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基開始鬆動,英特爾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
英特爾能否堅決地邁出這一步?
近日,據彭博社據報導,英特爾正在就將部分高端晶片外包代工的可能性與台積電( 2330-TW )、三星方面進洽談。最終結果或將在兩週之後,英特爾的財報會議上正式公佈。
據知情人士透露,因為三星在製程工藝上要稍微落後於台積電,所以英特爾更傾向於轉向台積電尋求代工支持,輿論也普遍認為台積電在這次競爭中更有優勢。實際上早在 2020 年 7 月就有媒體稱,英特爾與台積電達成了協議,預訂了台積電明年 18 萬片 6 奈米晶片的產能。
無論最終英特爾是否會選擇將高端晶片外包代工生產,又或是在台積電和三星中選擇哪一方,這個艱難的抉擇背後都是英特爾的無奈與“斷腕”決心。
英特爾慢在哪裡?
對於晶片產業而言,剛剛過去的 2020 年並不平靜。輝達(NVIDIA, NVDA-US) 400 億美元拿下了ARM、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US) 350 億美元收購賽靈思、蘋果(Apple, AAPL-US)拿出了第一款基於ARM架構的PC晶片 M1 ,並且在性能和功耗上吊打了市場內所有競爭對手。
反觀英特爾,依舊沒能拿出它的 7nm 晶片。
回顧英特爾過去一整年的經歷,就會發現它正在一點一點靠近那個令人恐懼的“懸崖邊”。
去年年初,英特爾憑藉著 2019 年相對不錯的財報迎來了一波利多,市值一度逼近 3000 億美元大關,達到了有史以來創紀錄的 2978 億美元。
高光時刻過後,等待它的就是灰色的 2020 之殤。
7 月 24 日,二季度的財報會議上公司CEO鮑勃·斯旺無奈宣布—— 7nm CPU及整改 7nm 產品組合跳票,將會至少延遲 6 個月的時間。根據現有的規劃, 10nm 桌上型電腦CPU Alder Lake、 10nm 伺服器CPU Sapphire Rapids將在 2021 年下半年開始量產。至於 7nm 的CPU,則要等到 2022 年下半年或者 2023 年才會亮相。
雖然用戶早已經習慣了英特爾在製程工藝上的拖延,但這次消息公佈後投資人還是給了英特爾一記重拳。第二天,英特爾股價暴跌了 16. 24% 。
緊接著的三季度財報,由於出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雙重下滑,財報公佈當天英特爾的股價再度暴跌 10.58% ,市值蒸發了 260 億美元。
直到目前,英特爾也僅僅在用於筆記本的行動端產品上使用了基於 10nm 工藝的低功耗版 11 代酷睿處理器。在桌面端依然是 14nm 工藝, 10nm 的工藝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才會正式推出。
而反觀台積電方面,早在 2018 年就已經量產了 7nm , 5nm 也開始實現穩定出貨,華為麒麟 9000 以及蘋果的 A14 和 M1 均是基於 5nm 工藝的產品。另外, 3nm 、 2nm 等更為先進的製程工藝也在積極佈局中,根據相關媒體的報導,目前台積電 2nm 工藝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研發進度超前。業界普遍看好其 2023 年下半年風險試產良率,甚至可能會達到 90% 。
顯然,在晶片的製程工藝上英特爾完全落後於業界先進水平,那麼英特爾現在是否已經落伍?
從本益比上來看,AMD的本益比都要明顯高於英特爾。對此,有晶片產業觀察人士對懂懂筆記表示:“英特爾相較於過去的巔峰肯定有一定程度的衰退,而且從時間節點上來看,英特爾確實是落後了很多,但如果說明顯落伍倒不至於。”
該人士指出:“台積電的工藝密度其實一直都是偏低的,英特爾已經實現量產的 10nm 工藝在晶體管密度上甚至要領先於台積電的 7nm 。另外,一直拖延的 7nm 據傳也與台積電的 5nm 實力相當。”在該人士看來,目前台積電的 5nm 仍在大規模出貨,英特爾的 7nm 還沒走出實驗室,“時間上的差距的確客觀存在。”
屬於它的時代正在消逝?
如果說製程工藝上的落後可以通過放下身段(委外代工)來彌補,那麼 X86 被這個新時代拋棄或許才是真正讓英特爾恐懼的大事。
雖然製程工藝上的落後導致英特爾近兩年在高端晶片領域頻頻受挫,但過去數十年累積下來的市場佔有率依然堅挺,至於 X86 則是英特爾的絕對頂樑柱。
根據市調研究機構Mercury Resea(SE-SG)rch的數據顯示,截止在 2019 年第四季度的整個 x86 處理器市場上,Intel佔據著 84.4 %的比例,AMD則是 15.5 %,二者之間差了仍然 5.4 倍。
細分市場方面,桌面端英特爾的市佔率為 81.7% ,與上期相比下滑 2.3% ,AMD為 18.3% 與上期相比成長 52.4% ;筆記電腦為代表的行動市場,英特爾為 83.8 %與上期相比下滑 4% ,AMD則是 16.2% 與上期相比上漲 4.1% ;IoT物聯網領域,英特爾佔據 84.6 %,AMD為 15.4 %;至於伺服器領域,英特爾更是高達 95.5% (與上期相比微跌 1.3% ),AMD為 4.5% 與上期相比上漲 4.1% 。
由此可見,英特爾目前在 x86 處理器市場上依然擁有絕對領先的地位。但同時也可以發現,AMD在各個細分市場搶奪英特爾蛋糕的速度在明顯加快。
更為重要的是,誕生至今 43 年的 X86 架構似乎正在被這個時代拋棄。
一個重要的事件,就是英特爾宣布 7nm 跳票的前一個月,庫克宣布蘋果與英特爾分手,結束兩家 15 年的合作。在去年雙十一,蘋果還正式推出了三款搭載基於ARM架構自研晶片 M1 的筆記本產品。
從晶片表現來看,除了部分軟體尚沒有完美適配之外, M1 一改過去ARM晶片在PC領域性能孱弱的固有印象,無論是從功耗還是性能上來看都完胜英特爾的同期產品。 “PC電腦用高性能英特爾 X86 架構,行動網路則是ARM架構領先”這一過去多年來的產業共識,正在被逐步改變。
當然,目前在更專業的高端晶片領域,英特爾還有著以低功耗著稱的ARM架構晶片無法比擬的優勢。以蘋果為例,現在的 M1 晶片顯然無法承擔起iMac 、iMac Pro 甚至Mac Pro這些有著超高性能要求的桌面級產品。很可能未來會有更高性能的ARM晶片出現,但至少不是現在。
不過對於蘋果而言,如果僅僅是推出了一款很厲害的PC晶片或許並不值得英特爾過多的擔心,但外界更看重的是 M1 晶片背後整個生態的變化。
對此,有網路產業分析師對懂懂筆記表示:“蘋果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全球唯一一家擁有自研晶片和操作系統的公司,現在行動晶片和PC晶片同樣都是基於ARM架構以後,蘋果在不同設備之間的生態連接也更加便利。最重要的是蘋果給業界立了一個榜樣,ARM架構是完全可以勝任PC產品的,而且使用體驗要更好。”
或許是看到了 M1 的強勢表現,其他企業也開始對ARM架構的PC晶片展示出了濃厚的興趣。
近期有外媒曾爆料稱,目前AMD正在研發同樣基於ARM架構的PC晶片以作為 M1 的競品,並且分為了集成內處理器和未集成的兩種產品型號。
更值得關注的是,曾經與英特爾聯手打造那個牢不可破的“Wintel 聯盟”霸主也生出了“異心”。近期有媒體據報導,微軟(Microsoft, MSFT-US)正在為自家的 Azure 雲端運算伺服器以及未來的 Surface 設備設計一款晶片(基於 ARM 架構)。如果消息屬實,那麼微軟將成為親手拆除鐵桿聯盟的那個人。
一旦“Wintel 聯盟”破碎,對於在 X86 處理器市場佔比超過 84% 的英特爾而言,才是最致命的。
雖然我們不能就此斷定 X86 將會很快被這個時代拋棄,但只要這樣的苗頭出現,作為市場主導的英特爾就必須拿出萬分的警惕。
是否應該“棄車保帥”?
2005 年,銷售出身的保羅·歐德寧終於坐上了CEO的寶座,成為了英特爾公司歷史上的第五任CEO。
上任首年,他就成功為英特爾拿下了蘋果Mac的訂單。那張蘋果發表會上歐寧德手捧著一整塊晶圓穿著兔子服與賈伯斯的合影照片,就是來自於第二年的蘋果WWDC大會。
不過歐德寧拿下了蘋果也錯過了蘋果,上任之後這位更注重效率的CEO裁撤了面向行動業務的“StrongARM”項目。據稱,當時賈伯斯極力建議其留下StrongARM項目,為iPhone提供CPU產品。
但歐德寧認為 X86 也能滿足iPhone的需求,拒絕了這個要求。最終沒有看中 X86 的賈伯斯直接沿用了iPod的三星ARM架構晶片,這也導致英特爾錯過了iPhone這個擁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或許,同時錯過的還有進軍行動晶片市場的最佳時機。
此後,雖然英特爾多次嘗試進軍行動晶片市場,但卻屢屢受挫。據《財富》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僅在 2013 年至 2014 年間,英特爾在行動領域就損失了近 70 億元美元的收成。後來歐德寧也坦承“錯過iPhone是自己職業生涯中最後悔的一件事”。
如今英特爾又站在了當年一樣的轉折點——晶片製造是個需要大量資金不斷投入的領域,但目前英特爾的技術進程顯然已經要大幅落後於台積電、三星等競爭對手。
作為目前全球唯二堅持IDM模式的晶片巨頭,如果選擇像格羅方德那些企業一樣放棄高端製程技術投入,甚至像當年AMD那樣完全剝離晶片製造業務,或許也是一條必由之路。
就兩個星期前,億萬富翁投資者丹尼爾-勒佈在給英特爾董事的一封信裡,就在極力敦促其考慮剝離製造業務。
勒布稱,英特爾曾是“創新微處理器製造的黃金標準”,但是目前已落後於台積電和三星等競爭對手。同時他還認為,英特爾正面臨來自蘋果、微軟和亞馬遜(Amazon, AMZN-US)等大型科技公司定制晶片的競爭威脅,英特爾必須提供新的獨立解決方案以留住客戶。
這是一個困難的抉擇,無論哪種選擇都有合理的理由。
對此,上述晶片產業觀察人士也對懂懂筆記表示:“無論哪一種選擇,好處和壞處都非常明顯。如果放棄IDM模式,可以參考AMD的經歷,其早就賣掉了晶圓廠,此後依靠著台積電讓自己成功實現了逆襲,營收、股價都一路上漲;而英特爾在晶片設計上的能力搭配上台積電的先進晶圓生產技術,也可以在很短時間上提升產品力,同時英特爾也能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晶片設計、數據中心、XPG戰略等方向。”
但是此舉的負面影響也很明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的話,一手抓的IDM相比較fabless+foundry的模式更有利於產品設計結構的優化,這也是為什麼英特爾的 10nm 技術並不落後於台積電 7nm 的原因,這種方式也能帶來更好的利潤。”
這是一個極其糾結的抉擇,但英特爾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考慮了,它必須盡快做出改變。
【結束語】
英特爾依然是全球第一的半導體巨頭,從收入、利潤、市值等方面來看它仍是數倍於AMD等競爭對手。但就像當年諾基亞(Nokia, NOK-US)CEO 約瑪·奧利拉在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後說的那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對於現在的英特爾而言,越久的拖延只能讓自己的處境更加“不知錯在何處”。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