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馬斯克賣碳狠賺 16 億美元,「碳交易」賣的究竟是什麼?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馬斯克賣碳狠賺 16 億美元,「碳交易」賣的究竟是什麼?

2021 年 5 月 3 日

 
展開

最近, “ 碳中和 ” 成為了無比火熱的新詞, “ 碳中和、碳達峰 ” 在今年兩會首次列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且被列為 2021 年重點任務之一,中國領導人也做出了力爭於 2030 年達到碳排放峰值,並在 2060 年前實現 “ 碳中和 ” ,國務院和央行也都發布了相關的推動政策。

一時間,從實業公司到資本市場,都在好奇地討論它將給我們的未來帶來什麼改變,二級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很多衝擊漲停的 “ 碳中和概念股 ” 。碳排放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還可以換成真金白銀。特斯拉( Tesla, TSLA−US )在 2020 年,依靠售賣碳排放積分,獲得了 15.8 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是年淨利潤的兩倍多,可以說特斯拉賣碳積分比賣車還賺錢。

對於突然火了的 “ 碳中和 ” ,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疑問——為什麼中國會在這個時間點提出,要在 2060 年前實現 “ 碳中和 ” ?後發國家一般都要大力發展工業,這就難以避免大量碳排放,我們有做好 “ 碳中和 ” 的準備嗎?碳交易聽起來像比特幣一樣魔幻,它能實現嗎?我們結合了很多優秀觀點,來分析 “ 碳中和 ” 的背景和未來。

碳達峰、碳中和是什麼?為什麼最近紅了?

“ 碳中和 ” ,是指自身溫室氣體的零排放。目前人類科技水平,生產生活中無論如何都會產生例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碳排放。我們現在說的 “ 零排放 ” ,並不是指不排放,而是透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回收材料、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植樹造林、碳捕捉等方式,來將自身碳排放 “ 吸收 ” ,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 “ 零排放 ” 。

基於此,就比較好理解中國領導人提出的 “ 2030 年碳達峰 ” 這個目標,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的成長離不開二氧化碳排放,但在 “ 2060 年碳中和 ” 的大目標下,需要在 2030 年讓碳排放達到最高峰,然後逐年下降。

為什麼是 2060 年?因為全球科學家達成了共識,人類需要在這一期限內實現碳中和,才能有更好的機率避免最嚴重的氣候災難,例如全球變暖問題,這要求人類社會共同努力。

如何實現 “ 2060 碳中和 ” 目標?聽起來很魔幻的 “ 碳交易 ” 是什麼?

光有各國政府的政治承諾還不夠,要想減少碳排放,勢必會帶來短期成本的上升,從企業獲利角度是動力不足的。此時, “ 市場之手 ” 成為了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把碳排放量化,變成一個可以買賣的商品。

這種方法在人類控制酸雨問題中已經奏效。 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酸雨問題嚴重,二氧化硫會污染河流和土地,並讓建築物加速腐蝕。美國政府發明了市場方法來應對酸雨,對那些造成酸雨問題的企業設定排放上限,如果超過就需要去購買額度,不然會面臨巨額罰款。這種方法非常奏效,並且實施成本很低。

對於碳排放,未來每一噸排放量都意味著金錢損失,它將改變人們對這些東西是免費的傳統想法。“ 碳交易 ” 即是政府為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設定上限,並把這個量用排放配額的形式分配或者出售給企業,每個企業都可以購買和出售排放配額。參加交易的製造工廠、電廠等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配額進行調整,如果削減了排放量,就可以出售餘量,或是把它存起來備用;如果用盡了現有配額,那就需要購買更多的配額,而購買價格通常具有懲罰性質。

隨著時間推移,政府可以降低排放量上限,讓配額更加稀缺,加大價格壓力,從而促進企業減排,以此釋放市場競爭,推動節能和清潔技術的使用。

目前歐洲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已經在採取這種方法。中國自 2011 年開始,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湖北官方在今年 3 月表示,全國碳市場將在 6 月底前啟動線上交易,國家生態環境部正式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首先為 2225 家電企開始正式註冊,誰能夠在發電、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積攢足夠的碳排餘額就可以出售獲利。

而碳排放比較大的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八個重點產業,也將逐步納入交易市場,像電解鋁這種能耗大的產業,就有很大可能進入。這些產業排放高的企業,將是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買家。

另一方面,新能源(光伏、風電、水電)、電動車、環保等相關企業,將是碳交易中的主要賣方。以及那些節能減排做得好的公司,可以出售額外的碳排放配額給需求方。如果中國實現了全國範圍的碳交易,那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因為還沒有人在這樣大的經濟規模上進行這種嘗試。

特斯拉主要靠 “ 賣碳 ” 獲利?科技巨頭們都做了什麼?

科技巨頭普遍積極參與碳中和計劃。

從個人層面來看,微軟( Microsoft, MSFT−US )創辦人比爾・蓋茲就是其中一位,他每年需要大量坐私人飛行出行,但私人飛機無疑是造成碳排放的一大原因。當然,蓋茲沒有因此放棄坐私人飛機改成普通航班,而是每年直接花費 700 萬美元來抵消個人的碳足跡,也就是為自己超標的碳排放買配額。蓋茲另外投資了很多碳中和項目,特別是碳捕集、利用與碳封存技術( CCUS )等等,這些是透過間接方式來減碳。

當然,對碳交易最積極的是特斯拉。在 2020 年財報中,特斯拉首次實現了年度獲利( 7.21 億美元),其中賣碳積分帶來了 15.8 億美元的收入,是淨利潤的 2 倍多。

美國並不是全國實行碳排放積分政策,有 11 個州要求汽車製造商在 2025 年之前,需要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如果達不到足夠數量,那麼就得去購買碳排放積分來彌補差額,從而避免巨額罰款,於是特斯拉就成為了 “ 賣碳翁 ” 。

雖然特斯拉並未在財報中揭露購買其碳排放的企業名稱,但事實上, 2019 年美國車企通用汽車( General Motors, GM−US )和歐洲車企菲亞特克萊斯勒,都表示自己向特斯拉購買其在美國的碳排放額度。菲亞特克萊斯勒在全球已經支付了 18 億歐元,來購買碳排放額度。

其他科技巨頭也紛紛嘗試 “ 碳生意 ” 。蘋果( Apple, AAPL−US )公司在 2020 年的秋季發表會上,宣布取消 iPhone 附帶的耳機和插頭,將為其生產和物流等環節每年減少 200 萬噸碳排放。

根據蘋果 2020 年環境報告,整個公司 2019 的年排放量為 2510 萬噸。其中辦公營運的碳排放基本為 0 ,碳排放集中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以 iPhone 11 pro Max 為例,一台設備的全生命週期大概排放 86 千克的二氧化碳,其中 78% 是製造環節產生, 3% 是交通環節產生, 18% 是全生命週期用的電力導致的排放。

▲蘋果的碳足跡( 2019 年)。圖片來源:虎嗅網

騰訊( 00700−HK )是中國科技巨頭中,對碳排放比較重視的公司,與蘋果類似,騰訊也採取了兩條路並行的方式,一是自身在能耗方面實現節能減排,如數據中心、伺服器、辦公大樓等節能減排;二是用數字技術,透過龐大的騰訊生態公司,來提升各產業的能效和降低碳排放。

例如對於耗電巨大的數據中心,可以把選址放在風電、水電、光伏等綠色能源充裕的地區,並且採取更高效率的製冷和供配電架構,來減少碳排放。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承諾要在 2060 年前實現 “ 碳中和 ” ,全球碳市場都在積極擴張,目前全球正在運作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已達到 21 個,全球碳交易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 600 億美元。

References:

  • NYT:碳交易和中國的減排經濟學
  • WSJ:碳排放量降幅創歷史新高,碳價卻大幅上漲
  • 巴倫周刊:對話影響力投資之父:公司估值的體系變了
  • 遠川研究所: “ 碳中和 ” 背後的中國能源大三角
  • 中信建投:《多元金融產業:如何理解 ESG 投資的長期邏輯》
  • 華泰證券( 601688−CN ):《 “ 碳中和 ” 下產業投資機會全景圖》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