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振興券的設定和用法有很多不同的意見,股感也製作了一篇懶人包。但是我今天的主題和引起我注意的,是美國紓困支票的資金流向。
看看這篇CNBC的報導說到:
在幾乎每個收入階層中,交易股票是美國政府紓困支票的最常見用途,而在年收入35,000美金到75,000美金區間的人,相比於收到支票的一周前,交易股票的數量增加了90%。同時在2020年第一季,幾乎所有的美國線上券商都出現了破紀錄的新開戶數量。
你可以看看這個圖表的資訊,交易股票大部分成為了除了儲蓄和提領現金的最常用用途。這個交易股票的定義不止單指交易個股而已,也包含了購買指數ETF和調整401k退休帳戶這樣的行動。
美國最大的線上券商嘉信,第一季新開賬戶達到了創紀錄的60萬新註冊,而美國年輕族群喜歡的股票交易app,Robinhood則是在三月份的每日交易量同比增長了三倍。其中一半以上的用戶是首次投資。
一方面我們也許可以開心地說至少在股票市場上,人們並沒有恐慌,大家願意繼續投資。但是在實體的經濟面角度上,可能就不太好了。
因為這樣的行為,很難幫忙振興經濟。實體經濟需要的是資金的流動去創造價值,比如你可能用這筆錢消費了某個商品,而這個商品的公司因而也可以付得出薪資而不會倒閉,這個領到薪資的人也因此可以再消費下去,這樣一個美好的循環。然而我們都知道現實很骨感(不是股感喔)。好像詐欺遊戲一樣,現實上人們的行動就不會這麼理想,但當然也可能本來這個紓困支票設計就不好,有問題。拿到錢的人或公司如果只是把錢留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者進行股票市場投資,而不是實際消費出去,那麼就還是無法帶動經濟。這看起來就像個“紓困泡沫”。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丁格里茲會說,如果只是把錢從政府搬到民間,錢卻沒有真正在市場上流動的話,紓困方案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這個紓困支票都流向股票市場的資料,我覺得各位還是持保留態度好。我也看過其他來源資料有不一樣的情形。比如看看這個Marketwatch的資料,反而投資是在末位。
所以說發現金就不好,發券就比較好嗎?嘿嘿,我還真不知道,我知道很多人是想拿現金的。而現在看起來似乎不管怎麼樣的紓困設計,都有它各自的缺點,也不是所有人都會滿意的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