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ETF 市場
ETF 最早的創始是在 1989 年,於美國證券交易所與費城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追蹤的指數是 S&P 500,但只維持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便因為訴訟而終止。而隨後 1990 年,類似的商品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交易所開始交易,追蹤的指數是 TSE 35 和 TSE 100,受到了投資人的歡迎,美國也因此開始重視 ETF 產品,並開始研究開發符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法規的內容的規範。
終於,在1993年美國開發出了標準普爾存託憑證 (Standard & Poor’s Depositary Receipts),又被稱為 SPDRs,由 SPDR 標普 500 指數 ETF (SPY)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英文縮寫 NYSE)上市,正式打開了美國 ETF 市場,並在後來成為了世界最大的 ETF 。
1998 年,追蹤道瓊工業平均指數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的 ETF (DIA),同樣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被發行。隔一年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英文縮寫 NASDAQ) 緊跟著發行了追蹤 NASDAQ-100 的 ETF (QQQ)。
要了解美股市場的 ETF ,就不能不提到貝萊德(BlackRock, BLK-US)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總部設於美國紐約市,也是目前美國 ETF 當中市佔率最高的發行者,達到了 38.2%,旗下的 ETF 品牌iShares發行了美國第一隻債券型的 ETF (LQD),追蹤的標的是美國國債與公司債。
隨著 ETF 的逐漸擴張,各個種類的 ETF 也被開發出來,供投資人作投資組合上的選擇。截至 2017 年,美國已經擁有了超過2000支 ETF ,依照資產管理規模的前 10 名分別是 SPY、IVV、VTI、EFA、VOO、VWO、VEA、QQQ、AGG、IJH。
我們在此稍微簡述一下前三名的 ETF 。SPY以2385.2億美元的資產規模牢牢佔據著第一名的位子,當中前三大的成分股分別是全球知名的蘋果(Apple, AAPL-US)公司 (Apple Inc.)、微軟(Microsoft, MSFT-US)公司 (Microsoft Corporation) 以及臉書(Facebook, FB-US)公司 (Facebook, Inc. Class A)。
第二名的 IVV 是 BlackRock 公司推出的 ETF ,資產規模達1223.5億美元,追蹤的標的與 SPY 相同是 S&P 500。
第三名是代號為 VTI 的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是一個全市場的指數,包含了美國股市的大、中、小與微型股,其績效表現幾乎等於美國股市整體的表現,資產規模達 815.8 億美元,前三大成分股分別是蘋果公司 (Apple Inc.)、微軟公司 (Microsoft Corporation) 以及亞馬遜(Amazon, AMZN-US)公司 (Amazon.com, Inc.)。
台灣 ETF 市場
在台灣,國內的第一檔 ETF 是由寶來投信所發行的,追蹤標的是台灣 50 指數,正式名稱為「寶來台灣卓越 50 基金」,於 2003 年 6 月 30 日在交易所掛牌上市,正式揭開了台灣 ETF 市場的序幕。在 2006 年時,寶來投信又發行了台灣的第二檔 ETF ,以台灣中型 100 指數為追蹤標的,正式名稱為「寶來台灣中型 100 基金」。
隨後,台灣的 ETF 市場開始飛速的成長,發行的 ETF 檔數成倍地增加,礙於金融法規的關係,在發展初期我們只能看見一般型的 ETF ,但隨著市場的需求,台灣也逐漸開放相關法規,各式各樣標的的 ETF 推陳出新,給予投資人多元化的選擇,以下是台灣 ETF 的重要里程碑。
- 2004 年:台股 ETF 劃分出了市值型、產業型、主題型
- 2009 年:境外 ETF
- 2011 年:中國 A 股、美股、日股、韓股、印度 ETF
- 2014 年:股票槓反 ETF 、商品 ETF
- 2016 年:商品槓反 ETF 、VIX EIF
- 2017 年:推出了多元資產 ETF ,如貨幣 ETF 、債券 ETF 、企業社會責任 ETF 、Smart Beta ETF 、REITs ETF
截至2017年的7月,台灣的 ETF 市場中,有台股 ETF 15 檔、海外指數 ETF 20 檔、槓桿反向 ETF 30 檔、商品 ETF 6 檔、債券 ETF 6 檔、貨幣 ETF 3 檔、VIX ETF 1 檔,共計 81 檔,資產規模達 2870 億新台幣,日均成交值 46 億新台幣。
從集中市場的角度來看,2014 年成交市占率約莫 1.88%,到了 2015 年更成長了數倍,來到了 7.26%,並在 2016 年達到了最高峰的9.03%。雖然到了 2017 年的 7 月成交市占率下降至了 5% 左右,我們依舊可以看出 ETF 在台灣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台灣的主管機關也會努力促使投信公司與指數公司合作,推出國際指數型的 ETF ,進一步擴展台灣的投資環境。
中國 ETF 市場
ETF 在中國被翻譯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中國第一檔 ETF 是上証 50 ETF ,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將上証 50 指數授權給華夏基金使用,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因而成為了中國第一個 ETF 的管理者。
在 2012 年 7 月 9 日,中國首次發行了跨境 ETF ,首募規模達 52.01 億元人民幣,其中包含了兩檔 ETF ,分別是追蹤香港恆生指數的華夏恆生 ETF 與追蹤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的易方達恆生中國企業 ETF 。
華夏恆生 ETF 首募期間淨認購金額為 35.85 億元,有效認購總戶數為 2 萬 1504 戶,易方達恆生中國企業 ETF 首募期間淨認購金額為 16.16 億元,有效認購總戶數為 3092 戶。在 2012 年 8 月 17 日結束認購後,兩檔 ETF 隨即在 2012 年 10 月 22 日分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原先中國的投資人若直接投資香港股市,會受制於佣金比例較高、每年換匯額度限制、手續繁瑣、實時行情收費等問題,上述的 ETF 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它以人民幣計價,可以在交易所之中買賣,也可以進行申購、贖回,大大降低了投資人與投資機構參與香港市場的難度。
時至今日,我們從上海證券交易所獲取的最新資料顯示, ETF 市價總值約莫在 1700 億元人民幣,在 2017 年中,單日最低成交總額是 15.37 億元人民幣,最高更是達到了 61.57 億元人民幣。下列是過去幾年 ETF 市價總值的比較。
一直以來,中國的 ETF 市場一直在穩定的成長,在投資的品項和流動性上,依舊有許多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上,主動式管理的基金所佔的份額逐漸在縮小,而 ETF 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顯見 ETF 依舊會在在未來的投資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投資策略上,原先中國的投資人喜歡以買入個股的方式來進行投資,自從 ETF 的出現後,越來越多人選擇則購買 ETF 以獲取其一籃子成分股的報酬,並且搭配其他國家指數的 ETF 、黃金 ETF 及商品 ETF 作為投資組合, ETF 對於中國投資市場的魔力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