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911恐攻、疫情、天然災害侵襲,「防災科技」有發展前景嗎?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911恐攻、疫情、天然災害侵襲,「防災科技」有發展前景嗎?

2021 年 9 月 11 日

 
展開

如果我們無法及時阻止災難的到來,那我們至少能對它們的到來更有準備。

前兩週美國東部的 Henri 颶風剛走,這兩天被稱為可能是 “ 165年以來襲擊路易斯安那州的最強颶風 ” 的颶風 Ida 又登陸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市已經全面斷電並面臨著洪水威脅,許多居民已經接到命令緊急疏散,接下來幾天的情況會怎麼樣還是未知。

這兩年來似乎我們的世界進入了一個動盪的狀態,不只是新冠疫情,還有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比如今年 2 月德州的大斷電、加州和希臘還在蔓延的山火、鄭州的洪水。

它們都讓我們更加清楚的看到環境正在急速惡化的現實。就在 8 月,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氣候報告顯示到 2040 年全球氣溫將比現在高 1.5 度,比預期快了許多,接下來我們將看到更多的旱災、森林火災、熱浪和極端海平面升高之類的災害。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氣候報告顯示到 2040 年全球氣溫將比現在高 1.5 度

▲圖源:IPCC Report

一直以來,包括碳中和等全球都在努力的環保目標更關注的是在長期影響,但如果說最近世界各地的搶險救災讓我們意識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這一領域的科技和過程遠非完美。近來出現了許多公司正在改變這一現狀,從各個角度改進我們對災害的預判、反應和恢復能力,也有更多資本融進這一領域,根據 Pitchbook 數據顯示,過去 3 年內在災害和緊急情況領域的公司所獲得的投資增加了4倍。

數據、數據和數據

當救援人員處於危險環境中時,每時每刻情況都可能發生巨變,不管是來自硬體的支援還是純數據支援都會非常有用。

比如最近剛剛完成了 550 萬美元融資的 Qwake Technologies 就想為消防員在火災現場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援,它所打造出的 AR 系統 C-THRU 能夠快速掃描並將週遭環境上傳到雲端,將投影、生命探測器、空氣毒性探測器、雲端計算等功能集合在一個頭盔內,還有降噪功能讓受害者的求救聲和隊友的溝通都更加清楚,讓消防員能夠對環境擁有更好的掌握,在大火中佔有更多優勢,減少傷亡。

AR 系統 C-THRU 能夠快速掃描並將周遭環境上傳到雲端,將投影、生命探測器、空氣毒性探測器、雲端計算等功能集合在一個頭盔內,還有降噪功能讓受害者的求救聲和隊友的溝通都更加清楚

▲圖源:qwaketechnologies

Qwake 去年獲得了美國國土安全部支援的 140 萬美元,還在今年和美國空軍達成了合作關係,為特殊行動提供服務。

成立於 2012 年的 RapidSOS 則是看到了大多數救援行動中訊息不流通的現狀,打造出了一個救援數據平台,它不但與約 3.5 億使用者設備相連能夠獲得使用者準確的地理位置,還和像是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紅十字會等組織合作獲得使用者健康訊息,在關鍵時刻將包括準確位置、實時健康訊息、出事狀況等訊息及時送到 911 急救員手中,大大增加呼救者的獲救機率。RapidSOS 目前與 5,000 多個公共安全組織合作,救助了約 3 億人,每年救援超過 1.5 億件意外事故。

RapidSOS 則是看到了大多數救援行動中訊息不流通的現狀,打造出了一個救援數據平台,它不但與約 3.5 億使用者設備相連能夠獲得使用者準確的地理位置,還和像是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紅十字會等組織合作獲得使用者健康訊息,在關鍵時刻將包括準確位置、實時健康訊息、出事狀況等訊息及時送到 911 急救員手中,大大增加呼救者的獲救機率

▲圖源:RapidSOS

RapidSOS 在今年 2 月完成了來自Insight Partners的 8,500 萬 C 輪融資,這筆資金將用於擴展產品功能和能被分享的數據類型,至今總融資達到了 2.05 億美元。

類似的公司還有 Cornea,一個將地理、天氣、歷史災害等訊息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為消防員提供 “ 何時該前進何時該撤退 ” 訊息的公司,主要產品有兩個,一個是對危險情況進行精準判斷的地圖,因為週遭的風力和水力等情況都可能加重一場火災的嚴重性,消防員要知道何時收手避免人員傷亡, 另一個則是透過地形和植被分析哪個區域滅火可能性最大值得繼續努力。

這些資訊以往只會在消防部門高層被分享,對奮斗在第一線的消防員來說也難以消化,Cornea 的技術打破了訊息壁壘,讓消防員可以看到直觀的地圖,用已經被分析好的訊息及時調整救援行動。

對危險情況進行精準判斷的地圖

▲圖源: Cornea Tech

One Concern 則是正在開發用人工智能對地震和洪水等多種自然災害進行預測的技術,所提供的災害預測訊息詳細到局部地區,動態化和可視化的數據呈現大大加速救災效率,比如透過對建築結果和地震活動等訊息進行 AI 訓練,這一系統可以提供震後應該先向哪裡優先派遣緊急救援人員之類的訊息,系統還提供受災人口的年齡和經濟狀況等訊息幫助災後重建。

One Concern 近年來在日本這一自然災害高危地區注入了許多關注,從 2019 年就開始和日本財險合作加碼 AI 技術,在去年和今年分別完成了由財險參與的 1,500 萬美元和 4,500 萬美元融資。

在抗災過程中,將數據分享給大眾讓他們可以提前準備也十分重要。最近,舊金山的初創公司 Firemaps 剛完成了由 a16z 的 Andrew Chen 領投的 550 萬美元融資,Uber 的 CEO Dara Khosrowshahi 和 Addition 的 Lee Fixel 也參與了投資,它為屋主們提供了更快速和透明的知道自己家在火災中的 “ 軟肋 ” 的技術以儘早準備面對風險。

住在高危火災區域的居民大多並不知道如何加固房屋減少在火災中受傷的風險,政府和保險公司又會持續施壓讓他們盡快採取行動,防備措施包括在房屋的週圍放置礫石以建造無火區,或是保證閣樓通風口和壁板的防火耐高溫性都會起到幫助,但要價有天壤之別。Firemaps 會派出帶有無人機的團隊對這些區域的房屋進行勘察,在 20 分鐘內就能產生一個高解析度且精確到厘米的三維模型,對承包商投標和後續的加固措施來說都更加容易。

Firemaps 會派出帶有無人機的團隊對這些區域的房屋進行勘察,在 20 分鐘內就能產生一個高解析度且精確到厘米的三維模型,對承包商投標和後續的加固措施來說都更加容易。

▲圖源:Techcrunch

同樣在大火上做文章的是 BreezoMeter,它正是蘋果天氣 app 中空氣品質數據的提供者,在 7 月剛完成 3,000 萬美元後推出了 Wildfire Tracker,是一個能夠監測火災發生情況的平台。

一個能夠監測火災發生情況的平台

▲圖源:BreezoMeter

透過收集感測器資訊、衛星圖像和當地群眾報告,Wildfire Tracker 能夠產生即時火災地圖並提供空氣品質數據,目前使用者在 BreezoMeter 的網站上可以免費查看,未來也將提供更多資訊以及 API 軟體和像是汽車製造商等公司合作讓火災資訊更快傳遞給更多人。

通過收集感測器資訊、衛星圖像和當地群眾報告,Wildfire Tracker 能夠產生即時火災地圖並提供空氣品質數據

▲圖源: Tech crunch

技術救命但賣不出去?

雖然這一領域的公司越來越多也正受到更多資本關注,但它們都要考慮的是如何將自己的產品推銷出去,這些公司所面對的受眾大多是政府機構,運用科技來提升工作效率向來對他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許多人表示 “ 可能退休之前都不會看到我們使用任何新科技 ”。

再次,災害什麼時候會發生本來已經很難以預測了,近兩年它們的發生更加突然,比如 Cornea 在提升產品功能和向政府銷售上都採用歷史火災頻率和數據做參考,但突如其來的火災往往會打亂他們的腳步。

這種難預測性也會影響到投資者的興趣和資金,往往當災害發生時資本興趣高漲,政府也會撥更多成本投資抗災技術,比如新冠疫情打得全球措手不及,這也能解釋去年以來災害反應領域的資本成長,但當世界趨於正常又有多少投資者仍會保持熱情?

這些公司在建產品、求融資、賣產品的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管是對創辦人的信念還是公司發展都是持久的打擊。

面對這些困難,他們可以從某些角度尋求突破,比如在打造產品上,科技公司的信仰往往是只要建出了一個好用的技術,市場中總會有人買帳,而在災害反應上,這一假設不再為真,他們需要更深度的思考在前線的救援人員痛點是什麼,抗災機構最需要的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同情同理心,比如有些救援人員選擇用紙筆而不是電子設備,原因可能是某次出勤的時候電子設備出狀況導致慘重傷亡,那麼如何能夠提升技術的可靠性並清晰傳達。為了容納並對災害的多種可能性進行反應,這一領域的產品打造也需要更多的深度和廣度,週期也往往更長,對創業者的耐心也是考驗。

在推銷上,許多公司選擇優先推廣免費服務來獲取政府機構的信任,繼而增設付費服務;傳統廣告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也比較小,選擇抗災和政府機構的前高層人員進行口碑傳播是更好的渠道;在賣點,將重點更多放在 “ 安全防範 ” 而不是僅限於短暫災情間的反應和救援也更容易獲得更廣的受眾規模,很多機構和這一領域的風投也認為時刻強調這個世界多麼危險的價值主張並不是最受歡迎的方式。

被忽視的 “ 人 ” 元素

在數據之外,實施救援行動的和被救的都是人,他們的常識和應急能力往往能在關鍵時刻起到救命作用,這卻也是我們目前看到缺失最多的。被救援者方面,像是 Facebook、鄰里社交軟體 Nextdoor 和安全警報和緊急事件提醒軟體 Citizen 都能夠給公眾較好的預警。

由 Dan Kessler 掌舵的 Harbor 則是想要培養大多數人對於災害的自救和反應能力,透過收集來自 NOAA、FEMA 和 USGS 等組織的訊息,Harbor 能夠為每位用戶判斷出所居住地區所面臨的潛在危險並提供防災待辦清單,借用類似 Headspace 的遊戲式教學模式,讓使用者將防災變成習慣,時刻檢查家中飲用水數量、煙霧報警器電池含量、緊急聯繫人等訊息保持更新,重要文件、逃生路線、離線指南和聯繫方式訊息都儲存在 app 中,並提供災後恢復指南,緊急時刻用戶還可以使用一鍵求助功能,陪伴用戶在預防、反應、恢復的各個階段。

▲圖源:Habor

Harbor 目前完成了由 25 madison 投資的 500 萬美元融資,董事會成員包括許多防災和大眾安全方面的大咖。

而在救援者方面,他們對搶險救援的硬知識沒的說,但軟知識卻鮮被提及和重視,這裡的軟知識指的是在危急時刻和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快速收集資訊的能力、向遇害者家屬傳達資訊共情的能力等等。

縱覽市面上的教育科技公司,都有著非常 “ 實際 ” 的教學目標,比如語言、數學、醫學知識…卻並沒有很多公司願意在軟知識這一領域開發,而這些卻也是救援者所需要有的重要能力,在未來都可能成為教育科技公司關注的重點。

同樣的,對災後救援者和倖存者心理健康和災難康復的關注目前也並不多,大多由非獲利組織主導,但 Risk & Return 這家風投則是一個特例,它主要業務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尋找最新的抗災科技幫助救援前線,另一方面則是投資能幫助人們災後心理重建的項目。

它投資的公司之一是由來自史丹佛大學的腦科學博士 Amit Etkin 所創立的 Alto Neuroscience,研究重點是用人工智能監測人們的腦電波來預測抗抑鬱藥物是否會起作用,這項技術將為精神疾病處方藥開發提供更多的準確性。

Risk & Return 還投資了 NeuroFlow,一個用測量和大數據來監測患者心理健康的臨床技術平台,患者佩帶耳機和生物測量傳感器將 EEG 和 HRV 等數據和行為健康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及時傳給醫生進行更好的監測,更加持續和準確地監測能更早抓住心理疾病復發的徵兆。

醫生會針對患者的不同狀態提供定制的康復練習,系統還會自動發送資訊激勵使用者堅持訓練,平台上 82% 的使用者看到了抑鬱症狀的提升, 62% 的使用者在使用第一個月後還在積極互動,目前美國空軍和退伍軍人衛生管理局以及 200 多家私人診所都是它的合作夥伴。

一個用測量和大數據來監測患者心理健康的臨床技術平台,患者佩帶耳機和生物測量傳感器將 EEG 和 HRV 等數據和行為健康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及時傳給醫生進行更好的監測,更加持續和準確地監測能更早抓住心理疾病復發的徵兆。

▲圖源:Neuroflow

此外,新冠疫情和鄭州洪水等事件都讓我們看到,在抗震救災中來自群眾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比如: 洪水時期有人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建立的文件接力傳遞需要幫助的聯繫人名單,疫情間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靠記錄就診人員健康狀況就建立出了 COVID near you 這一能告訴你所生活的城市和區域的疫情程度的數據平台。

歐洲火災中許多人靠自發地理資訊(VGI),也就是人們透過行動互聯設備自發的貢獻地理空間資訊,將大火蔓延的資訊收集並分享給更多人。

許多非獲利組織和救災組織極其需要幫助,但並沒錢僱傭高薪員工,像是誕生於去年的 Develop for Good 組織就正在將有一身武藝想要為社會做貢獻的學生和這樣的組織相聯繫,學生可以從數據分析、工程師、項目管理、UI/UX 設計師中選擇職位,已經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救助兒童會等等服務了2.5 萬個小時,Amazon Web Services 還為低收入的志願者提供經濟補助,讓他們可以放掉經濟壓力顧慮放心地做貢獻。

 Develop for Good 組織就正在將有一身武藝想要為社會做貢獻的學生和這樣的組織相聯繫

▲圖源:Develop for good

隨著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得更加極端,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們將看到更多的 “ 黑天鵝 ” 類災害事件,將在全球對我們的災害反應能力進行嚴峻考驗。

如果我們無法及時阻止災難的到來,那我們至少能對它們的到來更有準備,為奮鬥在一線的救援人員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援,也為災後我們的身心健康建好一座城牆。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