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 35 歲,如何才能減少一點焦慮?從我自己的經歷,以及對身邊朋友的觀察,發現有 3 件事情,必須早點去做,而且多數人是有機會有能力去做的。做好這 3 件事,才能在 35 歲的時候少一些焦慮。至少,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快速地解決問題。
如何度過職場焦慮?
30 歲的時候,我都還不知道什麼是累積與沉澱,工作 20 多年,終於知道一件事情持續做 10 年,總能變成精通,而且能帶來收入,就是自己生存的一技之長。
我目前的職業是教育科技產品研發,做網路產品,已經做了 17 年,從需求市調研究分析,到產品規劃方案制定,研發測試上線,已經駕輕就熟,也給不少團隊做過產品策劃和營運、用戶成長等方面的諮詢和培訓,再結合自己的教育研究生專業和興趣,選擇了做教育科技產品,不斷深入學習縱深發展。
這裡有網路發展的時代的紅利,再加上個人對某個人領域的持續鑽研工作學習,自然就能與時俱進獲得個人能力的不斷提升。十年,對大學畢業生來說,看起來很漫長,其實當你過了十年,二十年,回看的時候,就知道什麼叫十年就像彈指一揮,白駒過隙,時間超快。找對方向,持續工作與學習十年,通常都可以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擁有一項經得起考驗的專業技能。這個專業技能不僅僅在公司內部工作上發揮作用,透過寫作、影片等方式在所處的產業傳播,形成影響力,這樣就能獲得更強的競爭力。
我從 2013 年開始寫文章,到現在寫了 900 多篇關於網路產品、數據分析、關於職場發展的文章,這些文章,讓更多外界同業認識到我的存在,寄來培訓分享的邀約,自然就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而且,在記錄自己工作經驗的過程,也是鍛煉寫作表達能力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成長飛輪。深入掌握一項技能,成為工作的核心競爭力,並且隨著時間的遞移,逐漸形成產業影響力,就有可能緩解成長的焦慮。
如何度過身心焦慮?
為何到了 35 歲,被看做是一個充滿危機的年齡,因為很多人到了 35 歲,會明顯的感覺身體機能方面不如年輕人,反應變慢,精力和產出不如年輕人,薪資還比年輕人高,自己就會感受到危機存在。因此,保持一個健康的身心狀態,就尤其重要,這種狀態,不是說到了 35 歲才去提升的,而是越早越好,養成鍛煉習慣, 35 歲的年齡,擁有 25 歲的身體狀態。
身心健康這方面,我也是有過長期病態的沉痛教訓之後,在 33 歲之後才有意識地去鍛煉身體、鍛煉心性、管理情緒。我在 43 歲,才開始練習長跑,也得益於企業文化影響,在跑馬拉松的過程中,讓自己的身體超越了大學時期的狀態。身體健康,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去投入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人生階段,各有不同的焦慮,焦慮也是一環扣一環。
自我情緒的覺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很多時候,個人容易被情緒沖昏。因此,需要下意識地去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尤其是當你產生脾氣,要生氣的時候,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就需要馬上跳出來,平靜下來。
自信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很多人到了 35 歲,遇到危機、遇到裁員,尤其是裁員後,求職不順利,就開始懷疑自己,怎麼會如此不堪,自信心受到重創。其實企業裁員與求職,有太多原因,時代與社會、產業與公司、業務與競爭等。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現在不去做,以後就來不及了,趕緊調整自己的身心健康吧!
如何度過社交焦慮?
我看過一則短影音:根據一項全球統計數據,一個人一生平均能叫得出名字的人是 148 個,叫做朋友的大概是 50 個左右,比較親密的朋友是 15 個,摯友是 5 個左右。這就是不同的人際關係的圈層,一個人的財富、心態、能力等水平,大概就是距離他最近的 10 個朋友的平均水平。因此,及早的建立起互助、共同成長的朋友圈,是非常重要的,這裡說的朋友圈,是指能在平時關心你,幫助你的親密朋友,或許是你的配偶、你的導師、你的摯友、你多年的同學,或是你的同事。
要確認彼此是否是摯友,可以看你們的關係:
- 你們的關係不以利益為前提,無論貧窮富裕,都能真誠相待。相處的時候,沒有身份尊貴卑微,不用擔心他有沒有時間,坦誠地說出自己的訴求,也不強求對方。自然相處,展現真實自我,一起瘋、一起鬧、一起瞎掰,無條件陪伴。
- 你們可以無話不談,不會因為擔心傷害對方而說錯什麼,因為你們彼此都相信對方會為自己著想。不介意對方或許也有軟弱愚蠢的時候,哪怕對方犯了錯誤,也能接納他,嘗試去理解錯誤背後的原因。這個問題的產生,或許是他面對另外問題的解決方案,真誠地幫助他分析與解決根本性問題。
- 這種關係有著多年的沉澱,或許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因為時間會讓我們看清楚很多東西,日久見人心這句話確實可靠。
所以,想減少 35 歲的焦慮,做好這 3 件事:
- 錘煉自己的一技之長,不斷提升能帶來收入的技能與能力;
- 持續保持身心健康;
- 建立起親密夥伴的關係,找到良師益友。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