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會有風險,萬一賠錢了怎麼辦,好可怕喔,我不要拉」,應該是普遍大家對於風險的認知,往往都是抗拒的。但其實風險無時無刻都在我們身旁,好比說氣象報導今天下雨的機率是 50%,那到底要不要帶傘出門?如果不帶傘的風險可能是淋雨成落湯雞,但結果也可能是護得沒下雨的小確幸;相反的是,如果帶傘出門的風險可能是沒下雨還背了比較重的包包,但萬一下雨了就不會被淋濕。
決定帶不帶傘都會有風險與報酬,只是要看哪種風險是你能夠接受的,哪一種報酬是你想要獲得的。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適合形容風險與報酬,想要獲得小老虎,就必須要進入虎穴,承擔可能會被大老虎攻擊的風險。
投資時的風險與報酬
運用在投資理財當中亦即是如此,任何商品都會有風險與報酬,商品本身沒有好與壞,只有適不適合你,想要賺高額報酬就必須要承受較高的風險,也就是承受較多的損失。
風險高低如同坐雲霄飛車與火車,高風險的雲霄飛車有往上飛的時後,亦有往下衝的時刻,但低風險火車始終都只是在地上平穩的往前行駛,所以坐雲霄飛車或是火車沒有一定的好壞優劣,只是雲霄飛車需要有強大的心臟的人來乘坐,才能承受下衝時所帶來的恐懼。
若想從投資當中獲得高報酬,就必須要承受可能是損失慘重的結果。然而承受了高風險,不代表一定能夠獲得高報酬,如同買樂透,多買幾張樂透,中獎的機會能夠大於只買一張的樂透,但不能夠說多買幾張樂透就一定可以中獎,而且若買了多張樂透卻都貢龜,賠的金額會比只買一張還高。
所以正確的說應該是高報酬會伴隨著高風險,而不是高風險能夠有高報酬,可是如果承受了較多的風險後,卻沒有獲得較多的報酬,那是不是白白承受了這個高風險?
沒錯,所以在衡量投資損益的時候,不能只光看賺了少報酬,應該要去比較同個風險下所獲得的報酬,或是相同報酬所承擔的風險多寡。因此我們經常會將投資報酬率與無風險利率做比較,若高於無風險利率的報酬率我們稱之為風險溢酬,也就是相對不做投資的話,投資所承擔的高風險,能獲得多少的額外報酬。也因此在衡量風險值得時候,應要計算多承擔了一單位的風險,能夠獲得多少單位的風險溢酬。
真的有無風險的商品嗎?
實際上其實沒有所謂的無風險利率,因為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風險,就算把錢存入銀行,也不會是萬無一失,銀行也是有倒閉的可能,只是機率極小,所以經常將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或是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視為無風險利率來計算風險溢酬,比起較安全的金融商品,在承擔高風險下,能夠獲得比銀行定存還多的報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