯準會做為美國的央行,可以隨意發行貨幣(導致通貨膨脹),也可以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導致通貨緊縮)。它也可以隨時更改銀行準備金的標準或者貼現率。它還能決定整個國家的銀行利率。
因此,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 2009 年,聯準會的利潤也創下了前所未有的 573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事實上,通膨和通縮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必須連續使用才能達到掠奪的最大效果。僅靠通貨膨脹,富人自身的財產也同步在縮水,而且縮水幅度比窮人還要多,但這只能達到掠奪財富的半步,所以在通膨之後必然通縮,才能完成掠奪財富的目的。以日本為例,首先製造通貨膨脹,使人民以為錢將不值錢,於是紛紛買入資產(如:房地產、黃金或進入股市)以求保值;而隨著之後的通貨緊縮,使房價大跌、股市崩盤, 20 年一晃財富盡失,至今都無法「解套」。
看到這裡,一般人應該明白怎樣守護自己的財富了吧。總而言之,想要看懂財經新聞, 首先要特別關注「壞消息」; 其次,看清楚是什麼樣的「專家」在說話,有的話要聽,有的話不能聽,有的話只能反著聽; 第三,看財經新聞時要能分清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盡量多投資、少投機,多學投資、避免投機; 最後,回歸常識,第一個感覺不可靠,基本上就不可靠,聽上去太好的,一定是假的。
電影《功夫熊貓》中有句話說出了事實的真諦:「湯中的祕密佐料就是沒有祕密佐料。」從這句話所衍生出來的,也就是我要送給大家的一句話:「金融沒有祕訣,發財更沒有祕訣,投資自己,將自己變為最值錢的『東西』,財富自然會源源不斷而來。」
經常有人反覆問我什麼是最好的投資? 我認為,按照目前中國的情況,他們可能是想問怎樣才能發財吧。那就再提幾個具體的建議吧:
首先,投資自己。讓自己的知識儲備、視野能夠匹配和駕馭更多的財富,這樣當財富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才不至於成為自己壓力、甚至忘乎所以。
其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將自己喜愛的事業放在其中,財富便會尾隨而來。當把自己喜愛的事業做好了,財富早晚如影隨形。第三,從身邊認識的人吸取經驗教訓,也就是要加入一個好的社交圈。
總之,最佳投資為投資自己的大腦和健康─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公司來經營,把自己做強、做出特點、做出價值。而如果你真有特長、特別具有創意的話,現在是創業的機會成本最低的時代,通過創業來創造、並積累財富,比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要可靠的多。
最後,從財富角度解讀曾國藩墓誌銘中的「信運氣」:「小財富靠勤勞、勤奮,而大財富很大程度上還有一部分運氣和機緣在裡面。」
閱讀這本書吧。看懂了財經新聞,將能左右你們的錢包大小⋯⋯
(本文摘自《 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前言)
書名:《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
作者:陳思進
出版社:樂金文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