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英特爾(Intel, INTC-US)提出以超過 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SiFive,目前正在進行初步談判,尚未定案。根據公開資料顯示,SiFive 成立於 2015 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 RISC-V 架構企業。
針對這單交易,有人認為這是英特爾想在嵌入式市場再度發揮效果的一個舉動。也有人分析認為他們是效仿輝達(NVIDIA, NVDA-US)收購 ARM 做個決定。但在筆者看來,如果英特爾最後真的收購了 SiFive,更多原因是與其之前公布的 IDM2.0 中的 IFS 業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根據英特爾之前的介紹,他們在代工方面,將與 SiFive 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推動 RISC-V 創新計算平台。雙方的可能 “ 攜手 ” 就是為了更深入地押寶 RISC-V 市場。
筆者同時認為,英特爾過去這些年的那些心煩事,都可以 “ 怪罪 ” 到蘋果(Apple, AAPL-US)頭上。
一、蘋果種下的 “ 蘋果樹 ”
從 ARM 的歷史看,蘋果的影子一直在他們的發展軌跡當中。1979 年,蘋果推出了 Apple II,憑藉這款電腦,蘋果成為了當時 IT 領域的新貴。就在美國即將掀起個人電腦狂潮的時候,英國在這個領域卻還沒有建樹。Acorn 便是在這種條件下成立了,在 BBC 的造勢下,Acorn 所推出的 BBC Micro 成為英國最流行的個人電腦。
但根據 Vamei 的報導,BBC Micro 的性能沒有太大優勢。為了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Acorn 公司想給 BBC Micro 升級成 Intel 處理器。但這樣做的話,電腦的成本大增,偏離了廉價電腦的定位。
於是,Acorn 在 1983 年開展了有關於 ARM ( “ Acorn RISC Machine ” )設計的開發項目。這個團隊是由 Roger Wilson 和 Steve Furber 所領導的,他們著手開發一種類似高級 6502 架構的處理器。當時 Acorn 有一大堆建構在 6502 處理器上的電腦, 6502 處理器是由美國 MOS Technology 公司推出的一種 8 位的 CPU,風靡一時的 Apple II 也搭載的是這顆處理器,因此能設計出一顆類似的晶片將對公司產生很大的優勢。
憑藉 ARM 處理器,Acorn 電腦的確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更廣闊的個人電腦市場上,在英特爾的幫助下,IBM(IBM-US)才是那個時代個人電腦的贏家。
基於英特爾 X86 架構所打造的個人電腦在市場上的強勁表現,並沒有留給其它公司太大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 ARM 處理器在個人電腦上的表現也引起了蘋果的注意。因此,在 1980 年代晚期,蘋果電腦開始與 Acorn 電腦合作開發新版的 ARM 核心。後來,Acorn 電腦的財務出現了狀況,於是在 1990 年 11 月,蘋果和 VLSI 投資了 Acorn,並分割出 ARM (蘋果持股比例為 43% ),成為獨立子公司。
二、養成最大競爭對手
在第一輪 PC 熱潮器件, ARM 處理器架構確實沒有在 X86 手底下討到便宜。進入到 20 世紀後,用戶對 PC 的使用率下降,這也對主導著 PC 市場的英特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此,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崛起改變了曾經由 PC 所主導的半導體市場。在那段被廣為人知的歷史中,作為 PC 晶片的老大,英特爾本有可能在最初就打入蘋果的供應鏈,但當時的英特爾卻拒絕了蘋果最初的合作,導致他們沒能在手機晶片這股浪潮剛開始翻湧的時期抓住這次機會。
於是 ARM 得到了發展機會, ARM 架構憑藉著體積小、低功耗、低成本等特點,迅速贏得了智慧型手機的青睞。受惠於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崛起,蘋果成為了這個市場的新貴。而蘋果在 1990 這一年種下的名為 ARM 的這顆蘋果樹,不僅為蘋果在開發適用於 iOS 設備的高性能行動晶片打下了基礎,蘋果還透過拋售 ARM 的股票,解決了公司的現金問題。
眾所周知, A4 晶片便是蘋果基於 ARM 架構所打造的手機晶片。另一類在手機市場崛起的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 QCOM-US)和聯發科,他們所推出的手機晶片也是基於 ARM 架構所打造的。同一時間,中國市場進入到了快速發展階段,華為也開始自研基於 ARM 架構的手機處理器晶片。在手機廠商的共同選擇下, ARM 架構也成為了手機領域的霸主。
後來,英特爾曾在 2000 年左右,推出了基於 ARM 技術的 Stong ARM 系列處理器,也就是 Xscale 系列處理器的前世。也曾在 2012 年發布了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的 ATOMZ 2460 處理器,並正式宣布 X86 架構的處理器產品進入智慧型手機領域。但英特爾的這些動作卻難以挽回他們在行動晶片市場錯失的良機。
進入到 5G 時代後,處理器集成基頻晶片引來的 “ 腥風血雨 ” 讓英特爾意識到了基頻晶片的重要性,加之蘋果手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基頻晶片的需求。為了再次打進蘋果供應鏈,英特爾乘勢收購了英飛凌無線解決方案部。但遺憾的是,蘋果重回高通的懷抱,也讓英特爾放棄了他們在行動晶片市場的征途。
三、 M1 的橫空出世
英特爾雖然沒能夠在蘋果手機供應鏈中存留下來,但他們卻成功贏得了蘋果電腦產品的青睞。從公開資料顯示,蘋果公司的電腦產品從 2006 年就已全面採用英特爾處理器。
但隨著去年蘋果推出適用於 PC 的 M1 晶片後, ARM PC 晶片的表現受到了市場的關注,同時也成為了眾多晶片廠商競逐的新焦點——在蘋果這一操作的推動下,包括聯發科( 2454-TW )、微軟(Microsoft, MSFT-US)、高通等廠商紛紛看到了自研 PC 晶片的可能性。這些廠商在 ARM 晶片開發上的經驗,或許能夠再次助力他們在PC晶片市場的成功。
而這或許會衝擊本屬於英特爾的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英特爾的緊張。
從另外一方面看,我們都知道,基於 X86 架構所打造的處理器之所以能夠長期佔領大部分市場佔有率,不僅僅是因為其產品在性能上取得的優勢,更是由於它強大的生態系統才使得其地位難以被撼動。而在蘋果推出 M1 晶片以後,曾經跟著英特爾一同創造 X86 帝國的生態合作夥伴也在積極拓展 ARM PC 晶片的生態。例如,微軟也在積極幫助搭載 M1 晶片的筆記本完善相關軟體的支持。所以,英特爾將 ARM 視為是競爭對手是在情理之中。
那為什麼英特爾又會盯上 RISC-V ?首先我們都知道,業界對於 RISC-V 的期望很高,但從市場應用上看,RISC-V 還在尋找可以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在他們的探索當中,PC 便是一個方向。據去年外媒報導顯示,SiFive 正在創建一個基於 Linux 應用程式開發的 RISC-V PC 生態系統。據悉,SiFive 計劃將在 Linley 會議上展示其首款面向 PC 的 SoC,該 SoC 被稱為是 Freedom U740 。SiFive 還表示,公司也將基於 U740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 RISC-V PC。這意味著,PC 市場將成為 RISC-V 的下一個目標。
與此同時,如果輝達能夠成功收購 ARM ,對於採用 ARM 架構的廠商們來說,將會產生一種危機感。而對他們來說,RISC-V 將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從技術發展上看,根據 erik-engheim 的報導顯示,早在 2010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並行計算實驗室(Parallel Computing Laboratory),大量使用輔助處理器就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因為他們看到,當摩爾定律走向終結時,就意味這用戶不再能夠輕易地從通用 CPU 內核中擠出更多性能。因此需要專用的硬體:輔助處理器。
而這種趨勢為 RISC-V 提供了發展的契機。從 ARM 架構方面來看,這種架構具有較大的固定指令集,與這種大量的固定指令集不一樣,RISC-V 是圍繞擴展的概念設計的。即採用 RISC-V 架構所搭建的每個輔助處理器都是不同的。因此,它將包含一個 RISC-V 處理器來管理實現核心指令集的事物以及針對該輔助處理器需要做什麼而定制的擴展指令集。
於是,在作為輔助處理器這一點上,RISC-V 的優勢明顯超過 ARM 架構。這或許也是英特爾想要收購 SiFive 的原因之一。
四、結論
英特爾蟬聯半導體產業頭把交椅數十年,它的一舉一動自然受到了產業的關注,也少不了會把它拿出來與其他廠商做對比。在新興應用崛起的環境下,英特爾所面對的 “ 對比 ” 也越來越多。這其中包括,與老對手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US)之間在 CPU 領域的競爭,與新秀輝達在 GPU 領域的競爭,甚至在先進製程、先進封裝方面,還要面臨著與台積電( 2330-TW )之間的競爭。這些在細分領域市場取得優異成績的廠商,幾乎都出現在同一時期,而這就讓英特爾的境地顯得 “ 四面楚歌 ” 。
顯然,在這種環境的變化下,英特爾也需要開始尋求新的發展契機。為此,英特爾首先針對市場趨勢在戰略上做出了調整,即向以數據為中心的方向做轉型。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也進行了多筆收購,包括收購 Altera、Habana、Nervana 等晶片公司,這些都是他們在向 X86 架構以外的世界所做出的探索。但從他們收購的成果上看,其中一些收購的成果還沒有顯現出超越競爭對手的突出優勢。尤其是 Nervana 的收購,並沒有那麼成功。因此,如果英特爾收購了 SiFive 以後,他們對 RISC-V 架構的後續佈局或許更值得我們關注。
但從另外一方面看,英特爾在 PC 領域本來就有 X86 架構做強大的支持。相對於在 PC 晶片市場沒有那麼大背景的輝達來說,英特爾來收購一家開源架構的公司,或許更有可能保持其開源的性質,並以此與 ARM 架構形成競爭優勢。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