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訊息蒐集和解讀 在投資中扮演的是怎樣的重要角色?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訊息蒐集和解讀 在投資中扮演的是怎樣的重要角色?

2017 年 5 月 23 日

 
展開

投資中最重要的是對商業的判斷,尤其是對未來的預見。如果從發展空間、競爭優勢、商業模式、生意特性、產品、管理層、企業治理等各個角度理解了一個生意,那麼估值就確實是小兒科了。理解生意並不容易,其中訊息的蒐集和解讀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工作。

一個函數:Y=f (x)=f [g (z)]

不少投資者有這樣的疑惑,現在訊息這麼發達,都是公開的,每個人能獲得的訊息都是一樣的,那我們如何能戰勝市場呢?還有疑惑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式價值投資我們是無法學習的,因為巴菲特認識的企業家太多了,可以一個電話就打聽到很多有價值的非公開訊息,我們卻很難。

以上疑惑潛意識中隱含有這樣一個假設:佔有訊息的多少決定了我們的投資績效。對此,我們並不贊同。掌握訊息量的大小固然重要,但只是原材料而已,加工訊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函數 Y=f(x),Y 代表我們得出正確的商業判斷的結果,x 是佔有的訊息量的多少,f 是我們運用大腦對這些訊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f 才是最重要的。

不同人對同樣訊息的處理結果真是千差萬別。一個蘋果(Apple, AAPL-US)掉到地上,我們普通人熟視無睹,一個果農聽聲音也許就可以判斷蘋果的大小,而牛頓可以看到改變整個人類的萬有引力,這就是不同人 f 的差別。

科學家、哲學家、偵探、警察都能從我們常人視而不見的現象中發現非常震撼的結果或思想,就是因為經過天賦或某種有效的訓練,獲得了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同樣的訊息,截然不同的結果。洞察力強的人可以從蛛絲馬跡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而最差的人擁有十倍的訊息依然可以誤入歧途。

投資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同樣的公開訊息,市場上卻擁有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大量的交易了。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正確的觀點只有一個。同樣的一份年報,如果業績發生了下降,有人解讀為形勢嚴峻趕緊跑路,有人認為短期正常變化不必在意,正確的解讀只有一個。更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看年報,更不會去蒐集其他有價值的訊息。

所以,我們可以把函數 Y=f (x) 再進一步分解成 Y=f [g (z)],其中 x=g (z),函數 g 可解讀為包括兩部分,一是判斷哪些訊息是重要的,二是如何去儘可能多地蒐集到這些訊息。

之所以有這樣的分解,是因為大多數人還沒到比拚 f 的程度。據觀察,多數人 (包含機構投資者、券商研究員) 熱衷蒐集的訊息多是股價走勢、企業短期的消息、概念、主題、主力動向、資金流向、總體經濟之類;還有更嚴重的,根本不知道在哪裡下載年報和招股書,更不用說其他重要訊息了。所以,提高 f 的第一步,是提升 g。

蒐集訊息:x=g (z)

蒐集訊息的第一步是確定蒐集哪些訊息,即判斷哪些是重要的。在當今訊息爆炸的時代,缺的不是訊息,而是真正有價值的訊息。

我們的投資體系決定了我們會去蒐集什麼樣的訊息,一個只相信短線操作的人是不會去讀招股書和商業傳記的。

選擇什麼樣的投資體系是更高層面的的訊息處理問題,現實是只有極個別的體系可以獲得長期成功,而失敗的體系人們總是趨之若鶩,長期成功的體系無人問津。這需要蒐集大量的中外不同體系的成功失敗案例訊息庫,還要做很多理論的思考和驗證。我們在此假設如果選擇了把股票看做企業一部分的價值投資派,應該蒐集哪些訊息。

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地蒐集有關於企業長期內在價值的一切重要訊息。關於企業長期經營的訊息最重要,而不是千方百計去計算下一年的利潤是多少,或者像很多券商機構去打聽是不是有併購、定增、借殻之類的計劃。

訊息蒐集當然是多多益善,但也不是沒有止境,抓主要矛盾就可以了,不重要的細枝末節可以略去。當然有些訊息重要卻是不可知的,也不需要過於關注,比如總體經濟。

霍華德·馬克斯 (Howard Marks) 在 2017 年 1 月 10 日的備忘錄中寫道,“一年前我和華倫•巴菲特一起用餐,他告訴我,值得我們關注的訊息應當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重要,另一個是可知。當今的許多投資者對總體未來的洞察孜孜以求,因為總體因素重要,總體因素左右著市場。問題是,華倫和我都認為總體因素基本是我們無法知道的。華倫很少把總體因素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我們在橡樹 (Oaktree Capital) 也一樣”。

常見的訊息渠道有如下很多種:

  • 公司的招股書、年報、公告等公開訊息
  • 公司官網、產業協會等權威網站關於公司的訊息
  • 媒體報導等新媒體渠道關於公司的訊息
  • 電視節目、訪談、影音等渠道的可視化訊息
  • 論壇上其他投資者對公司的分析或訊息蒐集文章
  • 社交平台上業內人士或用戶的訊息或觀點
  • 電商或團購網站上顯示的產品銷售和客戶評價情況
  • 從業內人士交談那裡得到的訊息,包括供應商、競爭對手、客戶、員工、企業中高層領導等
  • 從其他投資高手的研究那裡獲得的訊息;通過親自體驗公司產品和服務得到的一手訊息
  • 參加公司股東大會、公司調研、跟上市公司通電話等途徑得到的訊息
  • 券商研報、大學或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
  • 閲讀報紙、雜誌、商業傳記、商業書籍等得到的訊息
  • 閲讀與公司業務或產品相關的學術論文
  • 其他渠道的訊息等

可見,訊息的渠道還是很多的,但每種渠道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比如招股書和年報是最權威的訊息,但大多過於簡略,很難得到有血有肉的訊息,語言上也大多經過了反覆包裝,僅僅看年報大多時候是不夠的;有時瞭解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麼,還不如上網搜尋、看新聞、報紙,但媒體往往喜歡不惜歪曲事實來吸引眼球;商業傳記很有價值,不得不說大多商業傳記並不那麼可靠,歌功頌德的居多,得罪人的少;看網站評論會有廣告;個體親身體驗不能代表全局;參加股東大會未必能得到對我們重要的訊息;公司內部人士的觀點也可能很有侷限性,身在其中的人有時反而看不到大局;有些深度券商研報有參考價值,但大多都是流水帳結論全是增持買入。雖然以上訊息各有優劣,但如果在不同的訊息渠道中相互驗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還是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關於公司訊息蒐集,可以借鑒菲利普·費雪 (Phil Fisher)  “閒聊”的做法,即與一切與公司存在利害關係的人交談,包括競爭對手、客戶、供應商、前員工、公司內部人士等。巴菲特在早期也借鑒了這一方法,與 GEICO 保險 CEO 的聊天奠定了巴菲特保險業的知識基礎。在選股方面,費雪認為更重要的不是內部人士,而是其他的投資高手的研究參考。

在如今的年代,通過很多網路途徑和社交媒體就能認識到很多與所研究公司存在利益關係的內部人士或對某個企業、行業有深刻洞見的人。訊息的獲取比費雪、巴菲特當時的那個時代容易多了,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然而比獲取訊息更重要的是解讀訊息的能力。

處理訊息

培養洞察力的一個重要性格特質是對萬事萬物的孩童般的好奇心。

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 曾經說道,

“你必須有濃厚的興趣去弄明白正在發生事情背後的原因。如果你能夠長期保持這種心態,你關注現實的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要失敗”。

在孩童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奇心,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身邊的所有的事物在我們看來總是平淡無奇、理所當然,好奇心的泯滅幾乎是無可挽回的宿命。

難怪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的母親曾經開玩笑說,“如果能把孩子的好奇心維持到 30 歲,你就準備做成功人士的父母吧”。培養洞察力的第二個方法是培養勤於觀察和深入思考的習慣。牛頓曾經說過,

“如果說我曾發現什麼有價值的原理,那應該歸功於我的耐心觀察,而非其他才能”。

處處留心皆學問,任何事物的背後幾乎都有一套學問,等待我們去挖掘。就投資來說,每種生意的微妙差別都決定了背後的經濟特性以及長期投資價值的優劣,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這些差別及其深刻含義。

比如同樣是家電,冷氣的技術幾十年保持穩定,而電視的技術就不斷遭遇顛覆性創新;同樣是酒,白酒、紅酒、黃酒背後的微妙差異決定了每個品類的市場規模大小,以及是否會受到進口酒的顛覆。

即使觀察到同樣的現實,每個人深入思考的能力也不同。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幾乎不做實驗,僅僅用光速不變這樣的基本常識做深入的推理,就發現了相對論,這是極強的思維能力的體現。

掌握最基本的跨學科思維模型。

這是查理·蒙格提供的最重要的思維方法。如果能掌握近一百個不同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思維模型,將大大提高我們對於各種事物的洞察力和認識深度。

比如複利、機率論、統計學、不對稱訊息、囚徒困境、人類認知偏誤心理學、進化論等,跨學科的基本道理對理解投資的規律以及商業的本質都有很大幫助。

我們看到少數有洞察力的人寫的文章比新聞記者有深度的多,就是因為前者腦子中積累了大量的思維模型。幸運的是,我們並不需要去學習每個學科繁雜的細節,只要理解其最基本、最重要道理,重要的是經常將其運用到現實之中。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