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閱讀的種種益處,總有許多浪漫的說法。 “ 喜歡讀書,就相當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的享受的時刻 ” ; “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 ; “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 ” 。但閱讀,真有那麽重要嗎?今天的文章,我們整理了兩個與閱讀有關的研究。研究發現,閱讀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共情能力,更好得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之外,竟然還能帶來健康效益。就算 “ 每天只讀 30 分鐘,對生存仍然是有益的 ” 。
讀小說,可以提高共情能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就是閱讀小說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共情能力,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因為很多人覺得,看小說的時候,讀者不經意就會把自己帶入到小說的角色當中,去體會這些角色的感受,而且還會把這種感受和自己的故事做比較,或者想像自己將來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做了不少研究,來檢測閱讀小說和共情能力之間的關係。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證明了閱讀真的可以提高人的共情能力。大腦用來理解小說的神經機制,和大腦用來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神經機制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我們在書中讀到 “ 踢 ” 這個詞時,大腦中和身體有關的區域就會被啟動;如果我們讀到書裡的角沙拉著一根繩子,大腦中和抓東西有關的區域活動就會增加。
閱讀的時候為了跟隨一個情節,你需要去理解角色想法和感受,這時,大腦中有關於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的區域就會被啟動。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一項研究證明,經常閱讀小說的人有更好的社會認知,也就是說他們更擅長於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透過做腦部掃描,這項研究發現,在閱讀小說的時候,大腦裡關於怎麽處理他人情緒的區域會進行更多的活動。
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多倫多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名譽教授基思・奧特利(Keith Oatley)認為,閱讀小說的時候,這種換位思考的練習就好像是在上一個關於如何理解他人的培訓課程。他把小說比喻成心靈的飛行模擬器,飛行模擬器讓飛行員不用離開地面,就可以練習飛行。讀小說的人在沒有和真實的人發生互動的情況下,在閱讀的時候,就已經在練習自己的社交能力了。
基思・奧特利教授還說,這種現象說到底是因為,文學小說本質上是對人類體驗的探索。閱讀小說可以讓我們看到多樣的人生,還有不同類型的人,這樣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去理解別人,即使是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的感受。
既然閱讀可以提高人們的共情能力,還有社交能力,那是不是意味著愛讀小說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更樂於助人呢?為了測試這一點,研究人員又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先請參與實驗的人填寫一份關於情緒感知的調查問卷,問卷中會穿插一些可以衡量參與者同理心的問題。接著,參與者需要閱讀一篇短篇小說,然後回答關於這篇小說的一些問題,比如,他們是如何理解故事裡的角色的,這些問題都是為了測試參與者對小說角色的感受能力。
問完這些問題之後,研究人員會表明自己要到另一個房間拿東西,在去的路上,他們會不小心弄掉鋼筆,以此測試這些參與者有沒有起身幫助研究人員取回鋼筆。實驗結果表明,那些最受故事感動,對故事中的角色表達最多同情的人,更有可能幫助研究人員取回鋼筆。也就是說,閱讀小說時同理心更高的人在現實生活裡的利他主義傾向也更強。不過也有人會說,有沒有可能愛讀小說的人本身就是有更強同理心的人呢?這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了。
可能最理想的實驗是一個長期的實驗,先測量人們的同理心水平,接著設置對照組,閱讀小說組和不閱讀小說組,多年之後再對比,看閱讀量對這些參與者的同理心水平是否有影響。但是,目前的短期研究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同理心和閱讀小說之間是有聯繫的。一些機構根據這些研究成果採取了行動。比如,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醫學系,為醫學生們增加了人文課程。
每週閱讀 3.5 小時,死亡率能降低 23% ?
另一項對 3,500 多人的研究發現,閱讀,特別是閱讀書籍,可以幫助人們延長壽命。這是由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學者艾薇妮・白薇施(Avni Bavishi)、馬丁・斯萊德(Martin Slade)和貝卡・萊維(Becca Levy)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上的研究,名字就叫做《每天一章:閱讀和長壽的關係》(A chapter a day: Association of book reading with longevity)。
這項研究調查了 3,635 名 50 歲或以上的人的閱讀模式。在控制了性別、種族和教育等一些因素之後,受訪者被分為每週閱讀 3.5 小時或以上的人,每週閱讀不超過 3.5 小時的人,以及完全不閱讀的人。
在長達 12 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每週閱讀超過 3.5 小時的人的死亡可能性降低了 23% ,而那些每週閱讀不超過 3.5 小時的人的死亡可能性降低了 17% 。在隨訪期間, 33% 的非讀書人死亡,而讀書人中只有 27% 。艾薇妮・白薇施教授表示,總體而言,受訪者讀書越多,他們的壽命就越長,但即使 “ 每天只讀 30 分鐘,對生存仍然是有益的 ” 。
過往有關閱讀和長壽關係的研究,通常表明了閱讀會帶來優勢,但是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讀物的類型會帶來的不同影響。艾薇妮・白薇施教授等人發表的這項研究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區分了閱讀書籍,還有閱讀期刊雜誌對延長壽命的不同影響。閱讀書籍比閱讀報紙或者雜誌對於成長壽命的影響更為明顯。
這是為什麼呢?一是因為,相對於期刊雜誌而言,書籍的承載資訊的量更大,對資訊的處理更有深度,而這就會讓讀者去調動思維,嘗試和書籍、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繫,在這樣的 “ 緩慢的、沈浸式的閱讀過程 ” 中,讀者自然會提高自己的推理和判斷能力。
另外,同前文提到的研究一樣,這項研究同樣發現,閱讀有助於促進同理心、社會感知和情商。雖然在該研究裡,調查的受訪者沒有說明他們所讀書的類型。但是論文中說,大部分的受訪者可能都是在讀小說。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在 2009 年的調查中發現, 87% 的圖書讀者選擇讀小說,這足以說明小說有多流行。我們人類作為群居動物,擁有感受他人的能力,還有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對於個體的生存品質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是體驗人類經驗多樣性的方式
楊照曾寫過,今天年輕人有一種高度的焦慮,這種焦慮就是,今天學會的本事、擁有的能力,可能在三年、五年之後就沒有用了。那快速變動的環境當中,我們如何培養自己內在的、可以應付變化環境的能力?他認為,人最需要能力之一,是 “ 能夠體會、能夠認識與自己很不一樣的人,有一種同情(sympathy)跟共情(empathy/empathize)的能力,體會他人是什麼樣的人,試著站在他人的立場和態度來了解他們所說的話。
這種能力怎麽來?它需要你能夠體會人類經驗的多樣性,能夠擺脫自我中心。不能把每個人都當成是你自己,不能先入為主地認為用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理解這整個世界。這個世界有那麽多不一樣的人。 ” 閱讀,就是體驗人類經驗多樣性的方式之一。
真相是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愛是什麼,什麼樣的存在才是好的存在。很多人都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困擾,所以我們需要起身去尋找一些答案,去學習和借鑒他人的生存經驗,我們才能得到一些安寧,繼續探索未知的生活和精神體驗。
另外,讀書,尤其是讀小說,也會給我們更多的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的力量。看故事裡描寫的軟弱的人性和含糊的情感,關係展開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人也有各式各樣的人生,我們看過這麽多不同的故事,所以就可以更平和地接受自己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論是關係的展開還是關係的結束,我們好像都可以不太吃驚,畢竟書裡的別人的生活,也是這樣,突然就開始了,突然就結束了,然後含糊不清地繼續生活下去。
很多時候我們不去閱讀,不是因為不知道閱讀的重要,而是因為,把閱讀的意義看得太重。作家唐諾在《閱讀的故事》寫, “ 我們太想這是茫茫人生亡羊歧路前的一次重大決定,閱讀便容易附生一堆沉重的儀式性行為。我們總想先把手邊那一堆暫時的、偶發的、可馬上解決的瑣事給處理乾淨,好找個清清爽爽的良辰吉日來專心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看著自己最魂牽夢縈的那篇東西那本書,如此日覆一日。 ” 其實,把閱讀當作日常的秘訣,恰恰是放鬆心態。小說也好,雜誌也好,重要的,是開始讀。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