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企業依靠技術上的領先,保持與對手的距離,並且取得市場定價權,長期賺取超額利潤,這在基礎服務的硬體設備產業裡,很常見。比如思科(Cisco Systems Inc, CSCO-US)為等在通訊基礎設施上的長期優勢、英特爾(Intel, INTC-US)晶片在 PC 長期的壟斷。
但依靠技術建造的護城河並非牢不可破。一方面,技術的交流和發展都飛速,暫時領先的技術,容易被對手超越;同時,技術的發展路線不是單一的,各個節點都存在不同的分支,很難判斷哪個分支能保持領先多長時間,比如以前的高清的藍光與其他標準,包括現在無人駕駛中的圖象識別和感測器路線等;再者,技術的領先與用戶可感知並且接收,到市場份額以及利潤,中間非常大的差距。
血拼技術,其實是一條不歸路。企業為了保持領先或者超越對手,需要將大量的收入持續投入到再研發中。即便如此,仍然存在技術被顛覆的可能。更悲催的是,自己可能在細分領域的技術已一騎絶塵,但可能因為用戶習慣的變更,基於原技術的產品被拋棄,比如柯達(Kodak, KODK-US) 膠捲。
品牌
品牌的護城河為什麼高於技術?技術的細微的差別,對用戶來說,幾乎是不可感知的。特別是在網路對用戶端的服務中,用戶並不在乎你背後的實現技術,只關心需求的滿足程度、過程以及價格。這個時候,品牌的影響力、可信度成了用戶選擇的重要因素,企業也獲得市場溢價。
路徑依賴
用戶的習慣,很難更改,比如網上瀏覽新聞、查詢訊息等入口,企業搶得市場先機贏得用戶,可以吃很多年的老本。另外就是用戶的切換成本很高,比如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券商的帳戶,如果不是原服務後者價格與對手差別很大,用戶很難下決心去跟換。還有一種是切換別家產品需要承擔巨大風險,這種情況下也導致用戶固化。
比如金融機構使用 IBM 的系統,如果不出現重大故障,很難有人敢策更換,因為誰也不願意承擔更換後萬一出現問題的風險。
生態
企業依靠核心服務,將用戶、上下游等捆綁在一起,建造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導致個體離開該系統後作用受損,而且加入生態的個體越多,各方利益越大。
這樣的生態是最高級別的護城河。用的人越多越好用,你身邊的親戚、朋友都用,你加入進去,你和親戚朋友都獲益 (縮短訊息傳播途徑) ;而如果你改用其他工具,你和他們的溝通成本就會增加,除非你能將他們都拉走,但是他們又有各自的親戚朋友,形成了牢固的網,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在這種網路生態系統中,強者越強,同行弱者除非產生革命性的創新,幾乎無生存的空間。這與傳統產業差別非常大 — 線下零售產業中,即使巨頭林立,仍然給大大小小的品牌、功能、地域細分商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製造業,競爭再激烈,也能再市場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客戶。
微軟(Microsoft, MSFT-US)在 PC 時代,也是生態王者。Windows 操作系統,繁雜、緩慢、Bug 多,長期其 Linux 等系統譏諷,但是無數的軟體開發商,為Windows適配,極少提供其他版本;同時,無數用戶,因為 Windows 可用的軟體多以及習慣,而使用並且持續使用 Windows 電腦。
此外,微軟還在硬體領域,建立了以英特爾為代表的上游供應商生態鏈。但是在行動網路時代,全是蘋果(Apple, AAPL-US)和Android的天下,同樣故事在重複,只是主角不是微軟。無數的 App 開發者為 iOS 和 Android 提供應用開發;偶有個別用戶,嘗試使用微軟的 WP 操作系統手機,但因為幾無可用的 App 而被迫放棄。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