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主計總處的新聞稿,由於「我國高齡人口(65 歲以上)比重日益提升,加上高齡家庭消費結構與全體家庭未盡相同」,因此政府另外編列「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特定年齡族群面臨的物價狀態。自 2024 年起,主計總處公布「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就是媒體上的「老年通膨率」。
老年通膨率是什麼?
「老年通膨率」並不是經濟學的專有名詞,沒有一個教科書對於「老年通膨率」有定義,實際上應該是「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
「高齡家庭」的定義為「戶內人口皆為 65 歲以上家庭 」;「消費者物價指數」則是按照主計總處的分類,按照不同的權重來分類不同的商品。因此,「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的是,當我國戶內人口皆為 65 歲以上家庭在商品市場消費時,這些人面臨的物價變化。
參考資料:行政院主計總處
上圖顯示,主計總處認為 65 歲以上的人口在飲食、居住、醫療方面的開銷會比全體家庭多,因此三者的總權重提升近 15 %,占比逾三分之二;衣著、交通、娛樂方面,主計總處認為 65 歲以上的人口較不會從事相關消費,因此總共調降 12 %。
簡而言之,在主計總處的調節之下,「老年通膨率」對於飯、房、藥的價格彈性較為敏感。
因此,當媒體得出類似「老年家庭面臨較大的通膨壓力」或「意味高齡者得忍受比一般家庭更高的通膨壓力」的結論時,其實是忽略主計總處調節後的比率。
高的「老年通膨率」只能反映出新的調節通貨膨脹率,不必然反映出 65 歲以上人口的經濟狀態:當人們用「年齡」來看待消費人口,就忽略了每個「年齡」段依然有不同的「收入分布」。需要搭配 65 歲以上人口的「賦稅」、「儲蓄率」、「所得成長」,才能對這個年齡段的人口有較為全貌的理解。
人口老齡化
國家需要另列「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預估,在明年(2025 年),我國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的定義是「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20%」,也就是說,在和平東路和羅斯福路的十字路口前,是一對白髮夫妻站在星巴克前面放閃的機會越來越大,忠孝東路四段 553 巷的義式料理餐廳,一個四人桌可能坐的都是兒孫在美國、日本、中國工作的銀髮貴婦。
中華民國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只要我們願意在公車上、捷運上放下手機,就會發現一排乘客裡,老人的比例比十年前多更多。
奇怪的時間點
由於生理因素,高齡人口參與勞動的比率必定越來越低。有鑑於近年的通貨膨脹率上升,政府在今年年初表示,「政府樂見退撫給與能有所調升,並以不低於 4% 為目標,避免物價波動對於退休人員的生活造成影響。」
問題來了,離總統大選不到一周,且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民調並未有一邊倒的差距,政府卻突然宣示,政府員工的月退休金將提升至少 4%,超過 2023 年 12 月「老年通膨率」的 2.8%。這個時間點,有點奇怪。
歡迎來到選前超級周,一場中國、美國、乃至於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中華民國大選。
【參考資料】
- 「自 113 年起按年編布我國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2023 年 8 月 18 日,行政院主計總處。
- 「112 年老年通膨率 2.8 %,高於平均通膨率」,2023 年 1 月 5 日,工商時報。
- 「行政院:軍公教月退金調升不低於 4 %,儘早完成相關程序」,2024 年 1 月 5 日,自由時報。
- 「食物、照顧漲,長輩通膨壓力更大」,2024 年 1 月 6 日,聯合新聞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