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電動車品牌多方爭霸
作者 Kang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ang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電動車品牌多方爭霸

2016 年 9 月 28 日

 
展開

電動車未來前景看好,汽車大廠輪番投入市場,目前全球六大車廠VW、TOYOTA、GM、FORD、HYNDAI、NISSAN,與三大豪華車廠BMW、BENZ、AUDI以及中國大陸車廠一汽、上汽與比亞迪等各自其電動車款,族繁不及備載,以下僅列舉幾項供讀者參考。雖各車款定位略有不同,除了希望逐步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達到零排放的共同目標外,還能找出的共同點是:都以TESLA為競爭目標。

[汽車科技]電動車品牌-04

TOYOTA — Prius1-4

在過去青黃不接的時代,HEV在消費者接受度中曾蔚為風潮,如日本豐田於1997年就推出世上第一款大規模生產的混合動力車Prius。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2007年的資料,Prius是當時在美國銷售的汽車中最節省燃油的,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確實達到節省燃料成本是很重要的第一步,Prius歷經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改版,除了性能各方面的提升外,也讓油耗更精簡,已在東京車展現身的第四代Pirus,更大大提升效能,高達40.0km/L的平均油耗表現,顯示其電池和動力技術更為進步,另外也增添Plug-in Hybrid版本供選擇,外觀神似TOYOTA旗下燃料電池車Mirai。

GM—Chevrolet Volt

Prius1-3都是HEV,因此原廠沒有提供插電充電的插座,但有些車主卻嘗試自行改裝,加大電池並擴充充電功能。由此可見消費者仍渴望更為省油、更環保的車款,因此在2011年,Prius另外推出了插電型的PHEV款,同年GM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也推出一款暢銷的PHEV—-Chevrolet Volt,曾在2013年Chevrolet Volt以2.3萬輛拿下了美國市場的電動車銷售冠軍。

2014年GM推出純電動車SPARK EV,2015年初則在北美發表新款電動車 Chevrolet Bolt,有兩特點:一、更智慧:如可使用智慧型手機來發動汽車、自駕功能、整合車輛共乘管理等;二、更實惠:預計於 2017 年上市,售價約 3 萬美元,將與售價約 3.5 萬美元的特斯拉(Tesla, TSLA-US) Model 3競爭。

Nissan—Leaf

Nissan在2008年終於有了首款量產純電動車Nissan Leaf的問世,雖然近幾年Leaf在美國、日本等市場都獲得不錯的銷售量,但由於電池的蓄電量只適合短程通勤,Leaf 的定位是針對都會型上班族消費者,也因為蓄電量的關係使得車子走不出城市。Leaf已於2016年將電池續航力由160km增加至250km,可望獲更廣大的消費者青睞。

從Leaf車款可以看出,市場需要的完整產品除了良好的電池技術,還要再搭配充分廣佈的充電站建設,讓使用者像從前選擇燃油引擎車有加油站的配合一樣,沒有里程焦慮的問題。

TESLA— Model 3 / Model S / Model X

2012年6月,TESLA Model S的問世, TESLA研發出比以往增加兩倍以上續航力的電池,且以極簡的運作系統讓車身更輕盈,加上積極廣佈充電網,以及快速充電和90秒換好電池的技術,TESLA使純電動車向完整產品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技術上更是把其他純電動車遠遠拋在後頭。

2015年9月29日旗下首款 SUV Model X舉行交車儀式,是全球首輛休旅式純電動車。其海鷗後座車門與玻璃天窗讓外型獨特搶眼,除了配置了強大的 HEPA空氣過濾系統,亦導入了自動駕駛「Autopilot」功能,可將車子設定在同一車道、保持車距距離、自動路邊停車,還能以攝影機及感應裝置提醒駕駛人可能的擦撞,其中最讓人驚呼的是只要打方向燈便可自動變換車道的革新技術。

「Autopilot」其實是Tesla自行研發的ADAS,此功能雖不是完全的「自動駕駛」,駕駛人仍需負責車輛的控制,且較類似於飛機駕駛在明朗狀態下所使用的系統,適用於開闊寬廣處。2014年9月以後出廠的車款可再額外添購,並將軟體更新至Tesla 7.0即可使用,全球約5萬輛已售出的Tesla汽車可升級使用。

將電動車推向量產及普及化,Tesla已領先一步其他廠商。在2016年3月推出的平價純電動車Model 3,續航力可達345公里,在首週預購就接到超過32萬筆定單,足見電動車平價市場的前景樂觀。接下來備受考驗的是Tesla是否能夠如期完成交貨,為此Tesla也早先積極在美國加州建設廠房,並預計將於2017年開設中國工廠,為完善亞洲的供應鏈做好部署。

德系豪華車品牌

Mercedes-Benz

傳統大廠Mercedes-Benz在電動車火熱的當頭當然不願缺席,2014年在美國推出量產純電動車款B-Class Electric Drive,所使用的鋰電池由電動車大廠Tesla協助開發。

說到此,不得不提一下Mercedes-Benz與TESLA的淵源,Mercedes-Benz 母公司 Daimler AG 是 Tesla大股東之一,而 Mercedes-Benz B Class等多款純電動車,即架構在TESLA開發的電池技術平台;Tesla Model S 電動車中亦採用了不少 Mercedes-Benz 的模組。但主導M-Benz車型發展的主管Thomas Weber透露未來將推出全新的電動車款,暗示目標對手為TESLA Model S。Mercedes-Benz與TESLA的關係可謂亦敵亦友。

其實傳統大廠Mercedes-Benz在發展電動車上,採取的態度可堪比車界的Google Android,以開放性的平台號召其他車廠為盟友,如BMW、Audi等等,共同建立相容的無線充電規格。在中國,賓士也和當地車廠比亞迪,合資成立全新電動車品牌“騰勢”(Denza)。

目前戴姆勒旗下Smart ForTwo、A級、B級以及SLS AMG均已有電動版,在綠色商機的布局上,雖不若TESLA出風頭,但也穩扎穩打的多方出擊。

BMW

2011年BMW宣布成立電動車子品牌”BMW i”,陸續推出純電動車i3、增程版i3 Rex及插電式油電混合跑車 i8,2015年5月,BMW研發部總監Klaus Froehlich透露,正積極研發i系列第三款車型「i5」,亦以TESLA Model S為競爭目標。

台灣導入的第一台民用量產的純電動車就是BMW i3,為了解決台灣充電站缺乏問題,車廠更推出360° ELECTRIC 全方位服務,提供BMW i Wallbox智慧型家用充電裝置、公共充電站、ConnectedDrvie互聯駕駛技術等。

福斯

福斯汽車集團中,VW有e-Golf、Golf GTE、e-up等電動車款;奧迪則有A6 hybrid與Q5 hybrid混合動力車款,還有e-tron系列如A3 e-tron、一度喊卡的電動超跑R8 e-tron等。在作弊醜聞爆發後,福斯宣告未來重新調整品牌方向,亦會持續發展電動車。

來自中國的後起之秀-BYD

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品牌,原先由手機電池起家。自從推出了插電式油電混合車Qin(秦)後,便在中國大陸大獲好評,之後並推出Tang(唐),在2015年5月獲得全球單月銷量最高的電動車品牌冠軍。預計之後將再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休旅車Song(宋),持續擴大市場規模。

台灣之光─Thunder Power

2015年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中,唯一參展的台灣廠商昶洧發表了全新自創電動車品牌Thunder Power,與 Zagato、CSI、Magnetti Marelli 以及 Bosch 等國際零件大廠共同合作開發,以Tesla為目標對手推出其下首款房車概念車,暫稱為Thunder Power Sedan,預計將於2017年在歐洲上市,2018年則陸續在中國及美國上市。

其外型由計由義大利設計工作室Zagato操刀,採用複合材質打造而成的車身結構,將車重控制在2,000公斤以下,搭載專為電動車開發的可擴展式模組化底盤架構,可運用在多款車型,可以嗅出Thunder Power頗有以此基礎底盤開發多種車款之意。

原廠將提供兩款動力設定,分別是308hp 以及 428hp 兩款,高階的428hp版本不到5秒即可由零到時速100公里,極速更達到250 km/h,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650km,若是僅充電 30 分鐘仍可行駛300km,與Tesla Model S相比毫不遜色。

Thunder Power也特別展出以房車為基礎所打造而成的賽車版本車型,以展示其開發純電動車的成果。這是台灣第一個自有電動車品牌,著實是台廠研發技術上的大突破,而未來市場的接受度如何以及能否在競爭激烈的車市中分一杯羹,還有待完善充電站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輔助推廣。

電動車市場目前處於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車廠各自針對未來看好的區塊下注,投入HEV、PHEV或BEV的開發,在此之外,氫燃料電池車FCV的崛起又為新能源市場掀起千層浪,究竟在未來何款車種最能獲得大眾青睞,目前不得而知。而目前大多數困擾車廠的問題依然是:充電設施的不足與電池模組性能需要更加精進。如果能順利突破這兩個障礙,電動車的發展指日可待。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ang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