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連續三代創造投資傳奇的戴維斯家族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連續三代創造投資傳奇的戴維斯家族

2017 年 6 月 10 日

 
展開

戴維斯是著名的“戴維斯雙殺效應 (Davis double-killing effect) ”的發明者,1947 年以 5 萬美元起家,45 年賺 1 萬 8000 倍 (9 億美元) ,年化回報 23%。

虎父無犬子,他的兒子、孫子也都是大師級別的。

兒子斯爾必·戴維斯 (Shelby Davis) ,1969 年開始經營戴維斯紐約創投基金 (Davis New York Venture Fund) 。30 年投資累計回報 75 倍,是標普 500 的兩倍。孫子克里斯·戴維斯 (Cris Davis)  是戴維斯精選顧問公司的掌門人、成功的基金經理,管理資產超過 470 億美元。

  • 不買廉價股

大部分廉價股只值這個價錢,因為它們是普通公司所發行的。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會始終保持低價,公司的執行長會預測好時機何時到來,這也正是他們一貫的做法。公司業績可能會恢復,但這僅僅是個假設。

“即使能夠恢復業績”,斯爾必 (第二代戴維斯) 說,“花費的時間也常常會超出任何人的預期。只有受虐狂才會喜歡這類投資。”

  • 不買高價股

有些股票之所以價格高昂,是因為它們是由卓越的公司所發行的。但斯爾必同樣不肯購買這類股票,除非股價相對於其收益而言比較合理。斯爾必認為,“任何公司的股價都沒有吸引力。”

戴維斯家族的人從不會多花錢買衣服、房子或度假,為什麼投資者要為收益而多花錢呢?畢竟,無論他們何時進行投資,投資者要買的不就是收益嗎?

一旦一隻高速成長型股票的價格下跌,投資者就不得不面臨一個無情的數學公式: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下跌 50%,那麼它要回到收支平衡點,就必須上漲 100%。

  • 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

斯爾必認為,選擇那些收益成長速度高於股票本益比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資。

假設有一家虛擬的地區商業銀行 SOSO,其收益率為 13%,並不引人注目,股票則以適度的 10 倍本益比出售。如果 SOSO 在今後五年內仍能保持預期收益,並使投資者能夠以 15 倍的本益比購買股票,那麼耐心的股東們就能得到 20% 的年回報率。

有時候,戴維斯家族還能發現一隻“秘密成長股”,有著 SOSO 的名聲和微軟(Microsoft, MSFT-US) (Microsoft) 的盈利能力,即合理的價格、豐厚的收益,兩者的結合實在令人無法抗拒,而戴維斯發現美國國際集團 (AIG) 以及其他許多公司的股票都屬於此類。

如果 AIG 的股票是領先股或改良股,投資者自然會以高價購買。但作為一家單調沉悶的保險公司,AIG 從沒有出現過理性或非理性的購買熱潮,股票長期低估使股價下降的風險降至最低。

  • 耐心等待直到股價恢復合理

如果斯爾必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價過高時,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直到股價回落。雖然那些一年內會改變三、四次投資策略的分析師們有機會購買 IBM、英特爾(Intel, INTC-US) (Intel) 和惠普 (HP) 的股票,但偶爾出現的熊市卻成了謹慎投資者們的最佳夥伴。

就像戴維斯 (第一代) 過去常說的:“熊市能使投資者發大財,但他們在那時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時候,一個行業會出現自己的熊市。

1980 年代的房地產熊市蔓延到了銀行,從而使斯爾必有機會購買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的股票。1990 年代初,柯林頓政府誤導性的醫療改革項目導致醫藥股出現熊市,一流製藥公司 (例如默克 (Merck) 、輝瑞(Pfizer, PFE-US)製藥 (PFIZER) 、禮來(Eli Lilly, LLY-US) (Eli) 公司等) 的股票均下跌了 40~50 個百分點,而斯爾必和克里斯 (第三代戴維斯) 在上述三家公司都有投資。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熊市,漏油、集體訴訟、產品回收等負面新聞會使公司股價下跌,而此時正是購買股票的好時機,前提是公司的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並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當你購買的一家實力雄厚公司的股價下跌時,”斯爾必說,“你會有一定風險,因為投資者的預期比較低。”

整個 1980 年代,有一大堆以 10~12 倍本益比出售的成長型股票供斯爾必選擇;而到了繁榮的 1990 年代,這些公司卻幾乎完全消失了,克里斯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被迫等待股價下跌。

  • 順勢而為

斯爾必選擇技術股時非常慎重,但他並不完全排除技術股,兩位著名的技術恐懼者,巴菲特和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也是如此。

只要他能找到股價合理、有實際收益並具有全球化經營潛質的高科技公司,斯爾必就會急切地購入該股票。否則,他就寧可錯過收益最為可觀的行業。他一開始購買了網路股票,盈利相當豐厚。

從 1980 年代中期起,他選擇了 IBM。此外,還購進了應用材料公司的股票,並因而上演了一出鋤頭與鐵鍬的現代戲。在 19 世紀的淘金潮中,商人靠出售鋤頭和鐵鍬發了大財,而那些去淘金的人則破產了。同樣地,應用材料公司靠將設備賣給半導體行業的淘金者而發了財。

  • 主題投資

“自下而上”型的選股人是投資於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發展前途,無論是石油鑽探業還是快餐連鎖業,他們都樂於投資;“自上而下”型的選股人則會首先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找出有可能興盛起來的行業,然後再從中選擇公司。

斯爾必兼有這兩類選股人的特徵,他在投資前會首先尋找“主題”。而很多時候,主題都是相當明顯的。

1970 年代的主題就是氾濫的通貨膨脹。斯爾必的風險基金選擇了石油、天然氣、鋁以及其他大宗商品類公司,因為儘管物價上漲,這些公司仍能盈利。

到了 1980 年代,有跡象表明聯準會已成功地抑制了通貨膨脹,斯爾必由此發現了一個新的主題,即物價回落、利率下降,並因此而削減了硬資產,轉而購買金融資產,也就是銀行、經紀和保險公司的股票,因為利率下降使金融業從中受益。

斯爾必將 40% 的基金投入金融機構,正好趕上了它們大步前進的好時機。儘管這類“秘密成長股”的收益成長速度並沒有微軟那麼快,但它們的回報仍然令人很驚喜。

到了 1990 年代,斯爾必和克里斯則根據另一個明顯的主題展開行動:嬰兒潮老齡化。隨著美國歷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漸老齡化,藥品公司、保健業和療養院成了受益者。藥品股票出現過一次大幅度上漲後,斯爾必開始等待下一次股價下跌的到來。

  • 讓績優股一統天下

典型的成長型共同基金每年會出售 90% 的資產,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可能更有發展前景的商品。

紐約風險基金的周轉率約為 15% 左右,而戴維斯家族購買股票後一般不會拋售,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可以不用支付長期收益的巨額資本收益稅。這種方式使交易成本較低,而且避免了頻繁交易中可能出現的失誤,頻繁交易的投資者盈虧的風險則各占一半。

在斯爾必很小的時候,戴維斯就一直告訴他,選擇時機根本沒用。現在,斯爾必又將這些話轉告給克里斯和安德魯。

“我們以長期可以接受的低價購買股票,”斯爾必說,“最終,希望股票能以‘合理價值’出售。而一旦達到合理價值,只要收益能持續成長,我們就會長期持有該股票。我們願意以合理價值購買股票,但最終還是希望這是一隻成長股。”

“我會安安心心守著一隻股票度過兩、三個蕭條期或者說市場週期。那樣的話,我就能瞭解公司是如何應對經濟蕭條期和繁榮期的。”

  • 信賴卓越管理

戴維斯的投資依賴於 AIG 的漢克·格林伯格 (Hank Greenberg) 之類卓越的經理人;同樣,斯爾必也信賴英特爾的安迪·格羅夫 (Andy Grove) 和 Sun American 公司的艾利·布洛德。

如果一位優秀的領導人離開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別處,那麼斯爾必也會相應把資金投入該新公司,因為他信賴該經理人的才能。

當傑克·格倫霍夫從富國銀行 (Wells Fargo) 調到第一銀行,斯爾必立即購買了第一銀行的股票,而當哈維·格魯布出現在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AXP-US)公司時,他馬上購買了運通的股票。

“任何一家公司要獲得成功,優秀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華爾街公認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報告總是忽略這一點,”克里斯說,“分析師總是喜歡討論最新的數據,但是對我們而言,如果沒有事先評定公司領導人,我們絶不會購買任何股票。”

  • 忘記過去

“電腦及其無窮無盡的數據庫總使得投資者關注過去,”斯爾必說,“人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根據過去預測未來。”

華爾街的風風雨雨告訴我們最寶貴的一點就是,歷史不會完全重演:

自 1929 年的大蕭條後,25 年來投資者一直不敢購買股票,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 1929 年的歷史很快就會重演;

二戰後,投資者不買股票的原因在於,他們認識到經濟蕭條總是伴隨戰爭而來;

1970 年代後半期,投資者不買股票,是因為他們正在準備應對 1973~1974 年熊市的重演。正如斯爾必在 1979 年所寫的:“如今的大部分投資者都花費了過多的時間,用來防禦那些我們認為不大可能出現的相同程度的經濟衰退。”1988~1989 年,投資者不買股票,是因為擔心 1987 年的經濟崩潰又將重演。

而上述種種情況,他們事後都會感到後悔。

從華爾街的投資經歷中可以學到無數謬誤,例如:“只有公司收益上升,股價才會上漲。”事實上,公司收益下跌時,股票通常表現良好。“高通貨膨脹率會危及股票。”但 1950 年代初的通貨膨脹並沒有危及股票。“購買股票是防禦通貨膨脹的最佳保障。”但 1970 年代初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 堅持到底

“股票在 1 年、3 年甚至 5 年內都會有一定風險,但 10~15 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說,“我父親進入股市時正逢股市巔峰期,但 20 年後當初糟糕的表現已經無關緊要了。在致股東的信中,我們一再重申:我們是在跑馬拉松。”

摘自《戴維斯王朝——五十年華爾街成功投資歷程 (The Davis Dynasty: 50 Years of Successful Investing on Wall Street) 》 (美) John Rothchild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