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限空令延長!限空令是什麼?過往禁空令一次看!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張富傑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限空令延長!限空令是什麼?過往禁空令一次看!

最近更新時間: 13 April, 2025

 
展開

2025 年 4 月 6 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全球股市跟著大跌,台灣市場也難免受牽連。金管會在這時為了穩定投資人信心,啟動限空令並推出三大措施,預定從  4 月 7 日 到  4 月 11 日 施行,目標就是壓縮跌幅並防止非理性賣壓延續。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限空令是什麼?限空令都有哪些措施?它又會帶來什麼影響?歷史上又發布了幾次限空令?跟著股感一起來看看吧!

編按:2025/04/13 更新:金管會宣布將「限空令」再延一周到 4 月 18 日,包括限制盤中借券賣出提高融資券保證金成數,以及多元擔保品等。

雖然美國川普總統宣布暫緩實施對等關稅 90 天,但國際各國動向以及美國政策不確定性短期內仍有變動。金管會也持續觀察股市變化適時調整股市穩定政策。

💡想追蹤最新關稅動態,歡迎你閱讀這篇>>>川普關稅政策有哪些?為什麼要實施?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限空令是什麼?

簡單來說,限空令就是「不讓做空」的法寶。是台股自己獨有的市場規則,當市場突然跳水(無論是因外資拋售或外部衝擊),金管會就有權可以啟動「限空令」,來限制放空操作,穩定台股市場。但是股市畢竟是自由交易市場,並不能完全限制交易。因此,限空令的目的不在於「拯救」股民的資產,而是在調整情緒、縮小市場跌幅,告訴大家:跌得太狠不行,先暫停過度悲觀再說。

限空令有哪些措施?

金管會的限空令通常採取三道措施,核心邏輯是在市場恐慌時期,降低非理性放空的連鎖反應,避免賣壓踩踏、形成崩盤循環。這些措施雖然不是長期機制,但在特定時點扮演「防火牆」的角色,穩住市場信心。

從結構上來看,這三道指令不僅針對放空行為進行技術性限制,更是強迫市場參與者提高操作門檻、尋求更穩健的策略與標的。

1.限制借券賣出量 (限制借券賣出、提高融券保證金成數 )

包含限制特定標的每日借券賣出比例、提高融券保證金成數(例如從90%調高至120%),目的在於提高做空成本、壓縮放空空間。這類措施對券商與專業投資機構影響大,因為借券來源緊縮,對沖操作與套利交易也受限。

某種程度上,它不只是限制散戶,更是對大型放空資金的「壓力測試」。

本次「限空令」:金管會開放「多元擔保品」可用來補繳融資自備款或融券保證金。舉例來說,像是ETF、公司債、受益憑證等。

→ 減少因被追繳保證金而被迫賣股的現象,避免市場進一步失速。

2.平盤以下不得放空

禁止在股價跌破平盤後進行融券賣出與借券賣出,避免「順勢放空、壓低股價」的負面循環。

市場一旦信心崩潰,這種「落井下石」的行為特別常見,因此這條規定其實是針對情緒性賣壓進行技術性遏止。雖然操作自由度下降,但短線來看可暫緩股價進一步下挫,有助於冷卻市場情緒。

本次「限空令」:借券賣出每日委託量,從「日均成交量的 30%」大幅調降至僅剩 3%。一般投資人、機構都被限制。但需要進行避險操作的證券商、自營商、造市商等仍可豁免。

→  幾乎是直接把做空流量閥門關掉,只保留制度性操作的出口。

3.全面禁止放空

通常只有在重大系統性風險(如金融海嘯、疫情崩盤)下才會祭出這道「核彈級」措施。這時所有標的皆不得進行融券賣出與借券賣出,直接中斷市場上任何做空行為。

此舉雖然有助於暫時穩定市場,但也會犧牲市場流動性與價格發現功能,副作用不小。

本次「限空令」:從原本融券保證金是 90%,現在調高到 130%,大幅壓縮槓桿空間。

→ 不但提高風險控管,也讓短線投機動能瞬間冷卻。

值得思考的是:當放空完全被禁,市場是否真的就安全了?還是只是表面風平浪靜、

實際暗流洶湧?

限空令以外的配套措施?

金管會在決定是否救市之前,會先進行沙盤推演,根據當前市場狀況預設各種情境,因此外界稱其已備有「18 套劇本」。一般來說,限空令不會只單獨使用,過程中還會搭配以下措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注入買盤以及恢復市場信心。

信心喊話

高層官員與證交所董事長會在記者會上發表明確表態,傳遞「市場不必恐慌」的訊息,以穩住投資人情緒。這種喊話除了宣示救市決心外,也希望借此塑造市場短期內有政府保護的信心。

國安基金護盤

國安基金會在必要時出面介入,透過大額買盤來防止價格跌破關鍵支撐點。當市場觸及一定跌幅時,國安基金是否會進場往往引發市場關注,也有投資人選擇乘著風勢進場,進而帶來更多內部資金買進,達到護盤效果。

💡想更加了解國安基金,可以看看股感的這篇文章喔!>>>國安基金要進場了嗎?國安基金進場時間?國安基金護盤歷史!

舉辦法說會與業者溝通

為了提升資訊透明度,證交所在危機時期通常會積極舉辦法說會或新聞說明會,邀請主要券商及投資機構闡述市場策略。這種溝通有助於澄清市場疑慮,讓投資人更了解政府救市措施的具體操作細節。

暗示回收庫藏股

政府或大型企業可能暗示回收庫藏股的可能性,不但能對市場產生短期提振效果,也是一種信號,表示市場中有部分優質標的將有支撐,以減少恐慌性拋售。

💡想更加了解如何回收庫藏股,可以看看股感的這篇文章喔!>>>庫藏股是什麼?買回庫藏股對股價影響?實施庫藏股優缺點?

允許金融機構轉備供出售

在股市恐慌期間,為鼓勵金融機構在市場調整期間積極進場,主管機關甚至允許金融機構買進部位後轉作備供出售,藉此提高買盤意願。這樣既降低機構避險成本,也有助於市場在短期內形成一定的買方力量。

以上措施加上「限空令」配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救市劇本。而目的就是讓市場看見政府與監管機構持續關注情勢,並隨時準備進一步採取行動,進一步穩定市場情緒與投資信心。

台股實施限空令歷史

歷史上台股總共實施了 6 次限空令,本次(2025/04/07)則是第 7 次,每一次面臨的問題也都大不相同,反映出市場在各種外部衝擊下的多變局面與監管當局的因應策略差異。股感也整理出歷年限空令的時空背景!看看每一次政策都有哪些不同?分別帶來哪些效果?

1998 年 9 月 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受外資大量流出影響,台股面臨慘烈拋售。主要衝擊來自索羅斯狙擊泰銖,當時泰國迫於形勢放棄固定匯率制,進而引發東南亞連鎖效應,資金外流迅速。市場低迷延續至 1999 年 2 月 5 日才見底,最大跌幅超過 20%。

當年限空令在外資流失達兆元後才啟動,有人質疑「事後補救」效果不佳,部分觀察者戲稱這是一道「政治利益先行」的救市處理,批評其忽略普通投資人利益,正如電影《分秒幣爭》中所反映的局面。

2008 年 9 月  全球金融海嘯

全球金融海嘯發生,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次貸危機大量的 MBS、不良資產抵押違約,也間接導致美國雷曼兄弟倒閉,隨後從美國的金融體系擴散到全球。台股到了 2008 年 11 月 17 日才見最低點,最大跌幅超過 30% 。

2015 年 8 月 陸股風暴後遺症

由中國在 6 月被 MSCI 委婉拒絕中國 A 股納入指數,後續市場融資融券來到歷史高位 2.26 兆元,最後導致崩跌。當時曾銘宗任金管會主委還喊出「救市愛台灣,自己的股市自己救」口號。

2020 年 3 月 COVID-19 疫情初期

當年 COVID-19 疫情自武漢蔓延至全球時,市場悲觀情緒高漲,美股頻頻斷崖下跌,連巴菲特也感嘆罕見場景。台股受到連環斷頭追繳令影響,融資水位降至 20 年新低,上市櫃近 500 檔個股觸發跌停。此次限空令配合國安基金進場,最終促成市場 V 型反轉。業界普遍認為救市措施效果較為明顯,但也警示政策可能對市場自然調節機制產生扭曲。

2022 年 10 月 烏俄戰事、美國升息

2022 年 1~8 月期間,外資累計流出超過兆元新台幣,台股使用借券賣出最多的就是外資,且外資因為占台股比重高又是以持有權值股為主。若出現大幅賣超就會對台股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優先抑制外資的空頭力量,對後續台股的買盤介入或是國安基金的上檔壓力就不會那麼大,相對比較容易恢復市場投資人的信心。當次金管會限空令(包含進一步強化)有以下措施:

  • 限制借券賣出總數:從前 30 日的平均成交數量的 30% 降低至 20%,再降低至 10%,表示可以借券賣出、操作放空的數量就下降了。
  • 提高融券保證金成數:融券保證金的成數從 90% 提升到 100%,再提升到 120%(10/11 最新措施),代表需要更多的保證金來維持融券。代表相同的錢(保證金),可以操作放空的股票數量變少了。
  • 平盤以下不得放空:金管會隔幾日再宣布加強措施,當日收盤價跌幅達 3.5% 以上,次一交易日不得以低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放空。

2025 年 4 月 美國對等關稅衝擊

這次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上路,導致全球股市重挫,台灣也因為清明連假股市封關,延遲至隔一周補跌。擔心造成恐慌性賣盤,防止股市遭強勢作空。金管會最終於 2025/ 04/ 06 下午宣布三項救市措施,實施時間為 04/07~04/11,三項措施如下:

  1. 增加融資融券擔保品種類:投資人經證券金融事業或證券商同意,得以具有市場流動性且能被客觀合理評估價值之其他多元擔保品,補繳融資自備款或融券保證金差額。
  2. 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由原不超過該種有價證券前 30 個營業日之日平均成交數量之 30% 調降為 3%,但證券商因發行認售權證、指數投資證券、營業處所經營結構型商品與股權衍生性商品交易業務、擔任受益憑證流動量提供者或期貨自營商擔任股票選擇權或股票期貨造市者等避險需求、或證券商擔任股票造市者提供買賣報價或避險需求之借券賣出,得不受限制。
  3. 調升融券保證金成數:上市及上櫃有價證券之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由 90% 調整為 130%。

股感也將台股歷年發布限空令的時空背景整理成以下表格:

股感自行整理
台股歷年發布的限空令
限空令時間點 事件背景 重要影響 最大跌幅 國安基金是否進場
1998 年 9 月 4 日 亞洲金融風暴 平盤不得放空 下跌幅度:46.637%最低點:5,422 點(1999/2/5) X
2008 年 9 月 22 日 全球金融海嘯 全面禁止放空 下跌幅度:57.51%最低點:4,439 點(2008/11/17) V
2015 月 8 月 24 日 陸股風暴後遺症 平盤不得放空 下跌幅度:15.77%最低點:7,715 點(2015/8/26) V
2020 年 3 月 18 日 COVID-19 疫情初期 限制借券賣出量 下跌幅度:29.86%最低點:8,523(2020/3/19) V
2022 年 10 月 1 日 烏俄戰爭 單日跌幅逾 3.5 %個股,次一交易日不得放空 下跌幅度:2%最低點:13,106 點(2022/10/11) V
2025 年 4 月 7 日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 禁止平盤下放空 V

限空令影響?

從歷史來看,雖然每次實施限空令時的市場背景各有不同,但對後續台股走勢卻具有指引作用。如果金管會進一步強化措施,從單純的限空令進化到在平盤時禁止放空乃至完全禁止放空,就代表他們用藥愈來愈重,通常暗示市場情緒已臨極端,後續行情也較難亮眼。這時候通常只會出現小型股的短暫波動且一日行情頻繁,而大資金和外資對長期上漲仍持保留態度。

限空令是抄底訊號?

限空令剛推出時,市場並不會馬上活躍,就像醫生治病一樣,藥效也需時間逐漸展現。要真正判斷是否到了抄底時機,市場必須先展現出以下三個關鍵訊號:

台幣止貶值

外資往往因看空台幣而大量賣出台幣持有資產。只有當台幣出現止跌乃至回升,代表外資態度可能轉向,此時市場就有可能形成防守與支撐效果。若台幣未止貶,說明外資信心尚未回流,抄底風險仍舊偏高。權值股止跌

權值股止跌

台積電(2330-TW)等權值股佔加權指數比重約 35%,如果這些重量級股票沒有同步止跌,整體市場難以形成正向信號。市場通常認為,權值股穩定才能帶動其他成分股復甦,因此,當權值股開始企穩甚至出現反彈,便成為投資人參考的重要依據。近期一些技術分析指出,關鍵阻力位突破後,權值股有望迎來一波集體上攻。

小股東拋盤減少

大戶如果持續拋壓,市場很難出現真正的底部。當散戶和機構投資人之間形成合理的買賣力量配比,大戶才難以再持續倒貨。只有當散戶無力攤平,出現拋壓明顯減弱甚至轉為積極買盤時,底部的形成跡象才會逐步顯現。部分市場觀察者認為,這段期間內成交量與委買比率往往會有明顯改善,這也是投資人確認底部的重要信號之一。

限空令本身雖然能夠暫時壓縮做空比例,穩定市場信心,但抄底的最佳時機還要結合市場整體資金流向、技術圖形以及宏觀經濟數據的綜合判斷。股市短期內可能因市場調整效應持續低迷,必須等待上述三大跡象齊備後,才能判斷市場是否真正迎來拋底機會。

當前局勢:救市還是遲早成為市場陷阱?

每次金管會出手,無一不是讓投資人鬆了口氣,但也讓人發問:這些措施真的能讓多頭重燃信心,還是只是在維持表面平穩?往往看到的都是「一日小幅波動」,大資金外資卻依舊冷眼旁觀。

這次因川普關稅事件啟動的救市措施,正是大環境恐慌下的被動應對。金管會整體策略透露著一種無奈。行情不佳時,即使準備了「限空令」這顆定時炸彈,也怕一打下去,市場僅能維持短暫的「平盤」現象。久而久之,是否可能變成政府刻意干預市場所帶來的自我限制?

投資者應當保持清醒,因為救市措施短期內看似有力,但真正的市場底部,還得看台幣是否止跌、權值股是否反彈以及散戶是否能夠堅守定力。

這一次,金管會打破常規、一舉推出大幅度嚴格限制措施,也引發市場內部不少疑問:是把市場往好的方向「硬扭」,還是讓投資人更覺得風險隱藏於政府救市手段之中?別忘了,當歷史成為教訓,真正撿便宜的往往是那些看準時機、而非盲目「抄底」的人。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張富傑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