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在籃球場旁邊,近到能夠和你最喜歡的NBA球員擊掌。座位的左右都是情緒高昂的觀眾,通常這樣的門票要價數千美元。
但你現在並不是位於球場之中,而是位於加州NextVR拉古納海灘能夠曬得到太陽的大廳之中。在那裡,你會覺得你好像進到了電視裡觀賞了一場籃球賽。
這就是虛擬實境(VR)的新風潮。不像過去老舊沉重的VR,而是直播的運動賽事、360度的新聞片段以及高解晰度的電影預告,業內人士表示VR將帶來令人目不瑕給的片段。因此你可以想得到那些重量級媒體因為民眾取消訂閱而帶來困擾,而且它們也受到了串流影音領導者,像是Netflix(NFLX)和亞馬遜(Amazon, AMZN-US)的興起而飽受威脅。因此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展開行動。預估2020年它們的數位資本支出將達到300億美元。
儘管並不能保證VR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留住人們的新媒介,但老舊的媒體的確已經失去了身為科技狂熱者的千禧世代觀眾,這讓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DIS-US)、康卡斯特(Comcast, CMCSA-US)、時代華納(Time Warner Inc, TWX-US)(Time Warner, TWX)以及其他的公司處於一種害怕錯過新商機的狀態。
NextVR的執行董事長Brad Allen告訴IBD,“這是VR掀起風暴的一個相當適合的時機,就如同你所知道的,那些媒體公司正在慌張地找出要如何抓住千禧世代目光的方法”。
VR已經在電玩產業當中得到了關注,玩家們盡情地擁抱需要配戴頭戴式裝置的互動遊戲。相關的硬體設備也開始販售了。臉書(Facebook, FB-US)旗下的Oculus和新力(Sony)的PlayStation都在6月份的E3大會當中展示了它們的穿戴裝置。除了電玩產業之外,還有一個領域值得關注,那就是媒體產業。
康卡斯特、時代華納的投資
康卡斯特和時代華納是去年度NextVR得到30.5百萬美元資金的投資者之一。它近期也與21世紀福斯電影公司(21st Century Fox(FOXA)的Fox體育台以及理想國演藝(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 LYV)簽署合約,期待能夠將汽車競賽Daytona 500以及頂級的音樂會帶給那些無法親自到場觀看的觀眾。
除了NextVR之外,康卡斯特也注資了數百萬美元在VR的新創公司,像是影片製作公司Flix & Paul Studios、虛擬社交平台公司AltspaceVR以及VR/混合實境(Mixed-Reality, MR)公司Spaces。康卡斯特旗下的NBC將會經由三星(Samsung)的Gear VR頭戴式裝置提供觀眾85個小時的奧運轉播。
從這些大型媒體在VR花錢的徵兆當中可以看出它們是相當認真看待VR的。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Stan Meyers表示,和過去的新型的呈現方式比較,像是3D電視,VR看起來似乎較不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他在一次的面談當中表示, “這個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不像只是電視從HD邁入4K而已。這不算是科技的進步,而是科技所帶來的轉變。因此我認為那些大媒體試圖走在創新的尖端”。
使用VR來觀看電視的確和過去的體驗相去甚遠。它甚至不一定要有一台電視,但是要有一個像Google Cardboard虛擬實境一樣的裝置外加一個像Within或Jaunt一樣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而且它有潛力能夠讓觀眾全神貫注,現在年輕人的注意力都會分散在不同的裝置當中。
使用者戴上穿戴式裝置就可以在迪士尼的ABC新聞裡在漫遊在北韓當中或者是在非洲的草地上觀看象群笨重地移動牠們的身軀。
在一段影片當中,ABC新聞的記者Bob Woodruff在上海的郊區介紹一個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的複製品。往天空一看,看到了所謂的艾非爾鐵塔。這個鐵塔只有實體的三分之一大小,因為污染而籠罩著煙霧。在它的右邊有一堆黑色煤碳類的東西,再過去則可以看到一些模糊的建築物。
這個影片是一個360度的體驗,但是這並不是用戶能夠在虛擬空間移動的“真正的VR”影片。有一些全景影片,像是ABC所提供的影片,是能夠左右移動的。但是有許多稱之為劇院級虛擬實境(cinematic virtual reality)的影片是無法移動的。
不管如何,這項科技的確使人印象深刻。而硬體也因為這項科技而預估未來會有長足的成長。研調機構IDC預估VR的週邊設備在今年度將會賣出960萬台,收入將達到23億美元,而到2020年則將可能成長至6,480萬台,達到150億的收入。
迪士尼的虛擬希望和有線現實
德勤(Deloitte)預估美國的付費電視市場在今年度將達到1,700億美元,VR的規模相較之下則相形見絀。但由於迪士尼(Disney)的ESPN訂閱用戶數的萎靡不振,使得電視訂閱開始拉警報,因此它的股價從去年度的八月份開始呈現下跌的趨勢,也因為如此,對於媒體業者來說,順應數位娛樂市場的需求也顯得更加地急迫。
在去年八月份發生恐慌的不久之後,它便宣佈注資劇院級虛擬實境設備製造商Jaunt 65百萬美元的資金。這間新創公司的目標是將VR傳送到付費的消費者手中。
Jaunt的商務長(Chief Business Officer)David Anderman告訴IBD,“我們想要成為VR界的Netflix”。
他和那些大型的訂閱服務商一樣,以“優質、專業的產製內容”來向消費者收取費用。
和NextVR一樣,Jaunt也聚焦在運動、音樂和旅遊等領域,除此之外,還有新聞和紀錄片。Anderman表示,即使是早期採用VR的遊戲玩家,也對旅遊和冒險類的電影內容相當地有興趣。
他表示,“人們嘗試這樣新事物,並為此感到相當地驚訝。他們很難相信他們所看到的東西”。
在四月份的時候,諾基亞(Nokia)宣佈與迪士尼工作室(Walt Disney Studios)合作,提供該公司VR相機以及軟體。
目前現有的VR內容仍參差不齊,比較像是其他演出或電影的附屬品而非獨立的產品。
舉例來說,去年度被整合在迪士尼星際大戰應用程式當中的“Jakku Spy”就是用來宣傳觀眾期待已久的星際大戰第七集。
此外,像ABC的《碟網(Quantico)》以及USA Network的《駭客軍團(Mr. Robot)》也有一些VR的場景。而Syfy International在電視劇《Halycon》原本的10集之外,也額外拍攝了5集獨家的VR影片,讓觀眾能夠使用Oculus Rift來觀賞。
時代華納和它的媒體同業,像是探索傳播(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 DISCA-US)(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DISCA)和獅門娛樂(Lion Gate, LGF)一樣,也用VR科技來吸引觀眾進入戲院,像是它推出的夏季恐佈片《厲陰宅2(The Conjuring 2)》。
雖然觀眾十分喜愛VR體驗,但是大媒體們仍無法確定應該要朝哪一個方向努力。在Steam平台上推出的Disney Movies VR收集了許多能夠使用HTC Vive穿戴裝置觀看的VR影片,包括360度的VR電影《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首映時觀眾的給它的評價是“未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無聊而讓人感到痛苦”。
Piper Jaffray的Meyers表示,“所有的工作室都在使用VR進行嘗試。我認為他們十分地期待VR能夠變成下一個用來說故事的媒介。但我們目前仍處於早期的階段。目前使用VR來製作電影以及說故事的能力仍相當地有限”。
Imax正在加緊採用VR技術
Meyers表示,觀眾要能夠在電影院中觀賞一段全程使用VR的90至120分鐘的電影,還需要一段時間,至少要五至七年。但電影業者已經在進行準備了。
Imax(IMAX)已經與Alphabet(GOOGL)旗下的谷歌(Alphabet, GOOGL-US)(Google)合作發展劇院級的VR相機,並和VR內容製作商Starbreeze合作,計劃在未來於購物中心和電影院當中提供“優質的VR體驗”。
The Rogue Initiative的共同創辦人以及企業發展執行長Hrish Lotlikar表示,“有許多好萊塢的公司已經認清了VR龐大商機的現實”。
這間VR娛樂公司的成員來自於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 DWA)以及其他的公司,它近期則與《變型金剛(Transformers)》的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合作,準備創造出帶有濃厚動作片風格的VR電影。
除了內容之外,還需要克服許多技術上的缺陷。
Meyers表示,在捕捉動作以及營造身歷其境環境的同時,要透過靜態的敘事方式來引導觀眾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目前娛樂產業在這方面的科技仍處於“試驗階段”。
接下來則是硬體方面的考量,使用笨重的頭戴式裝置會將真實世界阻隔在外,產生實體上的限制,偏好擴增實境體驗,像是Pokemon Go的消費者可能不會喜歡這樣的體驗。
但或許該產業有可能是對的,能夠使用這個技術賺進大把的鈔票。當好萊塢致力於VR的同時,也有許多的商機出現。舉例來說,國外的忠實觀眾,可能會願意掏錢沉浸在柯瑞(Steph Curry)的VR球賽體驗之中。
NextVR的Allen表示,“我並不認為VR會完全取代親自到現場觀看球賽的模式,但當許多時候人們無法親自到場時,可能就會採取這樣的方式。目前NBA在中國約有3億名的球迷,或許未來會突然出現VR門票,這樣就會有數百萬名的觀眾以虛擬的方式在場邊觀看球賽了”。(編譯/Ing)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授權轉載
© [2016]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BD) does not license, review or approve of, and is not responsible or liable for any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user. The user is not an agent of, sponsored by, affiliated with, or owned by IBD and is not authorized by IBD to make any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prom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