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聽到「避險(Hedge)」這兩個字,比方說「避險基金(Hedge Fund)」、「避險貨幣」、「避險資產」、「避險工具」等。「 避險 」二字感覺好像很高深?很專業?其實還好,它的概念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最常接觸到的避險概念就是「買保險」。
避險的意思:保護獲利、降低風險
這跟買保險的概念一樣。像意外險,我們都不希望出意外,但是誰都沒辦法保證未來。因此當發生意外時,我們就會慶幸還好有買保險,因為可以從保險公司拿到理賠,減低財務負擔。而保險最特別的一點就是「繳得少、領得多」,如果是純壽險的話,我們一年只要繳幾千塊,但真身故時受益人卻可能領到一百萬。投資上許多避險方式也是如此。
避險資產有哪些?
相對於股票而言,黃金、公債、美金等避險貨幣叫做「避險資產」。
黃金、公債、避險貨幣等會叫做「避險資產」,是因為通常他們會在股市下跌時上漲。黃金自古以來就是各國文化奢華的象徵,而且它有實體、不容易損壞,而且全球都認定它的價值,因此當經濟風暴一來,大家往往會搶買黃金,讓它上漲。
公債則是政府發行的債券,既然是政府發行,那違約的機率就很低了。因此與黃金類似,當經濟風暴一來,大家會搶買公債,讓它上漲。
避險貨幣有哪些?
而所謂「避險貨幣」,就是「能避開風險的貨幣」。貨幣,是各國境內買賣東西的工具,而要能避開風險,該國的政局、經濟要穩定,且流動性要好,不會有買得到賣不掉的問題。這些條件都會隨著時局變化,避險貨幣也會隨時局改變。而目前的避險貨幣有「美金、日圓、歐元、瑞士法郎」四種貨幣。
美金:不用多說,世界第一強權,也是全球最流通的貨幣,理所當然是避險貨幣了。
日圓:亞洲區代表。日本長期低利率,讓世界各國在景氣好的時候從日本借錢投資、景氣差的時候紛紛還錢給日本,因此日圓在景氣差的時候容易漲。而日本經濟實力雖然不如中國,但日圓的流通性比人民幣好太多,因此日圓更容易當作避險貨幣。
歐元:全球強權-歐盟境內的流通貨幣,但近年來因為歐盟內的幾個國家爆發財政困難,因此歐元的避險貨幣地位稍有爭議。
瑞士法郎(簡稱瑞朗):瑞士為「永久中立國」。一來因為位居阿爾卑斯山,地形易守難攻;二來因為瑞士銀行藏著世界各國政要的機密,誰打它都自找麻煩;三來則是全民皆兵,真要打也不好打。以上三大因素讓世界各國承認它的中立地位,也讓瑞士躲過一戰和二戰,戰爭風險非常低。再加上它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瑞士法郎也成為著名的避險貨幣。
以上就是「避險資產」,除此之外還有「避險工具」。
避險工具有哪些?方式有哪些?
避險工具則除了上述那些避險資產外,還包括期貨、選擇權等高槓桿的衍生性商品,他們運用的方式也不太一樣。
較簡單的方式是「一部份買股票、一部份買黃金或公債」等資產配置的概念,比方說我有100萬,我拿50萬買股票,30萬買公債,20萬買黃金。這樣當股災來臨時,50萬的股票可能跌了10%,剩45萬,公債和黃金可能各漲了5%,變52.5萬,這樣整個100萬就只賠了2.5萬,比整個100萬去買股票、然後賠10萬好多了。
而高槓桿商品,則能用一小部份錢獲得避險效果,比方說選擇權。選擇權的槓桿一般在40~60倍左右,甚至有機會到100倍、200倍。
因此,如果我台股裡有100萬,然後我認為股市可能大跌,我可以花2,000塊買進賣權,這是一種利用股市下跌來獲利的方式。這樣台股如果真的下跌10%,我沒做避險的話可能會虧損10萬塊,有做避險的話則會因為選擇權賺了10萬塊(假設槓桿是五十倍),而抵銷了股票10萬塊的虧損。但如果股市沒有下跌、反而上漲,我的選擇權雖然賠光光,但總共也只賠兩千塊,對一百萬來說只有0.2%,比例很低。
選擇權避險的概念雖然講起來很簡單,但實務上難度會高得多。比方說選擇權還有到期日的問題,如果到期前股市沒下跌,那2,000塊也會不見;如果股市沒跌反漲,選擇權也會吃掉股票的獲利等等。這都需要更深的專業。所以,如果對這塊感覺很複雜,不妨單純的撥一部份資金來買黃金、公債等避險資產就好。
避險基金 共同基金的差異?
另一個常聽到的名詞就是「避險基金(hedge fund)」了。避險基金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誤會,以為它會「避開所有風險」,但這是錯的。它會叫做「避險基金」,是因為相對於其他基金(像是共同基金、年金基金等),它的監管更少,更有空間運用上述那些避險工具。所以,假如在金融風暴時共同基金跌50%,那避險基金就可能會跌少一些。
但不是每檔避險基金都這麼好,這很取決於經理人功力。再說,避險基金的投資門檻高、資訊也更封閉,因此如果有機會投資避險基金時,千萬要多方查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