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邏輯 – 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Value Partners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Value Partners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隱藏的邏輯 – 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2017 年 7 月 26 日

 
展開

隱藏的邏輯 – 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The social atom)作者 Mark Buchanan 提出一個“社會物理學”的概念。

他指出,“表象複雜的社會行為,背後的起因可能很單純。” “人類的社會行為裡有類似定律般的規律,而且這些規律和所謂的個人自由意志並不牴觸;我們仍是完全自由的個體,可以隨意採取行動,但集合在一起之後的群體行為卻是可以預測的。這有點類似物理現象中的情形:雖然在原子的尺度上是一團混沌,但在熱力學或行星運動上的表現,卻非常精確。“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鑽石之所以會亮晶晶,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每個都亮晶晶的,而是因為碳原子以特殊的方式排列在一起。個體單元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01

關於此書說的“模式”讓我想起了之前遊歷各國後的感想。一個國家為何興盛,為何衰敗,個人認為制度有決定性的影響。舉瑞典為例,瑞典人智商並不會比較高,但為何他們能有這麼棒的國家?即使各國在金融風暴中受創嚴重,尤其是歐豬們的債務問題拖垮了歐元區,但瑞典依然有穩健的經濟表現,在歐盟競爭力排行中排名第一。重點在模式,在制度。

這本書還談到了金融市場的“厚尾現象”以及其他各種社會現象,其中一個是人們都有“跟著大家走”的傾向。實驗者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請志願受試者來回答,在這些志願者中有些並不是真的志願者,而是事先安排好的暗樁。在實驗過程中假扮的志願者會先故意大聲說出答案,再讓真正的受試者說出自己的答案。有時這些假志願者會故意說出錯誤的答案,看看對真正的實驗對象會有什麼影響。

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單獨測試時真正的受試者沒有一個人答錯,但當聽到別人說出同樣的錯誤答案時,他們也會跟著說出錯誤的答案,選擇和多數人同一邊。我們通常覺得是自己在做決定,但事實上不盡然如此

在我看來,跟著大家走只意味著平庸二字。

多年前還在讀大學時修了個體和總體經濟學之後,我深深覺得經濟學只是理論。雖然總經拿了最高分,但卻覺得什麼也沒學到。從錯誤的假設去得出錯誤的結論,與事實完全不符。社會科學不就是要符合社會現實嗎?但經濟學似乎變成經濟學家們創造出來的玩具,自己玩得開心就好。這本書也對經濟學有些批判,我深有同感,因此要特別把這部分寫出來。

“就像那些想把所有事情都化約成混沌的物理學家一樣,這些經濟學家也想把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化約成理性的行動,他們表演了很多智力及數學上的特技,想把每件事都納入這個概念框架裡,但並沒有成功。一個科學理論的成功或失敗,要看它解釋真實世界的能力好壞,若以這個標準來判斷,大部分的經濟學理論都失敗得很難看,儘管它裡面涉及的數學可能很複雜。”經濟學家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但我們沒有一個人是生活在經濟學理論所依據的理性理想中。

“經濟學家之所以堅持採用理性的觀點,有個非常簡單的理由:如果沒有這個假設,經濟學家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二個原因無關乎科學研究本身以及它可能面臨的困難,而是因為經濟學家也是人,受到社會回饋的機制所支配。如果研究經濟理論和社會理論的其他人,都採取理性選擇的研究取向,它就自然而然成為判斷研究工作品質的依據。”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02

“以理性為核心的經濟學方法可能再也經不起考驗,事實上已經站不住腳了。”

“理性的假設對人類的行為而言,不但是不完整的敘述,而且基本上是一種扭曲的敘述。它隱含了下面的假設:人並不會學習,不會架構出假說並加以測試,也不會改變心意。事實上,理性假設抹掉了大部分真實世界裡的人類行為特質。假設人類行為是有適應力的,基本上和假設人是理性的,在概念上同樣簡單,但卻符合現實得多,尤其是當人必須在不確定而多變的市場情境裡做決定時。這種現代想法和傳統想法最大的差別在於,它相信市場現象之所以難解,並不是因為個體的複雜性,而是由於市場裡許多人之間的微妙狀態及組織。這再次顯現了事情的關鍵在模式,而不是人。”

在一個關於合作的實驗中,“…那群經濟系研究生,顯然吸收了人會採取利己行為的觀念,自己也表現出同樣的行為 – 他們拒絕合作的比例比其他學們的學生高出很多。事實上研究經濟學 (尤其是以前那種教學方式的經濟學),似乎會讓人變得比較貪婪。正如負責這項研究的人所說的:長期接觸利己的模型,真的會鼓勵利己的行為。現在全球有很多政府都聘請經濟學家擔任顧問,想想這批人有多大的影響力 – 我認為這是個令人憂心的現象。”

“傳統經濟學不切實際的架構中的第三根支柱,就是平衡概念。如果經濟學理論把每個人看成絕對理性而貪婪的,那麼在群體的層次上,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在各種力量中取得平衡。經濟學理論的標準成形過程是:先假設不同的行為者在某種情況下尋求的是什麼,接著再弄懂這些行為者在彼此目標衝突的情況下,如何透過某種市場機制相互影響,產生出一種靜態的平衡。

這種平衡,正是經濟學家想要去了解和描繪的。可惜的是,這種相當侷限的觀點有效地排除了變化及演進的考量因素,也排除了系統要達到平衡必須經過的動力學。更糟糕的是,很多學者忽略了最出所假設的,必須有一種平衡狀態,使得這類經濟分析完全不能理解那些還沒有穩定下來,各種力量從未停止或取得平衡的狀態。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那些依據亞瑟“愛法落酒吧”賽局所設計出來的市場模型,能有效描述真實市場的關鍵因素。這些模型提供了一種自然的不平衡模型,然而正統的經濟學家卻堅持想把真實市場的運作,強行套入平衡的框架裡。

這本書並不是專門寫來批判經濟學的,它說明了合作是上策,為何人喜歡劃分敵我,還有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等等許多難解的問題。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概念,而且也認為它所說的要比傳統的社會科學要符合現實,在此推薦給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朋友們。

價值合夥人 Value Partners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Value Partners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Value Partners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