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資深果粉如何評測 iPhone 12、iPhone 12 Pro ?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資深果粉如何評測 iPhone 12、iPhone 12 Pro ?

2020 年 10 月 28 日

 
展開

想知道應該買哪一款iPhone 新機?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

蘋果(Apple, AAPL-US)新款的設備最近已經發布了,但是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新機還沒有到手。但是蘋果已經把相應機型發給了各家評測機構。資深果粉,知名科技博主JOHN GRUBER就已經用了 1 週多。現在他把自己的使用體驗和評測分享出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重點摘要

  • 從 2007 年的初代到 2011 年的 4S ,iPhone的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尺寸仍保持不變
  • 主畫面按鈕時代的iPhone,其顯示尺寸可以用來當作相對設備尺寸的速記手段
  • Face-ID時代iPhone的基礎是iPhone X的手感
  • 一隻手拿iPhone 11 Pro,另一隻手拿 12 Pro,感覺就像是尺寸/重量一樣但感覺不同的兩種設備
  • 蘋果在竭盡全力把昂貴的OLED iPhone X的一切引入到便宜得多的LCD機型上
  • 如果你把功能作為理由購買iPhone 12 Pro而不是iPhone 12 的話,那麼它們之間的功能差異就只是在照相功能方面

我盡量記住這一點,每年的iPhone新機評測的讀者有兩類。一種是今天的你——你大概想得到一些剖析,好在一定程度幫助你做出決定,要不要把自己手上的這部iPhone升級成今年推出的某型iPhone?如果是的話, 哪一款?一種是未來的我——我想回顧一下,用我現在寫的東西作為資源來記住 2020 年的iPhone新在哪裡。

與當今的市場相比,這些iPhone有什麼值得注意和了解的地方?有什麼還是原來那樣的?有哪些不同?亮點在哪裡?關於它們,未來有什麼是值得記住的?當我迷失在各種筆記和觀察的大海中時,這些都是我要弄清楚的問題。

先來聊聊兩款新機

但是,今天我還沒有辦法對整個iPhone 12 系列做出詳盡的點評。這個系列一共有四款iPhone,我上週一直用的兩款是其中最沒新意的兩款:沒有形容詞的iPhone 12 (藍色)以及iPhone 12 Pro(海水藍)。

iPhone 12 Mini(自 5 / 5C / 5S / SE推出以來,蘋果生產的最小iPhone)和 12 Pro Max(蘋果製造的最大一款iPhone,擁有最先進的攝影機系統)會在大小一樣的 12 和 12 Pro推出 3 週後上市。如果Apple遵循慣例的話,評測也會在三週之後。如果你真想了解整個iPhone 12 系列的情況,那就得等。大家都得等。

但這不是抱怨。我已經竭盡全力想在一週之內評測好這兩部手機。(新品發布時,我已經用大約六天了。) 12 / 12 Pro和 12 Mini /的推出間隔三週,我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是因為受制於生產和製造存在問題,有多少是有意而為之的策略成分,但我很高興有可以只寫這兩款iPhone的機會,哪怕最終還是 12 Mini和 12 Pro Max更加有趣。

過去的工業設計

「根據產業狀況以決定製作物品之適應特質的創造活動」——這就是維基百科對工業設計的定義,這個定義對於我想要講的東西來說相當不錯,可以說是完美。

在早期iPhone的小螢幕時代,iPhone外形的邏輯演進非常明顯。初代iPhone、 3G 以及 3GS 的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初代iPhone用的是鋁,而 3G / 3GS 是塑料,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是以實用性的名義做出的改變,但事後看來,這讓初代iPhone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尤其是在用久了之後。但是很明顯,改用塑料讓iPhone 3G / 3GS 的製造成本降低,並且幾乎肯定會對天線更友好。

iPhone 4 和 4S 引入了視網膜顯示螢幕,在我看來,這是有史以​​來個人電腦顯示螢幕發生的最大改變。蘋果不是漸進性地提高像素密度,而是一下子將像素密度提高了一倍,就面積而言,相當於增加了四倍。像素一下子從肉眼可見的點變成了看不到到的點。iPhone的結構設計完全改了,變成了夾在兩塊玻璃之間的扁平不銹鋼天線條。iPhone 5 改變了寬高比,使得顯示螢幕顯得更瘦長了,但其實顯示螢幕寬度還是保持不變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本質而言,這帶來的是iPhone握在手中的貼合感。從 2007 年的初代到 2011 年的 4S ,iPhone的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尺寸仍保持不變。哪怕是S和 5S ,變的也只有高度增加而不是寬度。那是有 7 個等寬iPhone型號的年代。很顯然,蘋果的設計師知道他們所認為的早期iPhone應該是怎樣。

更大的尺寸

在iPhone 6 到 8 的時代,蘋果選擇了兩種更大的尺寸: 4.7 吋常規顯示螢幕以及 5.5 吋的Plus顯示螢幕。除了攝影機隆起以及顏色選項不同以外,這些手機的基本工業設計跟 2014 年的iPhone 6 至今的第二代SE完全相同。(至於Plus的尺寸,說不定也跟從 6 Plus到明年的可能會推出的SE Plus一樣?)

在跟主畫面按鈕時代的iPhone保持一致方面,蘋果有「三思而後行」的原則。而且,重要的是,其顯示尺寸可以用來當作相對設備尺寸的速記手段。所有 3.5 吋的iPhone(從初代到 4S )拿在手上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尺寸。 4 吋的型號( 5 / 5C / 5S / SE)感覺長了些,但並沒有更大的感覺。(而且由於變得更纖薄了,所以有助於防止它們有變大的感覺,而用全鋁框架代替了玻璃後蓋,體積上也相對更輕。)相應地,所有 4.7 吋和 5.5 吋的主畫面按鈕iPhone在大小、形狀和重量幾乎都是完全相同的。

在設計與大眾間妥協

但Face-ID時代的iPhone就不是這樣了。Face ID時代的前三年,我們看到了三種顯示尺寸: 5.8 吋OLED(X、XS、 11 Pro), 6.5 吋OLED(XS Max、 11 Pro Max)以及 6.1 吋LCD(XR 、 11 )。這三個顯示尺寸對應著三種設備尺寸。無論是拿在手上,放進兜里,還是並排擺在桌子上,這種設備給人的感覺都像是顯示螢幕讓人想到的對角線測量:常規( 5.8 吋),大( 6.5 吋)以及折衷( 6.1 吋)。你可能想概括成小、中、大,但這一點都不能顯得你聰明。 5.8 吋的iPhone並不小了。這算是常規尺寸。是新的預設選項。這就是(唯一的)iPhone X——引入了iPhone體驗的第二個概念設計的手機(沒有主畫面按鈕,無邊框圓角顯示螢幕,自底向上滑動手勢進入主畫面,多工處理)—是這個尺寸的原因所在。

6.5 吋的Max設備確實很大,但 6.1 吋的XR和 11 則不然。「折衷」聽起來不​​太優雅,但我的確感受到蘋果的用心。把iPhone X概念設計降到一個對消費者更友好的價格點,以及一個適合所有人的尺寸是一種妥協。XR和 11 對那些對價格不敏感,更喜歡 5.8 吋XS或 11 Pro的人來說感覺有點大。而且對於那些價格不貴的人來說,它們看上去有些小,他們更喜歡 6.5 吋XS Max或 11 Pro Max。但對於那些被敏感性或預算(價格起點是 750 美元左右而不是 1,000 美元左右)左右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折衷方案。

因此,當你看到新的iPhone 12 和 12 Pro4 有 6.1 吋的顯示螢幕時, 12 年的iPhone體驗會讓你覺得這屬於是iPhone XR / 11 尺寸的設備。但它們不是。無論是握在手上,還是眼睛看著,它們給人的感覺都類似於iPhone X / XS / 11 Pro尺寸的設備。顯示尺寸不再是相對iPhone設備尺寸的近似指標。

不妨看看下面這張規格尺寸表,來自蘋果的iPhone比較頁:

▲iPhone 12、12 Pro、11 Pro、11的高寬深體積重量對比

談談新機的尺寸

首先請注意,iPhone 12 和 12 Pro的尺寸完全相同。從它們用的是同樣的蘋果品牌保護殼這一事實來看,這一點應該顯而易見,但在這裡值得強調的是,因為 11 和 11 Pro的尺寸差別很大(就像 2018 年的XR和XS一樣)。儘管 12 和 12 Pro都是 6.1 吋顯示螢幕(跟iPhone 11 顯示螢幕尺寸相同),但作為設備,它們在尺寸上更接近 11 Pro。

iPhone 12 / 12 Pro比 11 Pro長 2.7 毫米,這沒錯,但比 11 Pro短 4.2 毫米。在寬度上,它們只比 11 Pro寬 0.1 毫米。但是由於它們更薄,iPhone 12 和 12 Pro的體積要比 11 Pro小。12 和 12 Pro用iPhone X / XS / 11 Pro的設備尺寸為你提供了iPhone XR / 11 (對角) 6.1 吋的顯示螢幕。這怎麼可能?Apple減小了顯示螢幕邊框的尺寸, 而且 12 機型的直邊要比X和 11 Phone的圓邊窄。

握在手上,感受到手機的寬度比高度明顯得多。這只是自我感覺,要看你怎麼握手機。一隻手拿iPhone 11 Pro,另一隻手拿 12 Pro,感覺就像是尺寸/重量一樣但感覺不同的兩種設備。

直邊令人喜歡,但圓邊沒有預期的討厭

作為一個在過去 3 年每天都是拿著X / XS / 11 Pro的人,iPhone 12 Pro給人的感覺根本不像是一部更大的設備。只是感覺不一樣而已。我認為是感覺更好了,因為我覺得直邊感覺要比圓邊好,但在用了iPhone 12 大概一個星期之後,我覺得對我來說圓邊的改變並沒有首選項的改變那麼大。我原以為自己對圓邊改成直邊的感覺會更加強烈,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特別的感覺。我喜歡直邊,但是當我 12 、 12 Pro和我信賴的 11 Pro之間來回上手時,我並不覺得 11 Pro的圓邊像我預期的那麼討厭。

那麼,我對蘋果設計思想的理論是這樣的。我覺得他們並不是先確定顯示尺寸,然後圍繞它來設計手機的。我認為它們是從設備尺寸開始,然後把顯示螢幕納入到設計當中。Face-ID時代iPhone的基礎是iPhone X的手感。那個基本尺寸,拿著握住手上和放進兜里的感覺,就是一部常規現代iPhone的尺寸。這就是對於大多數人的品味來說不大不小的金髮姑娘尺寸。

iPhone XR和 11 是折衷設計。蘋果在竭盡全力把昂貴的OLED iPhone X的一切引入到便宜得多的LCD機型上。事後看來,我認為一個通用尺寸的設計,看起來會像是在iPhone基本形態因子的歷史進程當中 2 年時間的曇花一現。

重量與觸感又是如何

在上面的尺寸/重量比較表中,我特別強調了一個數字:iPhone 12 的重量。 12 和 12 Pro的尺寸完全相同,但 12 重量輕了 25 克,大概是減輕了 13 %。這個效果是非常明顯的。iPhone 12 的矽膠和透明保護殼的重量大概都是 28 克,因此 12 的重量跟不帶保護殼的 12 Pro的重量是一樣的。

顯然,二者的重量差別部分是因為 12 Pro有 12 所沒有的攝影機系統組件:第三個超長焦鏡頭以及光學雷達感測器。但是部分是因為 12 Pro的不銹鋼邊(「外科手術級別」,Apple會讓你知道的)比 12 的鋁邊要重。跟鋁相比,鋼在功能上其實並沒有優勢。這純粹是一種風格上的選擇。我是通過Apple Watch知道這一點的。我對iPhone不太了解。手錶是珠寶,手機是工具。尤其是在國內方面,對於把像手機當相機的人來所, 12 和 12 Pro之間的所有差異幾乎都跟攝影機和攝影有關。如果你把功能作為理由購買iPhone 12 Pro而不是iPhone 12 的話,那麼它們之間的功能差異就只是在照相功能方面,而且我從來都沒見過由不銹鋼或其他高光澤金屬製成的相機。

iPhone 12 Pro有著很有光澤的鋼質側邊以及磨砂玻璃後蓋,就我的手感而言,感覺就像是去年 11 Pro的磨砂玻璃後蓋一樣。iPhone X和XS也有不銹鋼邊,後蓋是光滑玻璃。作為死忠的果粉,我可以肯定地說,在用來 11 Pro一年之後,我更喜歡光滑的玻璃後蓋。光滑的聲音聽起來比磨砂的更順滑,但說到玻璃,光滑度增加了抓力,會讓你的手指有點黏性,就像一雙乾淨的運動鞋跑在打磨過的籃球場上一樣。

從主觀上來說,我也認為光面玻璃的iPhone背面看起來要更好些。這兩款藍色的iPhone看起來都不錯,而且我認為這兩種顏色都會非常受歡迎,但毫無疑問,藍色iPhone 12 的流行是海水藍的Phone 12 Pro無法比擬的。藍色的iPhone 12 在看起來既有趣又同時又不顯得輕浮之間達到了驚人的平衡。如果你進店想要買一款海水藍的iPhone 12 Pro,但這種顏色的已賣完的話,你可能也願意選擇石墨色。但如果你非常喜歡這款鮮豔藍色的iPhone 12 的話,其他顏色就沒法如你法眼——你只能等重新到貨,或者去別家看看。

兩台新機各有讓人著迷之處

我還發現鋁邊的啞光摸起來效果更好些。而且藍色它看起來也很棒,但這只是我最喜歡的感覺。我的手摸上去時, 12 Pro的不銹鋼邊是一塊指紋磁鐵加指紋很容易擦掉,但是 12 的鋁邊卻沒有被摸過的痕跡。如果我可以選的話,我更喜歡iPhone 12 的亞光鋁邊和光滑背面加上 12 Pro的三鏡頭加光學雷達攝影機系統。在這方面,可以肯定的是,我更喜歡光面玻璃而不是磨砂。不太肯定的是,我對磨砂鋁邊和按鍵的外觀和感覺。但是,與鋼相比,重量更輕是鋁的必然優勢。所以,如果我現在有機會自己搭配一台理想的iPhone 12 的話,這就是我想要的: 12 的光滑背面和鋁質側邊加和 12 Pro的相機系統。除了攝影機系統的差別以外,iPhone 12 跟iPhone 12 Pro一樣的好看,而且相同容量的成本要低 120 美元。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