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調查 30 年來的全球首富 他們分別寫下什麼個人傳奇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調查 30 年來的全球首富 他們分別寫下什麼個人傳奇

2018 年 8 月 30 日

 
展開

上週 (本文寫於 8 月 3 日),全球首富和中國首富都發生了變化。又有人把蓋茲 (Bill Gates從世界首富的位置上擠下去了,儘管只發生了四小時。

7 月 27 日,亞馬遜(Amazon, AMZN-US) (Amazon)  CEO 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身價達到 906 億美元,短暫超越他的西雅圖億萬富豪鄰居比爾·蓋茲的 900 億美元身家。當天晚些時候,亞馬遜股價小幅下挫,蓋茲重新佔據了榜首。

貝佐斯接近九成的財富都來自於所持有的亞馬遜股票。得益於今年以來該亞馬遜股價上漲 40%,貝佐斯的財富成長了數百億美元。

隨著亞馬遜股票的波動,這種輪換可能還會持續下去。目前,蓋茲與貝佐斯之間的財富差距拉大到 60 億美元。亞馬遜現在股價是 996 美元,它再漲 10%,貝佐斯才能重新成為全球首富。

圖一

相比之下,蓋茲的財富增減跟股價波動關係小得多。他 900 多億美元中只有約 140 億美元來自微軟(Microsoft, MSFT-US) (Microsoft) 股票的價值,他已經將持股比例從 45% 減少到 2.5%。他更多的財富來自另外設立的私人投資基金 Casada。

全球首富交替變更的同時,中國富豪榜也起了變化。恆大地產上週發佈的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將超過 213 億港元,為去年同期的 3 倍,公司股價由此兩天漲了 31%,許家印也因此以 316 億美元身價超越王健林成為中國地產首富,總排名位列馬雲和馬化騰之後。

今年以來,恆大股價累計漲幅已超過 340%,是漲幅最高的港股之一。

未來怎樣就不好說了。王健林年初還是中國首富,身價 330 億美元。6 月只是因為有消息說證監會要求銀行調查萬達海外收購,從銀行到普通投資人都在拋售萬達債券和股份。

過去三十年,一共只有過 7 位世界首富

《富比士 (Forbes) 》從 1987 年開始對全球富豪進行排名。三十年間,包括蓋茲和貝佐斯在內,全球共誕生過 7 位首富。

圖二

兩位日本地產富豪堤義明和森泰吉郎輪番佔據 1987-1994 的首富榜。靠日本 1980 年代超低利率,日本商人投資本國和海外房地產、金融,積聚大量財富。

蓋茲是 1995 年當上首富的,當時他擁有 129 億美元資產,按今天匯率計算是 208 億美元,能排全球第 37 名。從那之後,蓋茲在 22 年裡當了 18 年首富。

他財富峰值出現在 1999 年、達到 900 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 1325 億美元。

一天要喝五罐可樂的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跟蓋茲是好朋友。2008 年,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海瑟威 (Berkshire Hathaway) 股價大漲,使巴菲特資產達到約 620 億美元。當時又趕上微軟下滑,巴菲特一時超過蓋茲成為新首富。

之後金融危機爆發,巴菲特財富縮水,交出首富寶座。

圖三

墨西哥人卡洛斯·斯利姆 (Carlos Slim) 控制著拉丁美洲最大行動電話公司 America Movil。他在 2010 年頭幾個月裡快速躥升為全球首富、並保持到 2013 年。

由於一項墨西哥憲法修正案可能導致斯利姆的電信王國被分拆,他的財富在 2013 年年底嚴重縮水。被當時只落後他 5 億美元的蓋茲,在 2014 年超越。

西班牙時尚快消品牌 Zara 的創始人阿曼西奧·奧蒂嘉 (Amancio Ortega) 2015 年超過蓋茲、當了兩天首富。他在 1963 年開了一家製衣廠、1975 年開了第一家 Zara 店,用了 52 年成為世界首富。今天他身價仍高達 837 億美元,僅次於蓋茲和貝佐斯。

蓋茲是在位時間最長的首富,他推動了個人電腦的普及,讓它成為現代企業運作的基礎設施

1970 年代,主流電腦還是難以搬運的龐然大物,軟體是從屬於硬體的一個存在,並沒有專門的軟體公司。

個人電腦的誕生改變了這一切。賈伯斯 (Steven Jobs) 跟沃茲 (Stephen Wozniak) 倒騰出的蘋果(Apple, AAPL-US) II 型電腦,幫助公司的銷售額從 1977 年的 270 萬美元,激增到 1980 年的 2 億美元。到了 1981 年,蘋果已經控制了價值 22 億美元的全球 PC 市場 23% 的份額。

微軟成立於那個年代,是第一個只做軟體的公司。

1982 年以後,IBM PC 以及其他複製它 PC 架構的產品開始搶佔個人電腦市佔率。

圖四

PC 硬體架構統一了,各家廠商生產統一標準的硬體,相應的也需要可以運行在上面的軟體。

原本做 BASIC 等軟體的微軟開始做操作系統。蓋茲 5 萬美元買來 MS-DOS 操作系統,幫助微軟成為 IBM PC 的標準軟體平台。

微軟在這一年上市。持有公司 45% 股份的蓋茲身價達到 3.5 億美元。

美國勞動統計局於 1986 年撰文稱:過去 25 年間,電腦及其外圍設備製造業是美國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新增從業者平均每年成長 6%,職位成長速度幾乎是整個製造業的 10 倍還要快。個人電腦銷量在短短五年從兩位數突破至 1986 年的 500 萬台。

而伴隨 Windows 在 1990 年代的普及,微軟建立了一個長達 20 年的高效率生意:從 PC 廠商們賣出的每一台電腦抽取 Windows 版稅。在這個模式之下,微軟不需要直接向個人用戶兜售電腦,只需保持一個規模相對不大的銷售團隊,把注意力都放在大客戶的軟體生意上面。

最後個人電腦越來越便宜、買的人越來越多,PC 廠商利潤微薄。但微軟維持著自己的高利潤。、

圖五

當個人電腦出現時,蓋茲意識到軟體和操作系統的重要性,通過統一的操作系統,推動個人電腦成為訊息社會的基礎設施。

首富們大多都趕上了並推動了一個大變化

日本地產家堤義明過去三十年裡當過 6 年首富,僅次於蓋茲。另一位日本地產商森泰吉郎當過兩年首富。他們財富的積累跟 1980-1990 年代日本主推低利率政策、資本湧入證券和房地產,推升地產價格直接相關。

20170803015805R5KibU7gOvtCskqE.png-w600(日本資產價格泡沫。在 1988-1991 年間達到頂點。圖/wsj)

日本 20-50 歲置業人群數量在 1986 年達到近 6000 萬人,占總人口 1/2,他們都是潛在的購房人群。日本房價在 1985-1989 年間漲了近 3 倍。

2001 年,中島義彥在離東京市中心 1 小時 20 分鐘的郊區,貸款近 40 萬元 (幾乎等於房屋總價) 買入一棟 4 居室的房子。那裡的一切看上去都符合當時日本中產階級對一個好社區的定義:道路兩邊種植著櫻桃樹。鄰里間相互照應,他兩個女兒就讀的學校在步行距離範圍內。

這不是中島義彥跑去那裡買房子的全部理由。這位 36 歲東京市政府公務員還看中東京房產價格每年兩位數的增幅 — 過幾年把房子賣了,貸款很容易就能還上,房子本身還有差價。但僅過數月,日本房地產市場崩潰。

2005 年他接受《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採訪時說,公寓只值當年購入價格的 1/2。他想搬回市區,不過欠銀行 30 萬美元沒還,回不去。

同樣快速崛起然後隕落的還有日本公司海外房地產投資。

1986 年 8 月,一家日本公司花 2.45 億美元買下夏威夷威基基海灘附近的一處凱悅飯店。距離這間飯店上一次轉手只過去兩年,價格卻翻了一倍。不過,這似乎並沒有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為日本投資者正在以驚人的價格攫取夏威夷的飯店、餐館、高爾夫球場和其他房產。

墨西哥人卡洛斯·斯利姆是 2010 年當上世界首富的。他 1960 年代從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畢業後,開了一家股票經紀商,開始收購他認為的廉價工業企業,用賺來的錢再投資。這點跟巴菲特很像。

1982 年墨西哥發生經濟危機,國家停止支付外債,投資者逃離墨西哥。這導致有些公司甚至按照已經嚴重貶值的墨西哥比索的分值單位進行買賣。斯利姆得以廉價收購大批企業。

到 1980 年代末墨西哥經濟恢復,斯利姆收購的公司市值翻了好幾倍,他也成了當時最成功的商人之一。同時得益於他跟政府間良好的政商關係,他在收購墨西哥電信 20% 股份時獲得政府 7 年的壟斷地位保證。當時世界上多個電話公司都想進入當地新興市場。

2006 年,斯利姆曾以 590 億美元短暫超越蓋茲成為首富。他的家族財產占墨西哥 2006 GDP 5% 以上、控股的公司占墨西哥股市總市值的 1/3。而他的電話公司控制了整個國家 92% 的電話線。

從 40 年前開始,奧蒂嘉摧毀了歐洲時裝商店精煉數十年的商業模式,並以這個產業前所未見的快速周轉模式取而代之。

1983 年,奧蒂嘉的 Zara 零售店已經開到了西班牙國內九個不同的地點,還有一處占地面積近 1000 平方米的物流中心。數十年後,Zara 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時裝零售商。奧蒂嘉的經營邏輯就是:給消費者他們想要的東西;比競爭對手更快地滿足消費者。

因此 Zara 的產品設計圍繞一線大品牌設計、價格卻只有他們的 1/10。當 Zara 早年的競爭對手花數月完成設計到加工到分發再到銷售的流程的時候,Zara 只花不到一個月。這意味著奧特加的公司可以更迅速地跟上消費者的愛好轉變,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減少庫存。

如此高效的運作,使奧蒂嘉的公司在西班牙可能正遭受幾代人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時,繼續保持收入和利潤的成長。

“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莫德斯托•隆巴 (Modesto Lomba) 2013 年接受《財富 (Fortune) 》採訪時說,他是西班牙時裝設計師協會的主席。

20170803020351kdMTnAw4GJerE16I.png-w600

Zara 母公司 Inditex 集團 2001 年上市。在絶大多數科技公司富豪因為網路泡沫而身價大幅縮水的時候,奧蒂嘉的資產增加了 25 億美元、達到 91 億美元。2008、2012 年的金融危機也沒有影響到 Inditex 集團市值和奧蒂嘉的財富成長,奧蒂嘉在 2015 年 10 月當過兩天首富。

歷史上著名的幾個富豪也一樣,在位時間長的都做了基礎設施

1870 年代到 1900 年代,是美國鍍金時代。這個名字取自馬克·吐溫 (Mark Twain) 第一部長篇小說,諷刺南北戰爭之後的充滿貪婪和政治腐敗的美國政府。

這段時間中,數百萬的移民從歐洲來到了美國,同時大量的重工業,包括鐵路、工廠、採礦,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大部分的財富都聚集到了美國的北部和西部。而南部,作為南北戰爭的戰敗方,在經濟上始終低迷,越來越依賴於棉花和煙草的種植,而且這兩種作物始終保持著較低的價格。

1869 年至 1893 年,美國先後建成了 5 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線。這些鐵路幹線及其支線從東部心臟地區延伸向中西部、西南部和遠西部的各個角落,從而使美國本土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

鍍金時代下,誕生了摩根家族 (Morgan Family) 、卡內基 (Carnegie) 、洛克菲勒 (John Rockefeller) 、亨利·福特(FORD, F-US) (Henry Ford) 等富可敵國的富豪。他們在抓住機遇積累財富的同時,把各自產業做成了基礎設施,影響數代人。

1900 年代,美國總人口突破 7000 萬人。沒有戰亂、人口基數大,美國就是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這也是為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首富都誕生自美國。

圖六

到 1896 年,鐵路已經成為了美國最重要、最大的產業,它大幅降低交通運輸成本,幫助美國的運輸業從水運轉到鐵路,帶動了貨物運輸、沿線城鎮發展。

鐵路給商業帶來的影響還涉及到公司組建、勞務關係。它是最先通過發行債券融資的產業。

摩根家族的皮爾龐特 (John Pierpont Morgan) 被選來銷售 15 萬股紐約中央鐵路 (New York Central Railroad) 的股票。藉此機會,皮爾龐特開始進入到鐵路公司的管理,將股權集中起來、推動其它鐵路公司改革,最終控制了 1/6 的全美鐵路。

作為鐵路的上游生意,鋼鐵大亨卡內基被皮爾龐特說服,在 1901 年將卡內基鋼鐵公司 (Carnegie Steel) 以 4.8 億美元賣給對方,成為了最有錢的富豪。

卡內基的身價一度超過了當時的首富洛克菲勒。1882 年,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控制了 90% 的美國石油產業,最高時的身價當時達到了 3400 億美元,這還沒有計算通貨膨脹。

因為壟斷,標準石油 1911 年曾被拆分成 34 家公司。

今天全球最大、最著名的美國石油公司,幾乎都來源於標準石油:埃克森 (Exxon) 、美孚 (Mobil) 、雪佛龍 (Chevron) 、阿莫科 (Amoco,American Oil Company) 、康菲 (ConocoPhillips) 等。

《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作者亨利·利奧德在 1881 年文章中寫道:“4000 萬美國人很少會知道,石油的生產、出口、國內外的價格,在很多年裡都被一家公司所控制,那就是標準石油公司。”但當時油工業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

隨著亨利·福特 1908 年推出了著名的 T 型車並普及,石油工業得以快速發展,它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T 型車第一年的產量達到 10660 輛,打破了汽車業有史以來的所有紀錄。

到了 1913 年末,福特開發出了全世界第一條流水線的產量,他們汽車年產量已經是全國汽車總產量的一半。過了 14 年,他的流水線每 24 秒就能組裝一部汽車。生產線的引入確保福特能有效滿足不斷上升的購車需求。1920 年代,美國人口總數突破 1 億,比十幾年前多了 50% 以上。

更大規模的生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汽車也因為 T 型車和流水線生產,將汽車的成本降低,讓更多的人可以購買。

流水線工人不是一個值得羡慕的工作,福特工廠早期每年走掉的人數是工廠規模的四倍多。他在 1914 年宣佈把當時工人的薪資從 2.5 美金/天翻倍,員工也成為了 T 型車的消費者。

1927 年 5 月 26 日,第 1500 萬輛 T 型車下線,愛德塞·福特和亨利·福特 (Henry Ford) 行駛了 14 英里,這是一次紀念式的旅行。

在汽車還是一個奢侈品和有錢人玩具的時代,福特讓它成為普通家庭可以消費得起的產品,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

中國大多數富豪趕上了十多億人買房的機會

儘管大中華區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億萬富翁的地方,但卻鮮有像蓋茲那樣,長期穩定佔據首富位置多年的富豪。

這可能和 1980 年代開始,幾乎所有產業的私營公司都從無到有,經歷爆發成長有關。零售業的黃光裕 (國美) 、消費領域的宗慶後 (娃哈哈集團) 、地產領域的王健林等都先後做過首富。

圖七

但無論是胡潤從 1999 年開始做的統計,還是富比士中國做的榜單,房地產產業的富豪仍然佔據了相當大的數量。2004 – 2015 年,24 位房地產產業的富豪位列榜單前十。

中國人一開始都是等分房。商品房是從 1987 年開始出現,最早出現在深圳特區。隨後是 90 年代開始商業貸款,銀行給個人或企業放發購房貸款。至此,一個十多億人的新市場出現。

1990 年代開始的炒房,除了深圳外,還有剛建省的海南省和香港。1992 年,總人數不過 655.8 萬的海南島上存在了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短短三年,海南商品房的每平米的價格從 1988 年的 1350 元,漲到了 1993 年的 7500 元。

泡沫很快破裂,中國開始管控,1993 年,朱鎔基講話宣佈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業。

及時抽身的人積累了第一桶金。比如 1991 年 8 月,潘石屹與人合夥註冊成立萬通公司,高息借貸 1000 多萬元在海南炒房,半年多時間,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潘石屹後來離開海南北上,北京多了許多 SOHO。

海南泡沫破滅沒多久,1994 年分稅制改革開始,土地出讓金被劃為地方財政收入。這帶動了“土地財政”。房價下跌時,中國政府通常會出台刺激房市的政策,比如取消二套房限購、限貸令。

1998 年,中國國務院在頒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式取消了所謂的“國企福利分房”,每月工資內包含住房補貼,同時開始了商品房“市場化”。為了推商品房,上海政府提出一系列買房優惠政策,包括退稅和戶口政策。

圖八

根據財新統計的數據,2016 年 8 月,上海一宗土地拍出樓面價逾 10 萬元/平方米,創下全國住宅土地市場單價之最;9 月,東莞黃江鎮地王樓面溢價率高達 689%,刷新全國紀錄。

經過幾輪房地產調控與刺激,投資者已經形成了一種預期:政府不會允許房價真的下跌。

幾乎每個季度,中國各銀行借給開放商和購房者的貸款餘額都在上升。今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 28.39 兆元,同比成長 26.1%。其中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為 19 兆元,相當於每個中國人都至少借了 1.35 萬元買房。

圖九

看起來一直會漲的房地產推動了國內家庭的財產成長。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在 3 月份評估稱,2016 年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使 37 個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家庭財富增加 24 兆元。此外,房地產、以及對應的建築產業,對國家財富成長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根據德意志銀行的數據,2010 年至 2015年,房地產和建築產業占地方政府稅收成長的 33% 和 15%。

中國的購房適齡人口也在 2015 年達到 5.68 億人的峰值。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主力購房人群為 25 – 49 歲,“90 後”已經進入到主力購房人群中。這些人拿出一生積蓄、向銀行借入 30 年才能還清的錢,為自己或是下一代添置一套房產。

現在排名靠前的,除了王衛都是房地產商和被美國科技股票上漲推動的中國網路公司創始人。

圖十

貝佐斯和馬雲最可能成為兩邊的新首富,他們共同點是改造零售業

1994 年,貝佐斯從對沖基金 D.E. Shaw 高級副總裁的位置上離開,在家中的車庫裡創辦亞馬遜公司,當時只是一個網上賣書的公司。這個生意從書,做到一切商品。從線上做到了線下。

本質上亞馬遜跟沃爾瑪(Walmart, WMT-US) (Wal-Mart) 等實體超市做的是一樣的生意 — 買入供應鏈上游的商品,賣給處在供應鏈下游的消費者。

電商的出現提高了人們的購物頻率,並且方便了購物體驗。曾經“一站全包”的沃爾瑪成功的讓美國人住到離它開車十幾分鐘就能到達的社區。

現在亞馬遜的倉儲中心成了人們聚集的新地方:從 2005 至 2016 年間,居地附近 20 公里內有亞馬遜物流中心的人口占美國總人口的比例從不到 5% 上升到了 44%

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雖然主要做的也是電商生意,但跟亞馬遜的生意稍有點差別。中國沒有經歷像西爾斯 (Sears) 、沃爾瑪這樣的大型商超,直接跳進了電商。2003 年,淘寶上線,這個允許任何人上線買賣東西的平台直指進入中國市場沒多久的易趣。不同的是淘寶讓賣家免費在平台上銷售商品,宣佈三年不收手續費。三年到期後,阿里又延長兩年免費期。

當時的中文網路用戶已經足夠大了,2003 年中國網路訊息中心的統計,中國網路用戶達到 5900 萬,僅次於美國。之後淘寶變成了一個平台,線上線下做各種購物節,讓商家參與進來。但直到全是企業賣家入駐的天貓,阿里巴巴依然是靠平台廣告費、服務費、佣金等收入。

阿里跟亞馬遜都是用網路改造傳統零售業的公司。被改造的品牌也都陸續跟亞馬遜或者阿里、京東等電商平台簽約,依靠它們把東西賣出去。今天已經沒有任何大品牌能拒絶電商。

現在兩家公司各自都是所在市場的電商老大,而市值更是超過任何線下零售公司。同樣,它們一個買 Wholefoods,一個孵化盒馬鮮生,進入線下生意。

鐵路、石油、汽車、地產、電腦一波又一波過去,現在是買買買成了足以造就首富的最大驅動力。

圖十一(附:截止到 2017.8.1 的全球富豪前十)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