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國以來,從華盛頓開始,到川普為止,一共有 45 任總統,其中沒能連任的,我沒仔細算過,但粗略計算,至少有十幾個。但 “ 沒能連任 ” ,其實有好幾種原因。
各種原因無法連任
第一種,客觀原因不能連任的,比如在任內死亡。這裡面包括自然死亡和被刺殺。比如美國的第九任總統威廉・哈里森,在宣誓就任總統後一個月,就因為感染了肺炎而去世了——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死於任上的總統,也是任期最短的總統。還有我曾經寫過的第 29 任總統沃倫・哈定,雖然他的死因曾有爭議。至於在第一任上就被刺殺的總統,有名的比如第 35 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相對沒那麼著名的有第 20 任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上任 4 個月就被刺殺了)。
第二種,主觀不願意連任的。比如創造 “ 柯立芝繁榮 ” 的美國第 30 任總統約翰・柯立芝。他是在之前提到的第 29 任總統沃倫・哈定病逝於任上後接替的,然後贏得了選舉又做了一任。按理他還可以再參加一任競選(因意外接任總統的副總統要做滿兩年才算做過一任),但他覺得那樣的話就會在白宮待太長時間了,就放棄了。
第三種,就是主觀想連任的,也參加了競選,但最終失敗了。我覺得第三種可能比較符合你們想問的情況—— “ 連任失敗 ” 。如果把那些沒能連任的總統都寫下來,那就是洋洋灑灑一大篇了,所以這篇文章就圍繞第三種來吧。而且第三種我覺得相對比較有意思。
一戰後謀求連任失敗的美國總統
如果要把符合第三種情況的美國總統都寫一遍,篇幅其實也不小的。所以我就再切一刀:以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為界,聊聊他之後的謀求連任失敗的美國總統。胡佛是美國第 31 任總統,任期是 1929 年到 1933 年。
為什麼要以他為界呢?因為我想從一戰後的美國說起。儘管美國在 19 世紀末 GDP 就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我個人覺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它才徹底成為了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強國。而相對於以往,世界第一強國的總統選舉更能引發全世界的關注。
在胡佛之前,真正經歷一戰的美國總統是第 28 任總統威爾遜,但他連任成功了;第 29 任總統哈定,死在了第一任任上;第 30 任總統柯立芝,之前說過他放棄了連任,所以就輪到了第 31 任總統胡佛。
他是一戰後美國第一個謀求連任失敗的總統。胡佛是史丹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1914 年到 1915 年期間在倫敦擔任美國救濟委員會主席,幫助 12 萬名貧困的美僑返回祖國,戰後又擔任了美國糧食總署署長職位,這幾段履歷給他加分很多。隨後,他在柯立芝政府裡擔任商務部長,聲望更加高漲。胡佛是在 1929 年 3 月 4 日宣誓就任第 31 任美國總統的,當時他才 55 歲,可謂年富力強,而且又經驗豐富。
《華爾街日報》在慶祝胡佛就職時發表評論:
“ 政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商業打成一片。毫無疑問,胡佛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商業總統,他將是美國第一個商業總統。 ”
胡佛確實是在一片歌舞昇平中入主白宮的,當時美國正處於空前的 “ 柯立芝繁榮 ” 中,胡佛自己也自信地認為美國的經濟制度已被證明是 “ 完美無缺 ” 的,並表示 “ 美國比以往任何國家的歷史上都更接近於最後戰勝貧困。 ”
資本主義陷入空前危機
然而,事實很快證明,所謂的 “ 柯立芝繁榮 ” 是一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醞釀的泡泡,當傳到胡佛手裡的時候,泡泡竟破了。更要命的是,胡佛在 1930 年為了兌現競選時的承諾——提高農產品的進口關稅以幫助美國農民,簽署了著名的《斯姆特・霍利法案》,扣下全球經濟大蕭條的扳機,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空前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使得胡佛的形像一落千丈,他的口碑差到什麼程度呢?當時在美國,由於很多人只能住木板和破鐵皮搭建的小屋,這種小屋就被人戲稱為 “ 胡佛屋 ” ;很多人只能靠抓野兔和松鼠充飢,這些動物被稱為 “ 胡佛豬 ” ,至於窮人聚居的地方,被稱為 “ 胡佛村 ” ——胡佛上任前曾豪言要帶給美國人美好的生活,但他的諾言全落空了。
當然,資本主義世界的週期性經濟危機不能全怪到胡佛一個人身上,但他在一些應對措施上確實難辭其咎。這也導致了他在謀求連任時,遇到了極大困難。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 1932 年和胡佛競選總統的民主黨候選人實在太強大了——放到整個美國歷史上排名也能進前五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那年的總統競選,羅斯福和胡佛獲得的選舉人票分別是 472 票和 59 票——羅斯福幾乎是以碾壓式的優勢獲勝的。(不過四年後羅斯福謀求連任時獲得的選舉人票更驚人: 523 張,他的對手蘭登只獲得了可憐的 8 張)眾望所歸,胡佛下台。
與尼克森命運相繫的福特
現在輪到第 38 任總統傑拉德・福特了。福特是密歇根大學的橄欖球隊的主力中鋒並率隊一年保持不敗,他擁有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他參加了二戰中多場對日本的戰役……這一切的光鮮履歷讓他在後面的從政之路上順風順水,一路高升。
福特的命運,是和美國第 37 任總統理理查・尼克森鬆緊緊捆綁在一起的。1972 年,尼克森以訪問中國 “ 破冰 ” 等一系列政績震驚世人,聲望達到巔峰。在這一年他謀求連任的競選中,一共獲得了 521 張選舉人票,而他的競選對手,只獲得了區區 17 張選舉人票。但令人費解的是,即便擁有如此壓倒性的優勢,尼克森居然還派人去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偵查 “ 敵方 ” 動態,結果他的手下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這就是轟動一時的 “ 水門事件 ” 。
1973 年 11 月 27 日,當時已被全國口誅筆伐焦頭爛額的尼克森,任命福特為副總統。臨危受命的福特也幫不了尼克森什麼——後者在 1974 年 8 月 8 日終於抵擋不住,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主動辭職的總統。尼克鬆一辭職,福特就變成了總統。留給福特表現的時間只有兩年。
特赦尼克森,福特連任失敗
這時候,美國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工業生產持續下降,失業人數激增,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福特為此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削減政府費用、平衡預算和維持高利率、緊縮貨幣和信貸等措施,但收效不大,經濟繼續下行,到了 1975 年初的時候,全國失業率已經超過了 9 %。經濟上一籌莫展,福特在政治上也下了一招錯棋——但這可能也是他當初能當上副總統的代價。
1974 年 9 月 8 日,就在尼克森辭職一個月後,福特行使總統權利,宣布對尼克森進行特赦:無條件和完全赦免尼克鬆在他總統期間犯的任何罪行。這一舉動引起全國大嘩,大眾們認為自己有理由相信:福特和尼克森其實就是一丘之貉,根本不可能會給這個國家和政府帶來任何新的改變。
1976 年的總統競選很快到來。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福特成功被提名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但在隨後的選舉中,他以微弱的劣勢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吉米・卡特。這場失敗,讓福特創造了兩個紀錄:他成為了 1932 年胡佛之後第一個競選連任失敗的總統。他成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經過選舉就擔任總統的人。當然,那是因為他謀求連任的競選失敗了。
外交危機致使連任失敗
好了,現在來說福特的繼任者——第 39 任總統吉米・卡特。卡特是在競選中擊敗福特後就任總統的,但他似乎也無法擺脫福特的厄運——只做了一任美國總統。應該說,卡特的四年任期內,美國在外交方面是頗有建樹的。
在卡特的牽頭下,美國與巴拿馬簽訂了《巴拿馬運河條約》,埃及和以色列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原則性協議《大衛營協議》,進而在第二年又簽訂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美國和蘇聯也簽訂了雙邊限制戰略武器的條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美正式建交,就是在卡特的任期內完成的。1978 年,卡特在沒有徵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的情況下,轉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結束了兩國長達 30 年的不正常外交關係。
但是,卡特在國內經濟問題的解決上,還是一籌莫展。在卡特的任期內,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逐年上升, 1976 年為 6% , 1980 年已升至 12% 以上,失業率高達 7.5% 。而影響卡特連任的最關鍵一刀,還是來自外交。1979 年 11 月 4 日,伊朗的一群學生衝入美國在德黑蘭的駐伊朗大使館,扣留了 66 名美國外交人員,隨後得到了伊朗政府的認可——這就是著名的 “ 伊朗人質危機 ” 。
在處理這場危機的過程中,卡特一直主張避免與伊朗政府直接衝突,而是通過談判的方式尋求人質的釋放。結果這場事件從 1979 年 11 月 4 日一直拖到 1981 年 1 月 20 日,長達 444 天。期間卡特雖然批准過一次特種部隊的解救人質的行動,但一敗塗地。這場人質事件引發了美國民眾對卡特的強烈不滿,也成了他在 1980 年謀求連任的選舉中敗給共和黨候選人、三流演員出身的隆納・雷根的重要導火線。
令人唏噓的是, 1981 年 1 月 20 日,也就是伊朗送還所有被扣押人質的那天,恰恰就是雷根宣誓就任總統的日子。這背後固然也有已經陷入 “ 兩伊戰爭 ” 的伊朗希望送 “ 禮包 ” 給雷根的意思(有不少人認為當時雷根的競選團隊與伊朗政府背地裡有勾搭),但卡特自己在任內沒有解決這場危機,也確實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卸任後的卡特,依舊積極投身國際和平事業。對了,卡特如今已經 96 歲了,依舊健在。他也是目前在世的最年長的美國總統。
敗給經濟問題的老布希
最後來說說老布希——美國第 41 任總統。老布希全名叫喬治・H・W・布希,因為他的兒子小布希後來也當了美國總統,所以為了區別起見,我們叫他老布希。老布希在任期間,可以說真的是拿到了一副好牌——至少是在外交上。在老布希的任內,東歐發生了劇變,蘇聯發生了解體,一度與美國對峙的共產主義陣營遭受了巨大挫折,以至於日裔美國人福山發出了著名的 “ 歷史的終結 ” 論斷: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
在另一方面,在 1991 年美國發動的對伊拉克的 “ 波斯灣戰爭 ” 中,布希授權的 “ 沙漠風暴 ” 行動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成功,在全世界的關注之下,美國展示了用高科技武裝到牙齒的軍事打擊力量,美國的聲望和威懾力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然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布希卻依舊沒能連任。現在回過頭來看 1992 年的那場總統選舉,確實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首先,老布希遭遇的是當時光芒四射的阿肯色州年輕州長比爾・柯林頓,柯林頓挑選的競選搭檔是實力強勁的田納西州參議院艾爾・高爾。
其次,在這場選舉中,又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獨立參選人羅斯・佩羅(Ross Perot)。這位身家超過 40 億美元的大富豪自籌超過 6,000 萬美元成立 “ 改革黨 ” 參加競選,從而把 1992 年的這場選舉變成了美國歷史上罕見的奇特選舉。最終,羅斯・佩羅居然得到了全國 19% 的選票,這是自有獨立候選人參選以來的最佳成績。柯林頓得到了 43% 的選票,而老布希得到了 37.5% 的選票——必須承認,羅斯・佩羅分掉了很多原本略傾向於老布希的中立選票。
但如果再往深挖掘一層的話,老布希還是輸在了內政,確切說是經濟上。1990 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已經高達 2,200 億美元,是 1980 年時的 3 倍,全國各地經濟復甦乏力,民眾普遍對未來感到悲觀。老布希解決財政赤字的措施是削減政府開支,但在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壓力下,他最終還是使用了 “ 加稅 ” 這個辦法——然而這卻違背了他競選時的諾言,引發民眾強烈不滿。
老布希確實擁有豐富的從政經驗,但他卻無法改變美國總統勝選的實質:他可以嘲諷說: “ 連我家的狗都比民主黨的那兩個人懂外交 ” ,但柯林頓陣營立刻就能反唇相譏,留下那句著名的話:“ 笨蛋,問題是經濟! ”因為經濟,老布希只做了一任總統。
2018 年 11 月 30 日,老布希去世,享年 94 歲。在此之前,他是健在的美國總統中最長壽的一位(他比卡特大半歲)。美國為老布希舉行了國葬,白宮降半旗致哀。
川普可能是下一個
老布希之後的 28 年裡,就沒有再出現連任失敗的美國總統了。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出現重大失誤,美國總統基本都能連任,即便老布希的兒子小布希,雖然在任期間美國民眾對他褒貶不一,但在連任競選上還是涉險過關。直到這一次,沒有意外的話,可能是川普了。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