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未來前景看好,汽車大廠輪番投入市場,目前全球六大車廠VW、TOYOTA、GM、FORD、HYNDAI、NISSAN,與三大豪華車廠BMW、BENZ、AUDI以及中國大陸車廠一汽、上汽與比亞迪等各自其電動車款,族繁不及備載,以下僅列舉幾項供讀者參考。雖各車款定位略有不同,除了希望逐步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達到零排放的共同目標外,還能找出的共同點是:都以TESLA為競爭目標。
TOYOTA — Prius1-4
在過去青黃不接的時代,HEV在消費者接受度中曾蔚為風潮,如日本豐田於1997年就推出世上第一款大規模生產的混合動力車Prius。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2007年的資料,Prius是當時在美國銷售的汽車中最節省燃油的,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確實達到節省燃料成本是很重要的第一步,Prius歷經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改版,除了性能各方面的提升外,也讓油耗更精簡,已在東京車展現身的第四代Pirus,更大大提升效能,高達40.0km/L的平均油耗表現,顯示其電池和動力技術更為進步,另外也增添Plug-in Hybrid版本供選擇,外觀神似TOYOTA旗下燃料電池車Mirai。
GM—Chevrolet Volt
Prius1-3都是HEV,因此原廠沒有提供插電充電的插座,但有些車主卻嘗試自行改裝,加大電池並擴充充電功能。由此可見消費者仍渴望更為省油、更環保的車款,因此在2011年,Prius另外推出了插電型的PHEV款,同年GM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也推出一款暢銷的PHEV—-Chevrolet Volt,曾在2013年Chevrolet Volt以2.3萬輛拿下了美國市場的電動車銷售冠軍。
2014年GM推出純電動車SPARK EV,2015年初則在北美發表新款電動車 Chevrolet Bolt,有兩特點:一、更智慧:如可使用智慧型手機來發動汽車、自駕功能、整合車輛共乘管理等;二、更實惠:預計於 2017 年上市,售價約 3 萬美元,將與售價約 3.5 萬美元的特斯拉(Tesla, TSLA-US) Model 3競爭。
Nissan—Leaf
Nissan在2008年終於有了首款量產純電動車Nissan Leaf的問世,雖然近幾年Leaf在美國、日本等市場都獲得不錯的銷售量,但由於電池的蓄電量只適合短程通勤,Leaf 的定位是針對都會型上班族消費者,也因為蓄電量的關係使得車子走不出城市。Leaf已於2016年將電池續航力由160km增加至250km,可望獲更廣大的消費者青睞。
從Leaf車款可以看出,市場需要的完整產品除了良好的電池技術,還要再搭配充分廣佈的充電站建設,讓使用者像從前選擇燃油引擎車有加油站的配合一樣,沒有里程焦慮的問題。
TESLA— Model 3 / Model S / Model X
2012年6月,TESLA Model S的問世, TESLA研發出比以往增加兩倍以上續航力的電池,且以極簡的運作系統讓車身更輕盈,加上積極廣佈充電網,以及快速充電和90秒換好電池的技術,TESLA使純電動車向完整產品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技術上更是把其他純電動車遠遠拋在後頭。
2015年9月29日旗下首款 SUV Model X舉行交車儀式,是全球首輛休旅式純電動車。其海鷗後座車門與玻璃天窗讓外型獨特搶眼,除了配置了強大的 HEPA空氣過濾系統,亦導入了自動駕駛「Autopilot」功能,可將車子設定在同一車道、保持車距距離、自動路邊停車,還能以攝影機及感應裝置提醒駕駛人可能的擦撞,其中最讓人驚呼的是只要打方向燈便可自動變換車道的革新技術。
「Autopilot」其實是Tesla自行研發的ADAS,此功能雖不是完全的「自動駕駛」,駕駛人仍需負責車輛的控制,且較類似於飛機駕駛在明朗狀態下所使用的系統,適用於開闊寬廣處。2014年9月以後出廠的車款可再額外添購,並將軟體更新至Tesla 7.0即可使用,全球約5萬輛已售出的Tesla汽車可升級使用。
將電動車推向量產及普及化,Tesla已領先一步其他廠商。在2016年3月推出的平價純電動車Model 3,續航力可達345公里,在首週預購就接到超過32萬筆定單,足見電動車平價市場的前景樂觀。接下來備受考驗的是Tesla是否能夠如期完成交貨,為此Tesla也早先積極在美國加州建設廠房,並預計將於2017年開設中國工廠,為完善亞洲的供應鏈做好部署。
德系豪華車品牌
Mercedes-Benz
傳統大廠Mercedes-Benz在電動車火熱的當頭當然不願缺席,2014年在美國推出量產純電動車款B-Class Electric Drive,所使用的鋰電池由電動車大廠Tesla協助開發。
說到此,不得不提一下Mercedes-Benz與TESLA的淵源,Mercedes-Benz 母公司 Daimler AG 是 Tesla大股東之一,而 Mercedes-Benz B Class等多款純電動車,即架構在TESLA開發的電池技術平台;Tesla Model S 電動車中亦採用了不少 Mercedes-Benz 的模組。但主導M-Benz車型發展的主管Thomas Weber透露未來將推出全新的電動車款,暗示目標對手為TESLA Model S。Mercedes-Benz與TESLA的關係可謂亦敵亦友。
其實傳統大廠Mercedes-Benz在發展電動車上,採取的態度可堪比車界的Google Android,以開放性的平台號召其他車廠為盟友,如BMW、Audi等等,共同建立相容的無線充電規格。在中國,賓士也和當地車廠比亞迪,合資成立全新電動車品牌“騰勢”(Denza)。
目前戴姆勒旗下Smart ForTwo、A級、B級以及SLS AMG均已有電動版,在綠色商機的布局上,雖不若TESLA出風頭,但也穩扎穩打的多方出擊。
BMW
2011年BMW宣布成立電動車子品牌”BMW i”,陸續推出純電動車i3、增程版i3 Rex及插電式油電混合跑車 i8,2015年5月,BMW研發部總監Klaus Froehlich透露,正積極研發i系列第三款車型「i5」,亦以TESLA Model S為競爭目標。
台灣導入的第一台民用量產的純電動車就是BMW i3,為了解決台灣充電站缺乏問題,車廠更推出360° ELECTRIC 全方位服務,提供BMW i Wallbox智慧型家用充電裝置、公共充電站、ConnectedDrvie互聯駕駛技術等。
福斯
福斯汽車集團中,VW有e-Golf、Golf GTE、e-up等電動車款;奧迪則有A6 hybrid與Q5 hybrid混合動力車款,還有e-tron系列如A3 e-tron、一度喊卡的電動超跑R8 e-tron等。在作弊醜聞爆發後,福斯宣告未來重新調整品牌方向,亦會持續發展電動車。
來自中國的後起之秀-BYD
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品牌,原先由手機電池起家。自從推出了插電式油電混合車Qin(秦)後,便在中國大陸大獲好評,之後並推出Tang(唐),在2015年5月獲得全球單月銷量最高的電動車品牌冠軍。預計之後將再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休旅車Song(宋),持續擴大市場規模。
台灣之光─Thunder Power
2015年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中,唯一參展的台灣廠商昶洧發表了全新自創電動車品牌Thunder Power,與 Zagato、CSI、Magnetti Marelli 以及 Bosch 等國際零件大廠共同合作開發,以Tesla為目標對手推出其下首款房車概念車,暫稱為Thunder Power Sedan,預計將於2017年在歐洲上市,2018年則陸續在中國及美國上市。
其外型由計由義大利設計工作室Zagato操刀,採用複合材質打造而成的車身結構,將車重控制在2,000公斤以下,搭載專為電動車開發的可擴展式模組化底盤架構,可運用在多款車型,可以嗅出Thunder Power頗有以此基礎底盤開發多種車款之意。
原廠將提供兩款動力設定,分別是308hp 以及 428hp 兩款,高階的428hp版本不到5秒即可由零到時速100公里,極速更達到250 km/h,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650km,若是僅充電 30 分鐘仍可行駛300km,與Tesla Model S相比毫不遜色。
Thunder Power也特別展出以房車為基礎所打造而成的賽車版本車型,以展示其開發純電動車的成果。這是台灣第一個自有電動車品牌,著實是台廠研發技術上的大突破,而未來市場的接受度如何以及能否在競爭激烈的車市中分一杯羹,還有待完善充電站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輔助推廣。
電動車市場目前處於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車廠各自針對未來看好的區塊下注,投入HEV、PHEV或BEV的開發,在此之外,氫燃料電池車FCV的崛起又為新能源市場掀起千層浪,究竟在未來何款車種最能獲得大眾青睞,目前不得而知。而目前大多數困擾車廠的問題依然是:充電設施的不足與電池模組性能需要更加精進。如果能順利突破這兩個障礙,電動車的發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