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買股票前的第一課:你分的清「投資」和「投機」嗎?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買股票前的第一課:你分的清「投資」和「投機」嗎?

2020 年 10 月 22 日

 
展開

有越來越多的股民和基民,被徐徐上升的股市吸引,加入到投資股市的大軍之中。毫無疑問,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根本沒有投資經驗,或者經驗非常有限。

在筆者看來,如此多的“初次”投資者,在急急忙忙衝進股市之前,應該先捫心自問:我這是在投資,還是投機?

網路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段子,說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在於說話者的口音。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卻道出了背後的重要道理,那就是投資和投機並不容易區分。張三和李四都去買股票,一個賺了,另一個虧了,你能說賺的是投資,虧的是投機麼?事實顯然沒有那麼簡單。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更科學的判斷自己究竟在投資還是投機呢?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

第一、我有沒有資訊和知識優勢?

只有對於投資的對像有充分的研究,掌握了最重要的資訊,理解了其中的來龍去脈和潛在風險,那才可能被稱為投資。而如果沒有達到這些要求,就更可能是投機。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股市中內部人和散戶之間的行為反差。內部人主要指公司高層和大股東,以及他們的直系親屬。他們比散戶有更準確和更快的內部資訊,比大多數人先一步知道自己公司的實際營運情況和財務健康程度。

不管在美股還是A股,內部人交易都是一個先行指標。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如果市場上漲,同時有大量內部人在那裡積極的賣,就說明市場有可能快要見頂了,因為這部分“聰明錢”正在逃離股市,進行套現。舉例來說, 2015 年A股股市大漲後大跌。但其實在大跌前,內部人已經出售了很多股票。相對於散戶來說,內部人有明顯的資訊優勢。如果散戶的炒股方向和內部人反了,它並不代表說散戶一定錯,但是卻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擁有更多資訊的內部人不認同我的投資方向?為什麼我在買,而他們卻在賣?我到底是在投資,還是投機?

另一個例子,是金融衍生品。最近幾年,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有越來越多的散戶加入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比如股票期權和可轉債。

截止 2020 年 8 月底,美國股市中購買股票期權的投資者,大約有超過一半是小型投資者,也就是散戶。而大型機構投資者,僅佔比 25% 左右。期權是高度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其定價的背後涉及到復雜的計算。一個散戶在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條件下參與期權交易,就好像踢野球的業餘足球愛好者去踢英超,其結果可想而知。事實確實如此。比如一項基於荷蘭股市中 26,000 個期權交易散戶的統計(Bauer et al, 2009 )顯示,這些期權交易者平均每個月虧損 4.5% 。另一項研究(Siu, 2013 )顯示,如果期權交易來自於散戶,而非機構,那麼該投資者的回報就越差。來自於散戶的期權交易機率每增加 10% ,其每年的投資回報就會變差 7.4% 。

美國營熱衷期權交易的散戶,而中國則有熱衷可轉債的投資者。 2020 年 5 月發生的“泰晶轉債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泰晶科技宣布提前贖回泰晶轉債後,其可轉債在次日開盤即大跌 30% ,到了收盤進一步下跌達 47% 左右。導致那些持有該轉債的散戶投資者,在短短一天之內蒙受重大損失。他們可能根本不明白轉債中隱含的提前贖回條款有看漲期權的性質,更別說用科學方法去為之估值了。

這些數據和例子表明,去參與自己不熟悉的金融交易,可能有一兩次會因為運氣好而賺到一點,但絕不可能長期獲利。而這恰恰符合投機的定義:短期碰運氣,長期肯定虧。

第二、我是用心情,還是用大腦做的決定?

投資是有數學和統計要求的,而投機則未必。當然現實是很複雜的,並不是所有的投資決策都能夠用數學模型算清楚。但是如果完全沒有計算,憑著第六感衝進市場,那多半不是投資,而是投機。

有學者(Peters, 2020 )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她讓實驗對象二選一: 20% 的機率贏錢+ 80% 的機率虧一點點錢。或者 20% 的機率贏錢+ 80% 的機率不虧錢。令人吃驚的是,大多數人竟然更願意選前者,即有可能虧錢的那個選項。

從統計角度來看,這些人的選擇很讓人費解,因為從數學期望來說,有可能虧的選項肯定不如不會虧的選項。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大家選第二種選項則更容易讓人理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刺激”。什麼叫刺激?刺激就是你承擔了風險,然後完美避過風險,並獲得了成功。比如你喝醉了酒駕,成功從飯店開車到家裡,沒有被警察抓到。這個過程就很刺激。而如果你老老實實坐出租車回家,雖然很安全,但卻缺乏刺激感。

刺激的定義,就在於你一定要有“輸”的可能。而刺激之所以讓人興奮,恰恰在於它“以小博大”的特點。如果穩穩噹噹不可能輸,那就沒有那個“博”的感覺了。因此基於不刺激的選項賺到的獲利,也難以讓人感到興奮。只有在可能虧的情況下賺到的錢,才讓人有更大的滿足感。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人沉迷於賭博無法自拔。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分級基金。曾經有一段時間,比如 2015 年牛市期間,分級基金非常火,吸引了很多散戶基民的投資熱情。其實通過一些簡單的統計計算就不難分析出,購買分級基金的B級並不是一個好策略,其風險和回報不成正比。但是很多購買B級基金的基民,根本就不去做這些數據分析,而是看到其可能帶來的高回報,就“走心”買入。像這樣的購買行為,更加符合投機的性質,而非投資。

第三、加槓桿了麼?

股神巴菲特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投資者應該遠離槓桿。比如他在 2017 年度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BRK.B-US)股東公開信中寫道:

然而,通過加槓桿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暴富,一直對不少股民有特殊的吸引力。股市歷史數據表明,越是市場往上漲的時候,就有更多的股民和資金量通過槓桿融資去炒股。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賺到了固然可以沾沾自喜,但是在市場忽然轉向,開始下跌時,也是這些“裸泳者”被清算的時候。加槓桿去買股票,更符合投機的定義,而非投資。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投資並不能保證你贏錢,投機也不一定會虧錢。這恰恰也是很多人對投機行為痴迷的原因之一:萬一運氣好賭中了,還是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大賺一把,甚至改變命運的。

而投機最害人的地方,恰恰在於這個“賭”字。投資和投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基於精密計算和風險控制的投資,即使失敗了,也不是世界末日,還可以繼續努力下次再作嘗試。而投機一旦失敗,則很可能損失慘重,甚至讓你直接出局,喪失了繼續“玩”下去的資格。理性的投資者,應該為自己和家庭做一個長期的投資規劃,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被短期可能的高回報誘惑,在不知不覺之中陷入投機的陷阱。

本文首發於FT中文網

參考資料:

  • Phil Wool, Understanding China’s 2020 Stock Market Rally in Eight Charts, Rayliant Resea(SE-SG)rch Note, Aug, 2020
  • Jason Zweig, Are You an Investor or a Gambler? The Stock Market Knows. Sept, 2020
  • Rob Bauer, Mathijs Cosemans, Piet Eichholtz, Option trading and individual investo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3 ( 2009 ) 731 – 746
  • Siu Kai Choi, Retail Clientele and Option Returns, 2013
  • 伍治堅,投資可轉債有哪些風險? FT中文網, 2020 年 5 月
  • Ellen Peters, Innumeracy in the Wild: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using Numbers, 2020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