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蘋果、谷歌等汽車製造商都在競爭,特斯拉的事故將不會延緩自駕車的發展
作者 IBD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蘋果、谷歌等汽車製造商都在競爭,特斯拉的事故將不會延緩自駕車的發展

2016 年 8 月 1 日

 
展開

在6月30日,發生了第一起採用Model S Autopilot系統的死亡車禍而使特斯拉(Tesla, TSLA-US)(Tesla Motors, TSLA)蒙上一層陰影。

在事故揭曉的隔天,BMW(BMWYY)和英特爾(Intel, INTC-US)(Intel,INTC)、Mobileye(MBLY)合作,宣佈將開發一個完全自動駕駛的系統,有分析師稱這個合夥關係是自駕車的“轉捩點”。

不管安全與否,屬於自駕車的世代將很快地來臨,可能在未來的十年之內就有望實現。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在研發和結盟之中,為的就是開發出自Model T以來最具革命性的汽車產品。

研調公司HIS的自動駕駛科技分析師Jeremy Carlson表示,“每間公司都在這個領域當中不落人後地持續努力,因為這就是汽車的未來”。

BMW表示,它與英特爾和Mobileye的結盟,致力於“讓駕駛不僅可以不用把手放在方向盤上,還能夠“不需要用眼睛看”,而最終將能夠達到不須將心力放在開車上的境界,這讓在車上的時間搖身一變,成為了上班途中的休閒時間“,這樣的情況最快在2021年能夠實現。

自駕車的發展速度加快有很多的原因。除了汽車製造商之外,還有晶片供應商、軟體、感測器和其他控制未來汽車的相關科技產品的製造商也會因此受惠。

對汽車製造商來說,銷售搭配駕駛協助或者是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輛,是一個相當大的潛在商機。在共乘產業,Uber(Uber)、Lyft還有其他的競爭對手可能會部署一個自動駕駛車隊,如此一來,就不需要支付薪水給駕駛。自動駕駛也意味著未來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事故會減少,而交通阻塞和空氣汙染的情況也可能降低。而相關的保險、法規則可能需要再重新思考。

就如同新的技術一樣,一定會有贏家和輸家。但是要塵埃落定,還需要數年的時間。

特斯拉Autopilot所導致的死亡車禍

特斯拉的Autopilot因為這件事故而引起大家的注意。這項裝載在新型特斯拉上的新技術,預設為停用的狀態,但駕駛可以喚醒這項功能,它並不是完全自動駕駛。它能使汽車在車道中持續行駛,而駕駛只要簡單地按下指示燈就能夠轉換車道。它能夠控制速度、自動煞車來避免碰撞。特斯拉表示,駕駛應該要持續專注路況,隨時準備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接手。

特斯拉表示,Autopilot系統和駕駛在明亮的天空之下都未注意到聯結車的白色側面車身。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正在著手進行調查。

BMW的CEO Harald Krueger在7月1日對這起死亡車禍表示遺憾,並指出,“現今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未準備好用於大規模的生產之中”。

美國的《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雜誌於7月14日要求特斯拉關閉Autopilot系統,並停止提及它的“Autopilot”,建議駕駛應該將車輛設定於汽車轉向模式,並不讓手離開方向盤。

美國參議院商務、科學與交通(U.S. Senate Committee on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委員會的主席John Thune(R-S.D.;南達科他州,共和黨)也在同天要求特斯拉在7月29日向委員會簡述這起在佛羅里達州發生的死亡車禍。特斯拉的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公司致力於確保Autopilot科技的安全配置,目前公司正在配合NHTSA的調查。

汽車製造商的投資

在汽車產業當中的每家公司,都在角逐成為第一家新技術能夠“大幅生產”的領頭羊。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福特(FORD, F-US)(Ford, F)、載姆勒(Daimler, DDAIF)以及其他廠商都致力於它們的無人車專案。通用汽車、福斯汽車(Volkswagen, VLKAY)和Nissan(NSANY)所生產的汽車有些使用的是Mobileye的晶片,它們安裝軟體,藉由從照相機截取的數據來讓汽車保持在車道之內,並以煞車等方式進行協助。

而豐田汽車(Toyota Motor, TM)則計劃於2020年前花費10億美元來發展它的自駕車。

谷歌(Alphabet, GOOGL-US)的自駕車

而科技產業的巨頭Alphabet(GOOGL)的谷歌(Google)在這個領域當中是眾所皆知的先鋒,它在過去的6年來,持續致力於發展自駕車。它的測試車配載著雷射裝置、雷達、照相機,目前則有測試駕駛員。在矽谷時常能夠看到它的身影。

Alphabet在5月份宣佈與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FCAU)合作,這是它首次與汽車製造商合作。它們將聯手打造一支有100台自動駕駛小貨車的車隊。

HIS的分析師Carlson表示,“和飛雅特克萊斯勒的合作,是他們想要如何發展這項技術的相當清晰的信號”。谷歌並非想要自己成為一間汽車製造商。

蘋果(Apple, AAPL-US)則未揭曉它的計畫。但近期它已經在中國的共乘服務商滴滴出行投資了10億美元。

研調機構Navigant Research的分析師Sam Abuelsamid對於蘋果或谷歌是否會自行建造電動車感到相當地懷疑。他認為“它們可能和目前現存的汽車製造商合作”。

對於自駕車的未來預測

HIS Automotive最新的預測指出,預計在2035年將會賣出21百萬輛自駕車。HIS並估計全球屆時將有約76百萬輛車是自動車。

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預估將在四年之後開始上市。但在上市的初期,這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將有行駛的區域限制。而駕駛也必須待在駕駛座上,如此一來,當危險的情況發生時,才能夠接手掌握。

隨著自動駕駛的實現,Uber和其他的共乘服務商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投資的主因是,他們預估這些共乘服務商將會主導自駕車的部署。它們的業務主要基於即刻需求的機動性。去年Uber也表示它將發展無人駕駛技術。

Uber和其他共乘服務商的重點

蘋果投資在滴滴出行當中的資金僅是募資總額73億中的一部份。蘋果至今僅暗示了它們正在發展自動車,而它的工作職缺也顯示出的確在往該產業靠攏。

福斯最近也支付了3億美元給以色列的新創公司Gett,使得它募得的資金成長至5.2億美元。Gett是Uber的競爭者,目前在紐約、倫敦、莫斯科和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營運。

而總部位於舊金山的Uber,從2009年以來,已經募得了120億美元了。它目前是矽谷最有價值的私人公司,價值預估將近620億美元。

而它在美國最大的競爭者Lyft則募得了超過50億美元的資金,主要來自於通用汽車和滴滴車行等公司。

汽車公司投資於Uber和其他共享服務商有部份的原因是希望提供它們車隊。它們也有可能因為能夠取得大量的駕駛數據而受惠。

通用汽車投資5億美元在Lyft身上,並計劃發展一個全球的自駕車需求網路。同時它也投資了10億美元來取得位於舊金山,開發自動駕駛軟體的新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

自駕策略Vs.科技

Lux Research的分析師Kevin See表示,並不是所有的汽車製造商都能夠獲得成功。

See並指出,技術將不會是決勝的關鍵。他認為公司或多或少都會使用相同的科技。

他表示,“一些少數的公司將會有顯著的技術優勢,贏家將會需要運用這些新興的商業模式,透過汽車共享或共乘服務來行銷它們的數據”。

See表示,為了獲得成功,汽車製造商極有可能渴望成為“機動性的提供者”。除了賣車之外,也從共享服務當中獲利。

豐田近期宣佈和Uber合作,將推出機動性的服務,像是共乘或共享。豐田的高級主管Shigeki Tomoyama表示,“由於未來移動方式將有很大的改變,共乘模式將有相當大的商機。透過和Uber的合作,我們期望能夠找到安全、方便而吸引人的方式來為客戶提供新的移動服務”。

產業的領導者是…戴姆勒?

研調機構Navigant已經提前頒獎了。它指出德國的載姆勒在自動駕駛策略與執行方面是排名第一的汽車製造商。這間賓士汽車的母公司表示,它在該領域已經投入了長達十年的時間了。在1月份於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者電子展中,它的賓士F 015自行開進展示廳裡。

除了戴姆勒之外,Navigant也列出了其他的領導廠商,像是福斯的奧迪、BMW、通用汽車、富豪(Vovlo)、福特和豐田。Navigant使用12個標準來排序每一間公司,像是合夥狀況和技術、行銷、價格和公司的承諾等等。

而特斯拉在這個排名當中則為第11位。

Abuelsamid表示,“特斯拉的財務狀況並非十分良好,它在中國的優勢也沒有很大,我們相信未來中國的自駕車市場將有相當大的潛在商機”。

保險和法令所遇到的障礙

隨著這項新技術的升溫,要驅動自動駕駛車的最大阻礙就是必須要為這個新的領域開發相關的法令以及保險政策。NHTSA對於特斯拉死亡車禍的調查結果可能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個月,NHTSA將會發佈一些文件,作為自動駕駛車輛法規的基礎。

美國有許多州,也包括加州,已經有了一些相關的規定。目前尚沒有任何一州允許無人自動駕駛車上路,除非是執行相關的研究。

Edison Investment Research的分析師Richard Windsor告訴IBD,“自動駕駛的責任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將程式送進監獄是不可行的,當自動駕駛發生事故,誰必須為這起事故負責仍令人存疑”。

Windson表示,可能還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編譯/Ing)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授權轉載

© [2016]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BD) does not license, review or approve of, and is not responsible or liable for any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user. The user is not an agent of, sponsored by, affiliated with, or owned by IBD and is not authorized by IBD to make any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promises.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