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小吃、美式漢堡、韓國烤肉…你今天想吃哪一種?
由於受到各種文化激盪的影響,台灣的飲食風情向來皆以多元兼容著稱。在台灣,除了琳琅滿目的各式在地小吃,舉凡西式洋食、日韓料理、東南亞菜餚…等來自全球各地的眾多美食更是共同為台灣成就了「美食天堂」的美譽;另一方面,民眾們愛啖美食的習性不僅帶來了台灣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同時更留下了「民以食為天」的生活信仰,而從報章媒體上比例日漸升高的美食資訊,更可一覽無遺地看出「吃」已成為台灣民眾生活中最為重視的一部分。
餐飲產業持續成長,外食文化貢獻大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所公布的最新資料,台灣餐飲業的營業額已由 2010 年的新台幣 3,809 億元提升至 2015 年的 4,241 億元,與營業家數、從業人數同樣呈現連續五年成長的趨勢;其中,餐館業者近兩年的成長速度雖然稍微趨緩、但是仍為整體餐飲業貢獻了 84.6% 的產值,居次的飲料店業則因咖啡的飲用人口漸增、連鎖手搖飲料店家數擴張…等原因而不斷成長,並且在產業中占有約 11.1% 的比例,而唯一家數衰退、營業額成長緩慢的餐飲攤販業以及其他餐飲業則合計共占整體產值約 4.3%。
倘若我們進一步深究餐飲產業持續成長的原因,則可發現此乃由於近年來台灣單身人口、頂客族以及婦女就業人數的攀升,使得習慣於外食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進而形成強勁的餐飲需求,並且促使餐飲產業穩定發展。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進行的調查顯示,目前有高達 93% 的台灣民眾有外食的習慣,其中甚至有 33.74% 的民眾每週有超過 4 天會在外用餐,尤其以年輕族群居多;另一方面,從食品所 ITIS 所整理的資料中,則可發現有七成的民眾每月的餐飲支出金額約落在新台幣 6,001 元至 12,000 元間,而餐飲支出占家庭消費性支出的比重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再再都顯示著外食需求似乎正是推動台灣餐飲產業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健康、安全和便利成為餐飲業者發展重心
調查顯示,目前台灣的餐飲營業據點以北部最多、約占七成,其次則分別為南部的 17.28% 和中部的 14.91%,而主要的餐飲營業型態則以中式料理餐廳所占比例最高、約 38%,其次則依序為異國料理餐廳、連鎖速食和披薩店、咖啡館以及小吃店。據了解,大多數民眾表示在挑選餐廳時最為在意的餐飲特質即為「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和「天然無添加」,其中 50 歲以上的民眾更格外重視餐廳所提供的美食是否符合「低熱量」及「營養豐富」的條件;因此,營收占餐飲業大宗的餐館業者們除了必須兼顧菜色的口味以及服務品質之外,近年來亦紛紛轉而強調健康、營養和安全等訴求,並且盡可能地透過創新型態的主題式餐廳,如貓咪餐廳、親子餐廳…等,以符合民眾外出用餐時在滿足口腹之慾外的另一層需求。
另一方面,從餐飲的發展趨勢來看,便利商店也是外食人口增加的受惠者之一,其多樣化的餐點種類選擇、偏向於平易近人的鮮食價格、快速且衛生的購買流程和用餐環境…等特性,都是成功吸引外食人口、讓民眾願意從傳統攤販小吃轉而進入超商解決三餐的因素之一,而這同時也提升了便利商店在餐飲市場的重要程度。此外,由於台灣民眾外食的比例以早餐最高,因此早餐市場也成為了大如連鎖速食店家、小若餐飲攤販等業者共同欲搶占的商機;例如,麥當勞(McDonald’s, MCD-US)和肯德基(母公司 Yum Brands, YUM-US)便相繼推出各式平價早餐,而不少連鎖早餐店業者則以延長營業時間、增加提供早午餐的策略以期吸納更多客源。
歷經一連串的食安風暴後,台灣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意識已逐漸提高、同時在餐飲上的消費行為也悄然地發生了變化,例如,民眾出外用餐時不僅會注重食材的產地來源和商品標示等,同時也更加在意店家是否講究環境的衛生安全、食品的健康無添加…等標準;只不過,在食品所 ITIS 的調查也發現,僅有 5% 的民眾會因為食品安全事件而選擇不再出外用餐,這顯示外食消費的需求著實強勁、而餐飲市場為民眾所帶來的便利性在短期內則無法馬上被取代。
展望未來,對於民眾而言,出外用餐時除了餐點的美味程度之外,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安全亦是日漸受到重視的議題,而台灣餐飲產業雖然受益於外食文化的興盛而持續成長,卻也不得不面對因食安危機所衍生的產業衝擊。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倘若餐飲業者們由此重新出發、嚴格把關食品的每道製作過程、進而提升餐點和食材的資訊透明程度,以期讓民眾在用餐時產生更高的信賴感,或許,危機也可能成為轉型的最佳契機!
【延伸閱讀】