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利空頻傳,股市大震盪!「堅持不賣」是個好的方法嗎?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利空頻傳,股市大震盪!「堅持不賣」是個好的方法嗎?

2022 年 2 月 23 日

 
展開

近期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開戰消息影響了全球股市的波動與穩定性,除此之外,通膨台海兩岸和平也引起許多討論。身為散戶投資人而言,除了擔心之外,撤回部分股市的投資似乎也是唯一方法了。

不過,壞消息也不是近期才有的,每年總是有壞消息,拉長時間來看,聰明地撤回投資資金是否是一個好方法,其實並沒有一定的判斷基準。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股市的未來。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長期參與全球股市的成長。

巴菲特曾說過:「當別人恐懼時,我們要貪婪。而當別人貪婪時,我們要恐懼。」在 2016 年波克夏股東信裡面也強調了「個人恐懼是你的敵人」。隨著時間拉長,個人恐懼的代價可是會越來越大的。

During such scary periods,you should never forget two things: First, widespread fear is your friend as an investor, because it serves up bargain purchases. Second, personal fear is your enemy. It will also be unwarranted.

Investors who avoid high and unnecessary costs and simply sit for an extended period with a collection of large, conservatively-financed American businesses will almost certainly do well.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還是很好奇什麼時候才是該貪婪或是該恐懼?!我們怎麼判斷別人正在恐懼或貪婪呢?巴菲特要我們不預測未來,不預測時機,常常保持樂觀,卻又要我們建好方舟… 有時候不免陷入困擾:貪婪的時候是否到了呢?

從以前到現在,我一直沒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我不像投資達人可以準確地抓準股價波段,所以這邊我們不談預測,只談紀律,談談非常有紀律的兩種投資人故事。

我認為投資界有兩種厲害的投資人。他們不受媒體/專家/朋友/達人…的預測言論所影響,永遠只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這兩種人分別是:

  • 第一種——堅持不賣的人:很有紀律,不做預測。買了就永遠不賣,管它怎麼跌,天蹋下來也沒關係…
  • 第二種——風險規避的人:超級有紀律,也不做預測,但多了一個規避風險的動作:當股市前一年報酬率超過 10%,下一年就從股市撤回 30% 現金,也就是只留 70% 在股市。等待下一年報酬率若小於 10%,則再全部投入。(為什麼 10%?因為 S&P500 從 1965 年以來的年化報酬率為 10.2%,若偏離此值,表示下一年可能反轉… 有點類似回歸均值概念… )

我必須說這兩種人都很厲害,超級有紀律,尤其是第二種人,因為他要做的決定比第一種人還多。雖然第二種人(風險規避者)的心裡偶而會有恐懼,但保留現金沒有不好,巴菲特,Seth Klarman… 等等都有保留很多現金。這裡是特別強調抽離股市資金,正常人有工作也會有現金流入,正常生活不一定要抽離股市資金,如果需要這樣做,代表你投入太多了。

下表就是這兩種人在股市的績效與差異。從開始的 1965 年投入 10,000 元,就不再另外投入資金,直到 2020 年的結果如下:

  • 第一種人從沒賣過也不再投入資金,最終獲得 231 萬。
  • 第二種人約有 32 年是投資 70%(留約 30% 現金),最終獲得 101 萬。
  • 兩者差距約 130 萬,這是所謂「恐懼投資的成本」。

▲堅持不賣與風險規避兩種人在 1965 年投資 10,000 元在 S&P500 至 2020 年的投資績效與差異

巴菲特說現金是氧氣,持有現金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在個人承受能力之下,盡可能地讓雪球持續滾動,而不是猜測未來大盤指數與頻繁交易。這篇文章的結論絕對不是要說明保留現金的壞處,重點是因為恐懼導致抽離資金的可能代價,可以更近一步思考怎麼讓自己克服恐懼:

  • 思考克服恐懼:個人恐懼的確是敵人,若要對抗敵人(抽離資金)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同這個案例的風險規避者,即使是非常有紀律,長期下來也付出不少成本(此例還不包含交易成本)。所以投資的重點不在於工具,而在於自己怎麼克服恐懼。
  • 思考多艘方舟:堅持不賣的人長期下來會表現比較好(畢竟股市報酬長期向上),但必須克服 2000~2002 以及 2008 這種大空頭。所以建好自己的方舟很重要,有人的方舟是穩定工作收入,有人的方舟是保留生活備用金,方舟的種類越多越好,這個案例可以讓自己思考若回到以前最壞的狀況是不是會影響家庭生活。
  • 思考長期複利:這個案例的兩種人都很厲害,風險規避者只在某些時候從股市抽離 30% 資金出來,長期下來的年化報酬率不到 2%,但這個 2% 經過 50 年的結果卻差很大… 這是長期複利的力量,從這點就很容易了解時間的威力。

從結果來看,也許大家都想當那位買了就堅持不賣的人,但我們不知道明年的報酬率,所以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可以從「慢慢買不要賣」開始做起,應該就是很好的第一步。

歡迎追蹤長股先生聊投資 Facebook

長股先生聊投資》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