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絕對自信和過度樂觀 往往僅有一線之隔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GuruFocus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GuruFocus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絕對自信和過度樂觀 往往僅有一線之隔

2017 年 4 月 25 日

 
展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蕯瑪島海戰 (Battle of Samar),美軍的護航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突然發現自己被日本的艦隊,包括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和號 (Yamato) 戰艦包圍了。美軍處於弱勢,完全沒有足的速度能殺出重圍。看來美軍的部隊很有可能會被全數殲滅了。

當大和艦開始以 18 吋的槍射擊一艘軍艦時,有一個少尉氣十足地跟同伴們表示:“不要擔心,我們只是暫時捲入其中而己。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正好是我們想要的”。[註1]

有時候成功的價投資像上述的上尉一樣,需要一些勇氣。但這種熱忱很容易超越絕對自信,成為一種幻想。成功的投資者能夠了解這兩者之內的區別。但是有許多不成功的投資者,無法清楚地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要如何明確地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呢?我們之間有多少人讓自己先入為主、甚至是情緒化的思考來驅動我們的投資決策呢?我們時常犯下這樣的錯誤。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曾經預估一間我喜歡的公司,成長率將會是 X%。當天下午,我和朋友見面,表達了我的想法。他的評論是我預估的成長率是公司過去 33 年以來歷史成長率的兩倍。我的假設反映出了英國 18 世紀的散文家強生 (Samuel Johnson) 對於第二次婚姻的定義:“希望戰勝了經驗”。

亞當斯密 (Adam Smith) 表示,有時你會以支持自己論點的方式來提供資訊 (“隨著時間的經過,這間公司的成長將會帶來相當高的價值”) [註 2],或藉此來譴責持股的表現不佳 (“這不是我的問題,是管理階層過於誇耀新產品的推出”)。在我的這個例子當中,最可怕的是沒有意識到它有可能是不好的投資標的,也沒有想到原來是被自己愚弄了,誤以為這是一間高度成長的優質公司。以上這兩個情況,都無法成為好的投資策略。

我的錯誤在投資界當中,是很常見的,這被稱作是樂觀偏見 (Optimism Bias)。投資人會以自己所認為的投資觀點來預估未來的情況,而忽略與此相反的資訊。這樣的思考,將會導致重大的災難。有許多個人投資者 (還有專業的投資經理人) 在 1999 年至 2000 年無法接受科技股大幅成長最後卻又暴跌的事實。更重要的是,有許多人根本沒有能力質疑分析師的預估,這樣浮誇的預估在事後被證明是相當不道德的。

《魔球投資學》的作者麥可莫布新 (Michael Mauboussin) 以十分簡潔和清晰的觀點掌握了這個問題。他表示,樂觀主義者很容易受到“小道消息和謬誤”的影響。而會向外尋求答案的人會思考,“是否有相似的情況,能夠提供統計數據的基礎以用來作為決策的判斷。與其將此視為獨一無二的問題,這些人會想要知道其他人是否曾面臨相似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又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向外尋求答案的人會以一個不同尋常的方式思考,如此一來,才能夠迫使人們免於禁固在他們所取得的珍貴資料之中。[註3]

投資經理的樂觀偏見

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 在 2006 年所作的研究 [註 4] 指出,就連投資經理也無法免除過於樂觀的偏見。在一份對 700 個美國以及國外投資經理的調查結果當中,經理人被問到他們對於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有什麼看法,是否高於平均。

結果顯示,約有 75% 的受試者認為他們是高於平均的;約有 24% 的人認為他們和平均差不多;只有 1% 的人認為他們是低於平均的。任何有受過高中統計知識教育的人都知道這個結果一定是不準確的。有將近 25% 的人很有可能就落入了樂觀偏見當中。

從這裡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在這裡最重要的重點是,即使那些數年來績效表現並不出色的專業經理人,都深信他們的能力是高於平均的。此外,樂觀會讓你偏離殘酷的事實。的確,你有可能是天才,但這必須要有數據來證明你的法。再來,樂觀偏見可能會讓你拒一些能正確做出決策的資訊 (或像強生的理論一樣缺乏資訊支持) 。

結論

有時候在理由充份的情況下所呈現出來的樂觀和樂觀偏見可能只有一線之隔。如果你有能力接受他人的想法以及外部的數據來區別這兩者的差異,你就比其他大多數的投資人更有優勢了。不要會錯意,樂觀並沒有錯,但是以樂觀偏見來預估前景,可能會使投資者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就像是蕯瑪島的上尉一樣,有時的確是需要虛張聲勢,只是這個人不應該是投資管理者。

期待你寫下想法與評論(編譯/Ing)

  • 註1:蕯瑪島之戰和 Taffy 3 戰役,是很棒的故事。你可以在 James D. Hornfischer 所著的“Last Stand of the Tin Can Sailors”讀更多細節。
  • 註2:從現代的角度思考亞當・斯密的理論,你可以讀 Russ Roberts在 2014 年所寫的“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 註3:來源:哈佛商學院,Michael J. Mauboussin 所著的 “Think Twice: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Counterintuition”。
  • 註4: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 在 2006 年 2 月出版的“Behaving Badly”。

GuruFocus》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GuruFocus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GuruFocus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